我们当下公立教育的问题在于,老师和学校担负起了孩子人格教化的任务。学生伦理道德体系的一部分是在学校里形成的,家长有时候也干涉不了这个过程。
比如告密这件事,某个孩子出现了某个问题,学校让大家互相告发检举他,这件事是对的吗?
在老师每一次鼓励孩子一件事是对还是不对的时候,这个孩子的伦理道德观念就交到别人手里了。
如果家长认可学校的这种行为,那也许没关系;如果家长不认可,就要警惕了:你的孩子正在被别人教育成你最讨厌的样子。
这源自于公立学校教师的一个问题:大多数人是一辈子都在吃「体制饭」、从没有走进过社会的师范生;没有接触过社会,没有太多的人生经历,也没有思考过太深刻的问题。
这并不是在批判某一个公立教师,只是说这个系统容易把公立教师变成这样的人——这也是公立教师的一个困境。
回到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各位家长要做的不是现在就把孩子从学校退学,自己回家教育,而是你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多元的环境去完成他的人格的全面塑造。
如果这个系统就是不可避免地会把公立教师变成上述的样子,那么各位基层教师又该怎么办?
也许你会觉得,「这个环境我待不下去了,我要当一个独立教师」,那你要怎么做才能脱颖而出、才能有竞争力?
独立教师供职的大机构一般有两种模式:「新东方」模式和「好未来」模式。
「好未来」模式里机构像中央厨房,它把所有的核心教学资源掌握在公司的技术手里,老师只负责讲课,他的教研和教学魅力要被降到最低。
换言之,大家不是冲着某个老师来的,而是冲着这个机构的招牌来的;他们为的是这家机构的大量的题库和服务,老师只会告诉你要「做题」、要「增效」,在这样的模式里老师只是一个勤勤恳恳的「讲题机器」。
这就意味着教学岗和教研岗是分离的,但是教研岗是不具备产权的。
如果你是一个教研人员,公司更希望你「口头不利索」——只会研发内容,产出的产品最后归属于「中央厨房」。你教研出的产品越牛,中央厨房的力量就越大,你的存在就越不重要。
但留住的不是教研和教学的那些人才,而是能够进一步完善「中央厨房」的那些工程师。
所以这样的机构是真的懂教育教学的成本结构和用户心理,但它压根不是一个教育企业,它只是一个主营教育类产品的 IT 企业,核心职位也是 IT 而不是教师。
这样的企业就存在「中央厨房」的「六边形战士」和教学教研的「牛马」——外围的这些人是可以随便被替换掉的,并且 AI 出现之后对这些岗位的冲击也是最厉害的。
这些人自救的方法只有不断去研究甚至组织教学研发,从而能改良「中央厨房」,总之得是一套体系,而不是具体的教学材料组件。
学生英语学不好缺的是什么?是做题的能力吗?是单词量吗?不全是。拿背单词这件事来说,学生缺的是语境中能快速识别单词的能力。
所以纯讲题没用、带着学生背单词也没用,你真正要做的教学活动,是反复地训练他在语境中快速识词。这个时间越短,大部分的题他自然就能做出来。
这就意味着你的教学材料要换,你说话的方式要换,你的 PPT 要换,你给学生布置的课后作业等等,这些全都要换。这才是讲好课的方法。
再往上走,当你站到老师的最顶端的时候要做什么?这个时候你要想的问题就不是教学的问题了,你要想如何能用最小的成本去教学生;
以及再下一个层次,你要想你的教学技术系统是用机构的还是自己的?你扩展自己的影响力的时候,是面向已经熟悉你的学生,还是面向大众?这涉及到招新的学生这一步……
大学生之所以能这么「端着」,是因为在学校里的四年有父母给零花钱、 有纳税人花钱给学校供着你读书、生活,把你「圈」到校园里,用各种廉价的吃喝住行先养你四年。
被「圈养」的这四年,如果你想得足够清楚,早就应该行动了,不然就真的是在往「废物」这个方向发展。
不光是普通的大学,放在北大这样的学校也是一样的。只不过在北大这样的学校里,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人可能多一些,会比较早地去做一些学校教授之外的一些东西。
学校本身如何在这里并没有那么重要,都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聚集了一群大学生在其中,更重要的是每个学生能不能早一点想想自己未来的出路问题。
在这样的环境当中,大家应该早一点有危机意识,早一点行动。
很多人会说在大学里特别忙,但其实大学是每个人最轻松的一段时光,这四年你只需要做两件事:搞好学业和为自己的未来考虑多学点硬技能——说到底两件事都是学习,关键是学什么和怎么学。
扫码加小雅
回复暗号【必修历史】邀你进旁听群
在线时间:周一二四五 14:00-22:00
-END-
编辑、排版:雅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