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唯情有——《送你一瓣月光》读后感

文摘   2024-11-24 13:20   江苏  

人唯情有
——《送你一瓣月光》读后感
《送你一瓣月光》是一本拖了一年才看完的书。最早知道作者惠敏是因为《遇见最美的本草》的作者楚林是襄阳人。我在微信上搜索楚林的资料,发现了襄阳作协主席惠敏。惠敏是写美文的,一年前初读此书,看不下去,大概是我还缺乏美的鉴赏能力。惠敏在本书的书末也提到了楚林,“文友楚林是中医,又出了书,书是好读的书,句是暖暖的句,理是通畅的理。不敢索赠,知道书是作者流失的血,只有买,才能给作者虔诚的输入。”
这本书不厚,19万字,200页,从体量上来说是一本读者友好型的读物。能够尽快读完一本书,能让人获得一种成就感,啊!我又看完了一本书。真好。阅读清单+1。用一个词来形容读完本书的最大收获,就是“人唯情有”(第199页),惠敏写了亲情、友情、爱情。惠敏呢,在书中也对自己的成长发育做了大胆的含蓄的描写,这是很难得的。惠敏的儿子应该大学毕业了,或者已经结婚了。有多少家长会跟孩子讲自己的过去?家长自己也是从青春期,从花季雨季过来的:
十五岁的时候,青春期锵锵,搅耗着脑门子,学习成绩如坐了滑梯,刹不住舵了,眼前壮阔的梦想陡然降落,一颗亮星星瞬间荒凉成了黑星星。课间,班主任朱老师肚子里蹿火,她钢耙子似的手指,直戳我高高耸起的胸围之间,在我的心门处拓实地刺下,我不敢反抗,不敢怒目,朱老师河东狮吼,嘴唇上的每一道褶皱都填塞着"恨铁不成钢"的痛惜。末了,她才抛出一句幽软的话:"少年不识愁滋味啊!"

少年不识愁滋味"这句话,我清楚地记得它是辛弃疾写的,只是那时我是知道愁滋味的呀,"愁"什么呢?一个男孩子喜欢我,他语文考试期中53分、期末59分,可递给我的情书能打120分,语文课代表的我,竟然无心再去好好背诵一段大部分同学都已滚瓜烂熟的课文,妈妈逮着空,就盯我的梢,让我在侥幸的逃离中哀怨愤懑。

前几年,参加了一个读书会,里面的一个书友,我们唤他涛哥。涛哥记忆超群,会背一打一打的唐诗宋词,让我这个记忆襁糊的人,每次看他,心里都踮着脚尖。那一天,他眉目送情、酸甜并味,把《青玉案·元夕》诵得如黄河九曲,还给自己整出了两道热泪。


《送你一瓣月光》有写给中学生看的嫌疑。本书附赠了一小册《惠敏作品阅读试题详析详解》,此为“提高现代文阅读和写作成绩的金钥匙”。文学作品而成语文试题,参考答案是否是作者本身的意思呢?周劼人曾写过一篇《寂静钱钟书》,被选为高考试题。周劼人自己做了一遍试题,结果出人意料。惠敏能授权或默认出版社将小册子一起出售,说明参考答案是得到惠敏的认同的。
读完这本书,我在如下的一些句子旁边打了五角星。
读书是一种和解。在阅读前人的轨迹中,接纳不完美的自己,与自己和解。
——《风雨同舟才是大戏》
我惊喜,时代给予女性强大的成长,对爱情美与丑的接纳和觉悟,使眼前青绿一片。
——《白面汤》
近年《只此青绿》舞蹈及电影上演上映。何为“青绿”?惠敏在此提出了自己的理解。惠敏这本书于是2019年出版的。
卢照邻还真是善写,走着走着就走出了故事,故事的主角,是宫娥仕女的寂寞和无奈, 以及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古人写诗,有时会采用“还魂法”,什么意思呢?就是把自己的灵魂和期望依附在美女、宫娥、怨妇身上,暗喻自己对生活的向往或悲愤。他们为什么会对此类写法情有独钟呢?主要是封建文人怀才不遇似怨妇情结,他们敢怒不敢言,只有瓜瓞绵绵、反反复复借喻。
——《我是冤枉的》
女人但凡懂得一些中国文化史,都会爱上王维。安史之乱长安攻陷后,安禄山敬仰王维人品才华,硬是“软磨硬泡”逼如麾下,让王维背上了政治污点,即使这般也照样瑕不掩瑜,圈女粉无数。
——《旧时恩》
我将这段内容发在阅读交流群里,有书友说:“从安禄山拉拢王维看,也是有追求的人。”有书友说:“叶嘉莹就觉得王维不好,所以作者不要轻易代表女人。王维也是在大诗人的板凳边缘。”
当一个朝代道家底色过重的时候,个体的人自由生长的概率就会高些,就不太安分,李世民为了自保、为了自由,杀了太子李建成;武则天非要冒天下大不韪,我是女皇,我怕谁?李隆基机关算尽要“爬灰”,娶了儿媳妇杨玉环,咋滴?
——《都是有缘人》
撒娇是女人的花冠,顶在头上,男人最先发现,也最快被俘虏。聪明的女人总会时刻制造小浪漫,李清照的“趣”是层层裹住爱情之花的泥,不枯萎。
——《如果疼痛》
《送你一瓣月光》主要是赏析品读古诗词的,惠敏也看了很多现代作家的作品,如汪曾祺、木心、林清玄等。
汪曾祺说: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汪老“狡猾”,梨花怎么就和月亮扯上关系了呢?形似?神似?寻出文章的出处《人间草木》,拍醒了脑门,这不就草木有情的大白话吗?梨花的白是通透飘逸,仙仙儿,月般皎洁,在宁静的夜晚似素衣的美人儿,轻轻地和汪老聊着天,瓣子上的心事,情之一味,把月色搅了一地婆娑着生出相思的画布,汪老心中念叨谁?
木心有文:爱情亦三种境界耳。少年出乎好奇,青年在于审美,中年归向求和,老之降至,义无反顾。
佛经有言"人唯情有",林清玄的解释最入凡:说投生到这个世界的人,是为了情而投生的。他们存情、执情、迷情,甚至唯情,使人因此生生世世在情里流转。这种"情有",就是"隔世的相思",可见相思不仅能穿破空间无限的藩篱,甚至能打破时间生世的阻隔。
【校勘记】
第28页和第35页都出现了“如苔的米花”,是否应该是“如米的苔花”?
第159页,“南北朝的短暂,使得流传下来的诗歌也显得仓促。”南北朝时期可不短暂,公元420年-589年。

祺园文谈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