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
如何理解高质量发展?对比世界各国,国家间的发展质量如何?各国的差别、特点体现在哪里?
原文 :《创新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作者 |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 樊纲
图片 | 网络
一般来说,国家间的发展差异主要体现在人均GDP上,发达国家人均GDP较高。也有观点认为体现在产业结构上,发达国家高新科技多,后发国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多,等等。从发展经济学角度进行研究可以发现,不同国家间真正的差别,包括人均GDP、产业结构等都取决于有何种生产要素、增长要素。具体来说,一共有四种增长要素:劳动(人力资本)、资本、科学技术(知识和创新能力)、制度和管理等软件。
后发国家的要素结构较低,主要是廉价劳动力等初级要素,高级要素如人力资本、知识和创新能力等较少。发达国家的特点是高级要素较多,如人力资本、知识技术、资本、制度管理等。后发国家缺少高级要素,只有一些低级要素,如原始的自然资源或者是廉价的、低水平、低技术的劳动力。资本少、知识有限、教育水平低,管理体制又存在一些问题等,这就是不同国家底层要素结构的区别。
设法利用好初级要素,即“比较优势”,助力经济向好。当前,我们人均GDP是1.2万美元,发达国家是6—7万美元。我们的“比较优势”不是跟发达国家比,而是跟水平相近的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有高端的“比较优势”,其拥有优质要素,有科技创新能力,知识的存量、知识创新能力,等等。我们在努力发展,寻求增长的同时,发达国家的这些高质量要素也在不断增长,而且在不断创新。
实现高质量发展要增加优质要素。要认识到,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们作为后发国家的问题是依然存在的。有什么样的要素与经济结构就会有什么样的收入。所以,要关注如何提高要素与要素结构的质量,实现高质量发展就需要增加优质要素。后发优势是经济增长、发展的杠杆。在缺乏资金和人力的情况下,需要一些杠杆借力,“比较优势”也是一个杠杆。当关注要素结构的时候会发现,后发优势恰恰是在落后的时候快速提高要素结构的方法,通过学习、引进、消化、吸收,迅速把发达国家的知识存量外溢到此,提升国家的要素结构。
实现高质量发展不是转变现在的生产方式或是改变产业结构等,需要关注的是底层要素结构、质量的真正提升。这就需要继续开放、继续向世界学习。通过提升要素,真正做到创新发展,这是更高质量的发展。创新能力不是简单的教育、科研,而是一套机制,使我们能够利用创新机制推动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最终实现创新发展。现在,某些领域已经在创新发展,某些领域还在追赶,在努力缩小差距。在一些领域里,发达国家的高质量要素正在发生一些颠覆性的技术革命,进一步扩大跟我们的差距。这些高级要素本身将作为发达国家的比较优势长期存在,并在不断地巩固。一个小国可以依托某个巨大的优势就站在世界的前沿,比如荷兰,通过光刻机这个特殊优势,就能引领发展。高质量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认真思考,不仅仅看表面,也要看到深层次的要素结构调整。
在发展的过程中自然有各种困难,但也要看到中国经济有很多亮点,孕育着新的增长。比如,在新能源技术等领域已在国际比较中占据先进地位;在许多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正在比以往更迅速地缩小;传统制造业基础雄厚,产业链条完备,创新创业的活力有所增强;开始形成“中级人力资本”的比较优势;中西部地区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规模有所扩大,增长速度比较明显;城市群的发展,为下一阶段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市场,等等。
未来要继续鼓励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生产力的三个维度分别是技术能力、生产要素和组织结构,其中技术能力是最重要的,决定着其他两个维度变化的方向。过去我们就不断地在经历技术进步,因此不断地形成新质生产力。当前正在发生技术革命的三大领域,第一是信息科学领域,包括人工智能数字革命。第二是新能源技术。第三是生命医学与基因技术。这些新技术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为后发展提供了新机会、新赛道。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想要继续发展,一定要抓住新技术革命的机遇,避免和发达国家的差距被进一步拉大。
在鼓励科技创新的过程中要避免陷入两个误区。一是不能忽视制造业,特别是传统制造业的发展,只关注科技产业的发展;二是不能各地同质化发展,导致科技资源碎片化。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把我们能做的事情做得更好。总之,创新发展一定是我们的出路,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未来。认清经济的规律,利用好低谷中的机遇,克服现在面对的障碍,帮助实现更好的发展,中国经济未来仍有巨大的潜力。(据会议发言整理)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927期第1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期责编:王立尧
《社会科学报》2025年征订
点击下方图片网上订报↓↓↓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