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封记忆】“文革”中后期东台的文学创作简忆

美食   2025-01-03 10:58   江苏  
“文革”中后期东台的文学创作简忆
   武仲平  
 1971年3月,参加东台县毛泽东思想宣传站文艺创作学习班后,我就留在了文艺创作组。当时的组长吕习明,从永红中学调来的教师。指导员冯国银,军转干部,城东公社人。1972年撤销宣传站,恢复文教局,创作组归至县文化馆。1973年10月至1975年7月,我去盐城第一师范学习后又回到创作组。因此,对“文革”中后期(1971年----1976年粉碎“”四人帮“”之前)东台的文学创作情况大体了解,现根据剪报资料和藏书,作一简单回忆,留存一点资料,也供研究东台文史的人参考。  
  
  □散文创作方面    
  1、1971年10月1日,上海《解放日报》文艺副刊头条发表了我县唐洋公社知青汪学玮的散文《祖国的早晨》,署名“茂林”。这里有一个插曲,因为用的是笔名,且当时报刊发表作品要对作者审查,看有无政历问题。大概九月下旬,县政治部报道组接到上海《解放日报》编辑部电话,询问核查作者何许人也,政历情况如何?得到肯定的答复后,作品才得以见报。文章篇幅较长,近4000字,产生的影响比较大。年底,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的散文选辑打头收入该篇,书名就是《祖国的早晨》。也因为这篇文章的发表,汪学玮曾借至创作组一段时间,因工作性质无法解决,又回唐洋。知青政策落实后,好像安排在县外贸公司工作。  2、大概是1972年前后,具体时间记不清了,原东台县淮剧团编剧、东台电线厂的工人邓小秋也在《解放日报》文艺副刊发表过散文《槐树下》。作者后调至江苏省淮剧团任专业编剧。
  3、1971年7月28日,建军节前夕,《新华日报》文艺副刊发表了武仲平的散文《漁港诗会》,署名“东台县毛泽东思想宣传站创作组”,因为当时批判“个人主义”“成名成家”思想,署的集体名。作为一个当年才21岁高中刚毕业的文学青年,能在省报发表文章实属不易,作者受到鼓舞,找到自信,自此走上文艺创作的道路。同年12月26日《新盐阜报》发表了作者的散文《搬运工人的心声》。
  4、1973年6月30日的《安徽日报》发表了我县安丰公社报道组关再兴的散文《五月流金》。作者曾任公社党委宣传委员,后来提调至市委办主任。
  □诗与散文诗方面    
  1973年1月1日,上海的《解放日报》文艺副刋“东风鼓点”栏目中发表了翟博胜的散文诗《红与绿》,短小精悍,文词雅丽,意境高远,引人嘱目。翟博胜,是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分在东台五七干校的大学生,1971年冬分配到宣传站创作组。这之前,他已在《新华日报》文艺副刊发表过写巴斗山的短诗《浮标》:“远看像海里的浮标/近看,原是小山/对着白花花的浪涛”,让人印象深刻。他还有一首诗的句子,至今凊晰地记在心里:“小伙子的扁担头上/挑来金色的黎明‖老队长翘起的胡须上/送走丰收的晚霞”。   
 博胜长我近十岁,是我的兄长、老师,跟着他我也学写诗与散文诗。博胜很有才华,他的散文诗在笔端流泻感情,于情景中蕴含哲理,他清新的散文诗风格影响和带动了东台当时一批年轻的诗作者,对我尤甚。翟博胜老师的爱人是他的大学同学,学外语的,身材姣好,是东台县革会宣传队的舞蹈演员,在歌剧《白毛女》中扮演“白毛”,1973年在南京难产不幸去世。万分悲痛中博胜调回老家江阴文教局。1983年春节前,北京电影剧团在江阴要塞剧场演出结束后,博胜老师为他们拍摄合影时,不填后退掉进乐池,脑勺着地,颅内出血,抢救无效,撒手人寰,令人扼腕。  
  1973年----1976年之间,三仓公社的施泽宏在《江苏文艺》发了好几首(组)诗歌,反响不错,曾被《江苏文艺》借去一段时间,协助诗歌编辑黄东成老师工作。手头没有找到他发表的大作,据说他已患重病在宁住院,无法与之联系,甚为遗憾,但愿他能奇迹般地好起来。  
  1972年,《广西文艺》第6期发表了武仲平的散文诗《哨所的窗口》(外一章);同年9月28日,《湖北日报》发表了散文诗《大桥二题》;    1973年元旦,《新华日报》在文艺副刊头题发表了武仲平的散文诗《海边春来到》;同年10月4日,《江西日报》发表了散文诗《货架》;  
  1975年5月5日和12月29日,《江西日报》文艺副刊分别发表了散文诗《烟囱》(外一章)、《大干曲》(两章);同年6月17日,《江西日报》发表了诗歌《农民赛诗会》;同年,《江苏文艺》第10期封二,刋发了诗歌《台台机器涌向大寨路----农业机械厂巡礼》;    1976年2月8日,《湖北日报》发表了《踏遍青山人未老----写在勘探队员路上》(两章)。   
 □知青文学方面   
 1973年11月,江苏人民出版社根据读者要求,在省上山下乡办公室的大力支持下,通过进一步发动群众,由广大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创作了大批小说、散文和诗歌等文艺作品。并从大量来稿中陆续选出部分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分别编成了《终身课题》(小说)、《新芽集》(诗歌)、《东海潮》(散文)等三本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文艺创作选。    
   翻阅手头这三本集子,小说集中没有东台作者。    
   诗歌集中有两位东台作者,一位是三仓公社的知识青年施泽宏,入选的诗歌是《治虫姑娘》;另一位是四灶公社的知识青年姜靖,入选的诗歌是《春歌》。   散文集中选了东台一篇,题目是《迎风击雨扎根深》,署名为:蔚蓝、曙红。她俩是姐妹俩,是当时省里下放在东台梁垛的作家海笑的女儿。    □“长篇小说方面  
  1973年左右,出版过长篇小说《春潮》的作家海笑,根据他参加黄沙港治水工程的经历,写了长篇小说《横沙河》,印象中已打印成册,分发相关人征求意见。我也曾有一本,搬了两次家,可能丢失了。不知什么原因,《横沙河》一直未见正式出版。下放干部启用时,他曾被任命东台县文教局副局长,时间不长,落实政策即调至南京,任江苏省作协党组书记,创作的儿童文学《红红的雨花石》影响较大。 
  值得一提的是廉贻公社现役军人朱剑创作的长篇小说《青石堡》。这部作品以苏北串场河畔的青石堡大队为背景,围绕“重新教育人的斗争”这个主题,展开了一连串的矛盾冲突,形象地反映了党的基本路线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成果。《青石堡》初稿于1973年1月。1975年10月改毕。1976年5月,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限国内发行),第一次印数150000册,发行量不小。 
  由于资料不全,以上简忆难免错漏,教请各位指正并补充。  
  
2024年12月31日于东台朗诗小区

东亭庖人天厨星
本公众号由东台厨师章国荣于2017年8月8日创立,利用此公众平台来宣传志愿风采,弘扬中华美食,挖掘地方佳肴,传承乡土文化,展示中华医学,摄取美好瞬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