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饭花开——汪味小说精选》读后感

文摘   2024-10-31 22:40   江苏  


庞余亮先生选编的《晚饭花开——汪味小说精选》没有导读,没有注释,没有赏析,真可谓“白文版”。一遍读下来,真正有“汪味”的小说,余以为只有刘庆邦先生的《鞋》和黄步千先生的《濠河人家》。什么是“汪味”?读林超然的《汪曾祺论》,旁征博引,洋洋洒洒,还是不得要领。我只能凭直觉认为,《鞋》和《濠河人家》这两篇小说有“汪味”。当然,刘庆邦先生、黄步千先生创作小说时大概并无意要刻意模仿汪曾祺的意思,并非要“文必两汉,诗必盛唐”。毕飞宇先生指出:汪曾祺是用来欣赏的,不是用来模仿的。
汪曾祺善长写女性,会细腻地描写小姑娘、小媳妇的那种心理。比如说《大淖记事》里面的巧云,比如说《侯银匠》里面的侯菊等。自由恋爱和包办婚姻,是不是自由的就一定美好,包办的就一定不美好呢?这倒未必。中国青年普遍的自由恋爱,大概不过是最近二十年左右的事情。汪曾祺写小说,不是一下子就达到那样的高度的,部分作品经历了四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两次的创作。这里面经过了半个世纪的人生沉淀,观察思考。汪曾祺晚年的部分作品,有点走火入魔了,而绝笔之作《铁凝印象》写得很好。再回到刘庆邦的这篇小说《鞋》来说,小说的女主人公守明,包办的婚姻,还没过门,给未婚夫做鞋子,一双鞋饱含了对幸福的憧憬。今天三四十岁以上的人大概还记得过去女性长辈在灯底下纳鞋底的镜头。江苏建湖的“森达”皮鞋拍过一条电视广告,黑白影像,几个农村妇女在油灯下面纳鞋底,有说有笑。作家总是很敏感的,比如说汪曾祺写明海看到小英子的脚印心里痒痒的,比如说刘庆邦写守明做鞋子想象未婚夫的样子想到脸发烫。
好的文学作品,如果没有拍成电影,总觉得还不算圆满。《濠河人家》这篇小说,和《受戒》《大淖记事》《八千岁》等一样,都达到了可以改编为电影的程度。我在网上查了一下,濠河人家的确已经拍成电影了。《濠河人家》可谓南通版的“大淖记事”。《濠河人家》里面有很多汪曾祺小说中的元素,甚至还有鲁迅小说中的元素。比如说那个喜欢莲子的小癞子,使人想起文林街上的“椒盐饼子西洋糕”男孩。百顺呢,跟鲁迅笔下的阿Q比起来,都是穷苦人。南通因为出了个状元实业家张謇,较早地发展了现代工商业。汪曾祺没有写过现代工商业,他笔下大多是传统工商业。黄步千先生写了百顺家的男孩上纱厂,从鸡叫干到狗叫,家里没有钟表,赶早去上工,厂门还没开,想翻门而入,被电栅栏电死了。百顺经历了两次打击,选择轻生。百顺老婆和女儿不堪恶霸压迫,离开这个城市。《大淖记事》人物的命运要比《濠河人家》好些。记者柴静做《新闻调查》节目时,有人说她拍的都是社会边缘人物。《濠河人家》写的并不是这个城市里的主要居民,也是社会边缘人物。《大淖记事》和《濠河人家》比起来,《大淖记事》还是要略胜一筹。《大淖记事》好就好在锡匠们头顶香炉请愿那一段,不是自己逃离,而是最终将恶霸驱离。《大淖记事》好就好在有情人终成眷属。
同样是写市井人物,有的是新闻报道,有的是自传回忆录,不能称为文学。只有汪曾祺写出了文学的味道。这是为什么呢?苏北先生指出这是童子功。汪曾祺从小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汪曾祺说自己是个中国式的抒情的人道主义者。抒情不是苦情,不是悲情。
2024年10月31日


       

祺园文谈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