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断舍离,是我从上次搬家开始。
上次住了两年的房子,在我刚到时,我只有一个箱子,两个背包,还有一把吉他。
上次搬家,我发现我装了五大袋,七大箱,零散小包不计其数,搬了两趟,总共耗时两三天。
仅仅是两年而已,我多出来好几倍奇奇怪怪的东西,更多的衣物、书籍、厨具、碗筷、装饰品、日常用品。
我真的需要这些东西吗?大多数东西的利用率其实不高,只是拥有着,偶尔使用一下,便很开心,琐碎而日常。
一旦到了要移动的时候,这些就成为了负担,既舍不得,又拖累了自己的步伐。
我想回到以前那样轻盈的状态,一个人可以带着所有家当四处游走,不用喊朋友帮忙搬家,也不用纠结于哪些东西要丢弃,哪些东西要保留。
这次搬家是一个契机,我可以对拥有的物品进行一些减法了。但断舍离仍然是困难的,一想到喜欢的物品从此不再属于我,一种不安感就蔓延了上来,我将面临一种物质贫乏的生活。
我经历过了一阵子纠结,多余的生活用品尚可下定决心断舍离掉,但有一样事物使我磨蹭了好久——我书架剩下的两百多本书。
许多书我都未曾阅读,但每拿到一本书时,我都能回想起这本书与我的相遇,我对这本书的兴趣何在,每一本书都跟我有着某种联结,我甚至都能讲出一段故事。
比如这三本关于海南岛的书,是我2022年与好奇学习社区学生一起去海南岛游学时的准备用书,一本是汉学家写的海南历史,一本是海南岛作家的文章合集,还有一本则是孤独星球的旅行手册,基本涵盖了好奇学习社区提倡的“玩、人、地、史”游学需求。喜欢海南的朋友,初次前去阅读这三本书足矣。
又比如这两本,是我当时想研究关于致幻主题,一连买了三本。还有一本赫胥黎《知觉之门》被朋友带走。
这本《岭南民族源流史》我买了许久,翻看不多,但常用作工具书阅读,我作为苗族,常常不能说出关于我们民族的故事,当我意识到这点的时候,我开始对自己的民族身份有了兴趣......
但是我的理智也清楚地意识到,大多数的书我只是有一种想象中联结,我只是享受这种“拥有”的感觉,仿佛它们还在我的书架上,我就拥有了知识,拥有了某种精神的愉悦。
理智往往很难战胜情感。
但这次我侥幸获胜了,我建了个群,打算在一周内搬完我大多数的物品。
两三日来,许多朋友上门,帮我清理了近半的物品,房间看起来比之前清爽多了,一本本书被带走后,我的心仿佛也跟着轻松了一点儿起来。
断舍离是一个重新检视“人与物品关系”的过程,一个深入觉知的过程,当静下心来觉察我与一个物品关系的时候,我能看到更真实的一面,我使用一件物品的频率如何?我会在何种场景使用它?我为何拥有它?
静下来的时候,我能看到一些并不“正当”的关系:物品并没有被使用,它静静地在某个角落吃灰,与我只是一种“拥有者跟被拥有者”的关系,而不是我需要它。
一个人生活究竟需要哪些东西?这个问题既可以作为购置日常生活用品时的思考,也可以作为生命意义来终身追寻。
斩断、舍弃、离别,诉说的是这样一种态度:轻盈、灵动、保持真实和觉知,以及无穷的可能性。
感谢这几日帮我断舍离的朋友们,我还有四五日的时间处理这些物品,在跟许多物品断舍离时,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道别,若有朋友感兴趣,仍然可以进群购置一些自己需要的物品,我还未达到理想的经济独立,在接下来的行程里需要一些经济的支持,许多物品并不是免费,而以较低的2~4折出售。
很巧的是,最近在朋友圈,我发现好几位朋友也在不同程度地断舍离,也许是种巧合,也许是种趋势。
前来购置我物品的每个朋友,我也希望能传达如下理念:如果不是自己需要,而仅仅因为价格低廉想要拥有,那还不如不拥有,因为在往后某天,你可能会困扰于与这个物品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