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
我国前三季度经济亮点突出,尤其是在中高端制造业升级和出口方面,但需求不足是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对需求不足的认知有三个重点。第一,需求不足的环境下,无论是对于企业还是个人,选择减少支出是理性行为。如果每个经济个体都减少支出,会导致全社会的收入水平进一步下降。第二,需求不足具有加速效应。第三,触发需求不足最初的原因可能有很多,比如资产价格泡沫破灭、金融市场危机、外部环境巨变等,但是一旦形成需求不足,需求不足就成为了一个独立现象。
原文 :《加大逆周期政策调节力度是关键》
作者 |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 张斌
图片 | 网络
投资是有效解决需求不足的快速变化因素。基于以上分析,进一步探讨如何有效解决需求不足的问题。第一,需求不足需要借助外部力量,即逆周期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解决。第二,这一循环是加速下降的过程,要解决循环中的快变量,用快变量带动慢变量。投资相对于消费是更快的变量,企业盈利相对于居民收入是更快的变量。通过改变快变量,特别是通过投资来提高支出水平,改善企业盈利,进而遏制螺旋式下降趋势,居民收入和消费也会随之增长。
1998年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刺激需求增长非常重要的措施是增加基础设施投资,全国高速公路网络的建设对于提升需求起到了极大的作用。2008年,刺激需求增长的主要内容是四万亿以基建投资为主体的政府投资计划。2015年,地方政府的债务压力增大,政府投资相对减少,但实施了十次降息,总共降低了185个基点,并进行了棚户区改造,即通过政策性金融债券推动的住房改造投资。此外,还进行了债务置换。政府支出过去主要表现为政府投资,因为它作为快速变化的因素,能够在短期内迅速改变经济状况。
只要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依然存在,投资机会就会持续存在。不可否认的是,过去投资在项目设计、区域布局、融资等存在一些需要调整的问题。过去十多年中,有超过两亿的农民进入城市生活,城市交通建设和外部环境都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前中国的图书馆、博物馆、音乐厅以及人均体育场地的数量不及发达国家的二十分之一,地下管道系统亟需改善,都市圈建设、城乡结合部改造以及旧房改造等空间巨大,这都需要大量的投资。投资对于改善民生和发展产业具有重要作用。
以更大逆周期政策力度解决需求不足问题。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之后,当前政策经历了一定程度的调整,我们需要有更大力度的逆周期政策。2015年通过充分降息、债务置换、抵押补充贷款(PSL)、支持股市等措施应对需求不足,这些措施在最近一轮政策中都有所体现。总体而言,现在政策方案已经具备,重点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政策的推进问题。二是政策的力度问题。在财政政策方面,政府的广义支出要不低于私人部门的广义支出,也不低于名义GDP的增速,即全社会的名义支出。假设明年的增长目标是5%,并且希望实现一个相对合理的物价水平2%,那么名义政府广义支出增速不低于7%。明年需要新增的政府债务,包括专项债券和未纳入预算的部分,估计在12万亿元以上。除此之外,未来对房地产政策的调整和债务置换也需要资金,这部分可能还需要10万亿元的新增债务。
货币政策方面,最基本的原则是降低实际利率。如果实际利率保持在较高水平且继续上升,而名义利率的调整幅度低于通货膨胀率的下降幅度,那么就不足以支撑消费和投资,其内生增长动力较难得到释放。因此,需降低政策利率,以此带动实际利率的下降,恢复消费和投资对资产价格的支撑作用。房地产方面,目前房地产市场的困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大多数房地产企业仍然面临现金流困难,收入和支出无法匹配的状况。这些企业无法偿还债务,存在违约风险。因此,当前需要稳定房地产企业的现金流,使其能够实现正常的融资活动。除了现有的政策外,应对部分房地产企业进行重组。
中国经济的基本面、产业和供给能力依然非常强大,在全世界范围内具有很高的竞争力。如果广义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房地产政策能够协同发力,并且力度足够,我们有能力尽快走出需求不足的困境,充分释放经济增长的巨大潜力,收入、盈利和信心都将得到大幅度的改善。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925期第1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期责编:王立尧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