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美食】当年“咬一口,挲一手”的“东台板油大糖包”

美食   2024-12-21 10:52   江苏  

东台美食与上海同源

  彭江华

东台与上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无论风土人情,生活习俗,饮食偏好,都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尤其是在吃食品种上,两地相互影响最为密切,可谓一方水土,同根同源。东台板油大糖包与上海水晶豆沙包,就是最好的例证。

曾经的东台县城,有一家名为“红旗饭店”的饭馆,它有一种甜口的包子,全名叫“板油大糖包”,吃到嘴里喷喷的香。包子的个头大大的,在白糖红豆洗沙的馅芯里面还配有两块麻将大小的猪油丁丁儿。

当时东台县城各家国营饭店的包子都有统一规定,一两粮票,一角一分两只的肉包,货真价实,都是上乘的精肉制成。肉是猪后腿腿板肉,肥瘦有一定比例,配上些淀粉小颗粒,口感倍儿棒。所以,鲜肉包子是销售最好的。也有饭店除肉包外还制作豆沙馅甜包子,人们昵称其为“糖包儿”。饭店的葱卷和馒头也不错,但买的人并不多,因为它的个头儿与肉包子差不多少,而价格相同,故而食客们总是优先选用肉包。实在不行,宁可买烧饼、虾池或油条作早餐,因其更为实惠。

上世纪70年代初,按上级指示,由我父亲与沙金茂和顾仁甫三人负责,在东十字街鼓楼路消防大队旁边,组建一家饭店,起名为“红旗饭店”。那个时段,父亲披星戴月,早出晚归,忙得不亦乐乎。我们兄弟姐妹难见到父亲一面。饭店从立项、选择店面、购置设备、配备厨师和各类人员的调配,到装修店堂,设备安装,千头万绪,大事小事,样样都要落实到位。

经过个把月时间,饭店终于开张,但父亲仍很忙。筹办饭店期间他只在家吃一餐早饭,中晚餐时分在家里从来见不到他的人影儿。想像中父亲肯定是在饭店里享用美味。可是父亲说那样还了得,我们搞筹建的,不论干部还是厨师或其它勤杂人员,都是吃前一天剩下的,在剩饭里加些青菜或大白菜,再抓把盐放在里边,大和大搅,草草地烧一烧,填饱肚子了事。此外,还得缴伙食费,哪个敢随便沾公家的光?干部带头洁身自好,群众也就信服了。虽然伙食差些,但大家却干劲十足,一天工作个十几个小时,从没人喊累。父亲的一番话让我们兄妹肃然起敬。

有一天,母亲带着弟妹们远去外婆家,晚饭没着落的我径直去饭店找父亲要吃的。从我家所在地的中十字街西的刘七巷走到红旗饭店,一路上饥肠辘辘,到达饭店时正是店堂里最忙的时候,张张桌子都满是客人,服务员端着香气四溢的美食,大声吆喝招呼客人。而父亲正忙于工作,并不知我来找他要饭吃

父亲曾介绍他和其他二位干部的分工,沙金茂时为县委副书记,直接负责饭店在筹建上与有关部门的协调事宜,父亲则负责人员配备和餐饮服务以及处理各种突发事项,顾仁专管财务。只要有空闲,父亲和沙叔叔就去锅炉间帮助烧锅炉,有啥工作就随时在那里谈,似乎那里就是他俩的办公地。那天,我第一次去红旗饭店,向服务员问清楚锅炉房的位置后,不一会就找到了父亲。锅炉房里光线暗淡,空气不好,但炉膛里炉火正旺,只见父亲满头是汗,正在用铁铲往炉膛里添加煤炭。沙叔叔见我到来,就抢过父亲手中的铁铲说“你儿子来了,不要节省,快去买点好吃的给儿子吧。”

在饭店大厅的收银台,父亲掏钱买了个筹码,过了几分钟后,父亲就端著一个放着热气腾腾大包子的盘子递给我。我问父亲:“这是一个肉包吗?”“东台哪里有这么大的肉包?这是板油大糖包。”父亲答道。东台人把豆沙包都称之为“糖包儿”,这只包子是一两粮票一只的,所以称为大包。接着,父亲又说:“这是新品种,白案师傅刚从苏州学来的,里面放了二块猪板油,包馅是红豆洗沙加白糖和桂花,吃起来不仅香甜还有油水。你快趁热吃了吧。”

