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红莉 |《民间生活的审美言说——汪曾祺小说文体论》后记
文摘
2024-10-27 08:45
江苏
三年的博士生活,对我来说是一种幸福体验。关上那扇黄色的木门,坐在那把黄色的折叠椅上,我就进入了清澈、流动和透明的文学世界。我终于可以尽情体味或者毫不顾虑天气的冷暖、尘世的喧嚣了;我终于可以尽情聆听或者完全忽略窗外隆隆而来的车声了;我终于可以尽情欣赏或彻底忽视窗外碧绿的白杨叶子在风中的曼舞轻扬了……一切都那么充实,那么美,连写作中遇到的困难都变得令人留连和回味。我就在这样的满足和宁静中度过了一千多个日日夜夜。我确信,这一千多个日夜将成为我一生的财富。三年的博士生活,我最大的收获有两点。其一是有幸师从童庆炳先生,接受了童先生独特的治学方法的引导。先生有一套完整的启发式教学思路,而无论是其"进去、出来、再进去"的三步研究法,还是"跟着说、接着说、反着说"的三种创新法,都让我受益匪浅。尤其是先生近年来倡导的"文体学"和"文化诗学"的文艺理论思想,更给我的文学批评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向,引导我从懵懂无知的学步者逐步跨进学术研究之门。论文写作如同登山,是一个历险的过程。在这个艰苦又充满乐趣的过程中,每一步都有先生的指引:"山重水复疑无路"时,先生会指点迷津,建议我找什么人的什么书来读;"柳暗花明又一村"时,先生会加倍称赞,鼓励我继续深入研究。于是,在先生不厌其烦的指导下,我一步步接近对象、理解对象,并努力在领悟和赏鉴中达到理论批评的目的。童先生不但研究美,还非常欣赏和珍惜美丽的大自然。每年春、秋两季,先生都会各选择一个晴朗的天气,带他的弟子们游植物园看桃花,爬香山赏红叶。这两天的所有费用都由先生一人负担。每当弟子们表示应该由学生凑份子请老师的时候,先生都会豪气地说:你们没钱,我自己来。于是,这两天就成了我们的节日,不但纵情放歌于山水,而且不放过任何美食。红透了香山的枫叶和黄泸丛中,香遍了北京的三月的桃花林间,留下了先生和我们的欢歌笑语;曹雪芹故居、梁启超墓前也留下了我们对人生的感悟。香山的枫叶红了又绿了,植物园的桃花谢了又开了,三年寒暑,倏忽即逝。但是,一去不返的只是时间,先生治学、为人、做人的风范却将沉淀在心灵的最深处,永远给我温暖和鼓励。其二是有幸进入汪曾祺的文学和精神世界。或者说,我一步步走进汪曾祺的过程,也是我的生活观一步步发生变化的过程。当然豁然发现汪曾祺给人所设置的是柴米油盐的日常生活的时候,我才明白,柴米油盐原来就是生活的本相:当我豁然发现汪曾祺原来是一个"生活审美主义者"的时候,我也真实地感觉到,柴米油盐的生活的确是充满着诗意和美的,我们应该珍惜而不是漠视这些人生最珍贵的礼物,我们应该充分享受而不是抱怨这样的生活、这样的美。可以说,正是汪曾祺教会我要踏踏实实、平平淡淡而又从从容容、潇潇洒洒地生活。另一方面,当我将最后一个句号写完,也开始忐忑不安:我可以这样片面地理解充满了才情、睿智的汪曾祺吗?我能够以这样的方式将汪曾祺那些灵动的文字、曼妙的世界切割开来吗?我有足够的理由去揣测汪曾祺敏感、细腻的心理吗?我心存疑惑。但所谓文学批评,是否应该首先是一种精神的理解,一种心灵的接近?如果是,那么,我只能说,我书中的这些妄言,只是我眼中的汪曾祺以及他的小说,如果我的上述说法还有一点道理,那么,我愿足矣。这几年乃至多年以来,我的许多师长、同学、朋友和家人,都以不同的方式默默地关心着我,帮助着我。每当想到你们,我的心底都会涌起一股暖流。在写这些文字的时候,你们的面容也一一闪现在我的眼前。我知道,在这样沉甸甸的情谊面前,无论多么华丽的语言都是孱弱苍白的,所以,我还是不一一道出你们的名字吧,还是允许我把这份感激珍藏在心里吧,好在某个午后或雨夜回忆起来,尽情享受这种温暖和幸福。我愿意把这本小书献给你们,算作小小的心意。论文答辩会上,答辩委员会主席陶东风先生,委员会成员程正民、王光明、周小仪、王一川、蒋原伦、季广茂等诸位先生对我的论文提出了良好的建议,在本次论文修改和出版过程中,我也努力吸收了这些建议。为此,对这些先生表示真心的感谢!毕业回到石家庄学院以来,学院各位领导、同事给了我许多鼓励和帮助,让我非常感动;学院所提供的博士科研启动基金为本书的顺利出版奠定了基础。在本书即将出版之际,我衷心地向帮助和鼓励过我的各位领导、同事说声谢谢!衷心感谢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将本书纳入文艺学与文化研究丛书,感谢丛书编委会的各位先生所付出的辛勤劳动!北大出版社的编辑张雅秋博士、谭燕对本书的出版费心不少,我对她们的工作深表敬意和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