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
第二十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近日在上海盛大举行。作为展示上海文化的重要窗口平台,上海国际艺术节二十余年的求新探索历程生动演绎了上海文化艺术产业创新求变的强劲动能。在新征程上,如何赓续上海文化艺术蓬勃之势,写好人文经济和谐共生的“上海方案”也无疑成为上海加快建成社会主义国际化大都市,奋力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亟需回答的重要问题。
原文 :《以融合创新赓续上海文化艺术产业繁荣》
作者 | 上海市浦东改革与发展研究院 刘子源
图片 | 网络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回顾过去,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红色文化的深度融合无疑成为上海经济飞速发展的鲜亮底色。在新征程上,如何赓续上海文化艺术蓬勃之势,写好人文经济和谐共生的“上海方案”也无疑成为上海加快建成社会主义国际化大都市,奋力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亟需回答的重要问题。如果说文化艺术最能感受时代变化之先声,那么准确把握数字时代文化艺术产业融合创新的新规律、新趋势则是推动数字时代上海文化艺术赓续辉煌的应有之义与必然之举。
从文化创意到虚实交融再到文化元宇宙,近年来文化领域关键词的发展变化生动展现出数智技术对文化产业的深刻影响。数字技术的深度应用不仅极大改变了文化艺术的创造与传播模式,而且深刻改变了文化艺术产业链与价值链的形态布局。在此背景下,我们必须立足上海江南文化、海派文化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深厚底蕴,面向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演进方向,最大限度激发上海文化艺术产业创新发展的澎湃动能。
创新文化管理体制机制,为文化艺术产业跨界融合创造有利条件。当前文艺产业的跨界融合不仅表现为多元业态在物理空间上的高度叠加,而且突出体现在以文化IP为载体的价值融合与产业延伸上。面对数字时代文艺产业创新动能与表征特点的深刻变化,一方面,要率先探索在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等特殊区域逐步放宽文化艺术市场准入限制,持续完善包容审慎监管政策,创新公共数据共享机制,提升文化领域跨部门综合监管效能;另一方面,要围绕文化IP衍生开发的迫切需求,创新数字版权保护利用模式,加大在线版权交易平台培育引进力度,进一步扩大作品跨地域登记范围。
加快布局数字文化新赛道,推动文化艺术与数字技术双向赋能。数字技术之于文化艺术的功能意义早已超越传统的器物层面,两者的深度融合日益深刻地嵌入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演进之中。因此,推动文化艺术与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不仅要鼓励传统文化艺术企业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创新文化叙事方式与艺术表现形式,更要高度重视数字文化产业的培育壮大。加大数字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培育引进一批数字文化头部企业,打造若干高能级数字文化产业集群,实现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的双向奔赴。
坚持文艺产业与文艺事业有机融合,拓展文化新业态新模式载体空间。实现文艺产业与文艺事业的共同繁荣是“以人民为中心”文化发展理念的基本要求。立足上海历史文化资源独特的空间布局,应重点从以下两个方面探索文艺产业与文艺事业有机融合的“上海方案”。一是用好用足“一江一河”沿岸地区的宝贵资源,创新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缮与活化利用模式,加快外滩“第二立面”的更新改造,推动沿线文化艺术产业由“极点式”向“轴带式”转变。二是加强对博物馆、图书馆等基础文化设施数字化改造,扶持场馆推出更多融合性、沉浸式文化服务,不断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供给,点燃都市文化艺术的“烟火气”。
鼓励多元文化交汇融合,激发文化艺术融合创新的澎湃动力。多元文化的激荡交融是海派文化创新流变的独特魅力与不竭动力。对标全球顶尖文化艺术中心,上海仍需从做大“文化码头”与做强“文化源头”两个方面推动上海文化艺术传承创新。一是充分发挥高水平对外开放制度优势,打造全球文化艺术资源集聚新高地。稳妥推进国外知名拍卖机构在自贸区开展业务,逐步放开艺术品评估鉴定、艺术品金融等专业服务人才从业资格限制。二是鼓励文化原创,提升上海文化品牌全球影响力。加大对艺术团体原创、首演的扶持力度,鼓励互联网文化企业探索多元化文化创作方式,借助新型文化载体促进文化“出海”“出圈”。
引导金融资本与文艺资源有效对接,弥合文化艺术融合创新的“资金鸿沟”。根据文化艺术企业轻资产、高人力成本、创新周期长的发展特征,引导金融机构围绕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为文化企业创新发展提供定制化的融资服务。充分发挥行业协会、楼宇商会的桥梁纽带作用,打通政企银会在项目对接、资金融通等方面的信息壁垒,提高各类文化企业融资效率。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927期第4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期责编:王立尧
《社会科学报》2025年征订
点击下方图片网上订报↓↓↓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