没找到座位,我忍不住站在墙角处就开吃了。味道果然如父亲所言,香气四散,幸福感瞬间洋溢于。特别是那二块猪板油蒸熟了的味道,吃在嘴里感觉特好,豆沙的甜味,桂花的香气,板油的肥腻,妙不可言,味道好极了。这是我在东台唯一一次吃过的“板油大糖包”。虽然是50多年前的事,至今记忆犹新。

勾起此番回忆源自于“水晶豆沙包”。

退休后我长住上海,外出闲逛。一次在南京路的“王家沙点心店”,偶然看见有种包子叫做“水晶豆沙包”。顾名思义这个品种肯定与豆沙脱不了干系,豆沙前面冠以“水晶”二字出于何因?出于好奇,就想买几只尝尝,看到排队买包子的人很多,似乎有些争先恐后,想到上海人的精明,买这包子不会买错,于是,一下子买了10只。一方面要看看它是如何“水晶”的,另一方面也要一饱口福嘛。

果不其然,味道真的很是不错,是曾经熟悉的味道。原来那个“水晶”大概就是指蒸熟了的猪板油很像块水晶吧。整个包子的馅和味道与东台的“板油大糖包”如出一辙。外观上稍有不同。东台包子大,有褶皱,捏皱功夫娴熟,卖像更好看;上海包子小,外观像馒头,表面平滑,无褶皱,但上面盖了个红戳子,显得很正宗,似乎是防伪标记。东台“板油大糖包”通俗易懂,很形,吃在嘴里,甜在心里;上海“水晶豆沙包”的名字叫法,似有几分神秘、浪漫和时尚。看来,虽然所取名字不同,味道极为相似,兴许是“同根同源”吧。

历史上的东台,地处苏北,交通欠发达,文化上经济上都远远不能与上海相比。但东台人处世行事讲究地道,不喜花样,给包子起个名,都那么直白,朴实。上海人则不然,经济的繁荣对它有特别的要求,故而,做个包子都能产生联想,猪板油放在豆沙馅里蒸熟后,看上去确实与水晶颇为相似,听起来也高大上,也许这就是上海海派的文化风格吧。把“水晶”二字冠以豆沙包,真的很文艺,很洋气,听起来也很入耳。

东台同属于长江三角地区,一直以来深受上海文化的影响,但在饮食上就有许多相似乃至相同之处。上海有许多东台籍的人士,上海也有很多人曾在东台一带参加革命、支援苏北建设和劳动锻炼。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东台人通过与在沪的亲朋关系或是农副产品交流,购买上海手表、自行车、缝纫机。上海人从东台买到蚕豆、花生、菜油或家禽,互通有无,提高了生活水平。在饮食方面,东台政府部门也多次组织厨师去上海、苏州、无锡学习烹饪,交流饮食文化,促进苏南苏北的食品多样化,提高了菜肴、点心的制作水平。

现时的上海有东台鱼汤面馆,东台有上海的蔬菜生产基地,东台的禽蛋鱼虾源源不断地运往上海,东台西瓜更是誉满上海,东台餐饮风格几乎已与上海等苏南城市深度融合。   

现在的东台,做板油大糖包子店家很少见了,但是仍有制作豆沙包的饭店。东台人爱吃肉包,东台的肉包子越做越大了。上海人原本念旧,对好东西难以舍弃,特别是经历过那个食物短缺年代的人,对此美味难以舍弃。上海是国际大都市,相信肯定有更多的美食家会喜欢这种又甜又肥的美味包子。能在上海再次吃到这种美味的包子,非常愉悦,故特撰此文,与朋友们分享快乐。

  2024.12.11


东亭庖人天厨星
本公众号由东台厨师章国荣于2017年8月8日创立,利用此公众平台来宣传志愿风采,弘扬中华美食,挖掘地方佳肴,传承乡土文化,展示中华医学,摄取美好瞬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