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晚报】万卷诗书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
文摘
2024-10-26 22:02
江苏
万卷诗书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
——《朴:童庆炳口述自传读后》
杨红莉的《民间生活的审美言说:汪曾祺小说文体论》后记部分提到导师童庆炳,外景纪实类读书节目《我在岛屿读书》中,余华提到了自己在鲁迅文学院读书时的导师是童庆炳,舍友是莫言。我因此对童庆炳这个名字是有印象的。但他的《文学理论教程》我两次尝试都看不进去。退而求其次,读读他的口述自传,倒不是太费事。在盐城图书馆微信公众号上一查,盐图就有《朴:童庆炳口述自传》。过了半个月,6月26日中午,路过盐城图书馆,通过电脑查询空间定位,很快找到了这本书。童庆炳1936年生,是福建连城县客家人,祖上是雁门童氏。农家出身的父亲读了点书,不安心务农,几次尝试致富都失败了,家人只得以番薯充饥,无米下锅。童庆炳小时候吃番薯吃伤了。童庆炳早年的经历,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祖母和四块银元”,为了支持童庆炳读书,祖母拿出了自己的棺材本。童庆炳在龙岩师范学校读书时,一次火灾,童庆炳积极救火后受伤,群众感动带鸡蛋慰问,因此1955年就被学校发展入党了。龙岩师范学校的文学老师给童庆炳留下的最深刻的文学名著是《浮士德》,可惜当时整个龙岩都找不到一本。师范毕业后,童庆炳又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在学校图书馆借阅《浮士德》,管理员告诉他,图书馆还有德文版的、英文版的要不要?这个细节令人挺感慨的,一是感动于当年北师大图书管理员的服务热情;二是感慨北京与龙岩在文化上的巨大差距。童庆炳大学毕业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先后被教育部选派到越南和阿尔巴比亚教书。有人说童庆炳是在越南读了硕士,在阿尔巴尼亚读了博士。战火中的河内师范大学学生,向往和平,更喜欢陶渊明等人的诗篇,而不是杜甫。阿尔巴比亚大使馆有丰富的中文书籍,文化参赞把钥匙给了童庆炳,那段时间童庆炳可谓如饥似渴地研究学习。似乎是书待有缘人。童庆炳一生遇到过三次艰难的时刻,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落选博导。启功先生安慰童庆炳,并题字相赠:万卷诗书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童庆炳跟启功聊起老舍:启功认为老舍的《骆驼祥子》也是概念化的作品。童庆炳提出老舍的《茶馆》可以,启功认为《茶馆》一上来那么多人物,话剧应该是曹禺那样的写法。童庆炳提出老舍写的北京话,启功亦不认同。童庆炳自传还特别揭秘了季羡林先生对自己定位评价——历史学家,代表作有《糖史》,季羡林认为写散文是业余的。童庆炳提出的文学理论,团队在九十年代从事文学理论研究发起的四大战役,我都没搞懂。文学理论这个东西,感觉还是曹丕啊!刘勰啊!韩愈啊!这些人提出来的观念叫人印象深刻。童庆炳对统编教材和中小学语文教材都提出了自己的鲜明看法:“中国是一个有几千年语文教学传统的国家。我们的语文教学是有自己的特点,有自己不同的东西的,但是从民国开始就慢慢地被现代的学校完全给改造了,中国古代语文教学思想慢慢地就消失了。现在的语文教学根本谈不上吸收中华代文化的精神。” “语文教学最终是人的建设的问题,要跟人的建设密切关联起来。所以过去把语文课当作工具课,是不对的。我们要立足于中国古代和近代的语文教学传统,当然并不是全盘地吸收,而是吸收那些对我们今天仍然有意义、有价值的部分,摒除那些没有用的、没有价值的部分,这样语文教学才能够搞好。”童庆炳口述自传的标题落在一个“朴”字上,空读童传四百页,但我也确实没有参悟这个“朴”字。(作者:沈维祺 指导老师:章宇)
2024年10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