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封记忆】一张七十多年前复兴戏院的戏票,揭开一段东台演艺的历史

美食   2024-12-23 18:45   江苏  
   近日,著名收藏家王东庆先生喜得一张七十多年前的戏票,据王东庆先生回忆,复兴戏院在火星庙,他三、四岁时常跟在爸爸妈妈后面去看戏。想不到七十年前没有看到戏票是什么样子,而七十年后,却能将复兴戏院的戏票,真真切切的抓在自己的手上,这种感觉太奇妙,太穿越了!
  
    东台复兴戏院开创于民国38年(1949)2月,由商人顾文景、戴文凤、何剑秋、王雁宾等集资,兴建于火星庙,系简易草盖观众厅,有木条凳座位800个。建院后,曾聘请上海越剧团和新艳秋、白三亭、醉丽君等京剧团演出,因地处偏僻,设备简陋,管理混乱,观众人数日渐下降,亏欠剧团包银,1950年被迫停业。后县民众教育馆利用该场地投资改建为人民电影院,以维持职工生活。由于机器陈旧,放映质量欠佳,半年后亦宣告停业,仍由原戏院聘请外地剧团演出。1957年停办,人员并入东台剧场。
   复兴戏院的外观还是庙宇的建筑。只将大门由原来的栅栏门改成了大木门,门上有格窗,大门右方设了一间售票室,用于卖票。剧场内在演出时,舞台上左右各挂一盏煤汽灯,烧煤油。每盏灯的光亮相当于500瓦的白炽灯泡,是当时最先进的灯具。场内设木条凳,可同时接纳800名观众,戏院还专门为观众配备了茶杯、茶叶、开水、热毛巾等。
   复兴戏院开场半小时前,舞台上就开始打“闹台”,大锣、小锣、大鼓等乐器一起敲响起来,很是拉动人心,乐器声可传遍附近的宁树大街。戏班来的头几天,只要闹台一响,各家商界,各社会团体、戏迷、票友均前来捧场。从上午九点开始直至深夜,一直有川流不息的人群。有等着售票的、阔谈的、三五成群看热闹的,还有等着看“开门戏”的。所谓“开门戏”是戏剧结束前有个规矩,在散场前的一刻钟把场门打开,这叫“放场”,让那些买不起票的群众、儿童以及没有买上票、来迟了的、还有专心来看尾戏的人们进去看一刻尾声,这就叫“开门戏”,这一刻往往也是戏剧接近尾声是最精彩的一刻。
 火星庙门口一直摆着卖瓜子、卖凉粉、卖臭干、卖熟藕、卖菱角、做糖人的担子及小吃摊子。这些摊头的生意都非常的好。东台很有名气的三元酒家就在对面,前来看戏在这里吃早茶、下午、中晚餐的人群络绎不绝。

    

  1957年,复兴戏院旁建起了工人俱乐部,也就是后来的工人文化宫。从此,复兴戏院结束了它的演艺历程。虽然它在东台众多的剧场中如昙花一现,但在东台的文化事业上还是留下闪光的一页,很多上了年纪的老人至今谈起仍然津津乐道。

“国有史,邑有志”,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是从“诚意、正心、修身”开始,到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东亭庖人天厨星》力求让更多的乡友留住乡愁,记住乡音,忘不了对家乡东台的乡思,从公众号里一篇篇的文章里能寻觅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和文化保护。随着现代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如果再不做好文化血脉的传承。不及时对一些城市文化历史进行整理、记录,那么很可能在若干年后这些重要的历史资料将散佚殆尽,那样对我们的地方文化的损失是无可弥补的。

要了解更多东台方言请直接点击:

【方言俚语】这五十个东台方言成语你听说过吗?

【方言俚语】趣说东台方言中的“茶”

【方言俚语】东台饮食方面的一些方言“大有来头”

【方言俚语】这三个东台方言不容易读懂,不信你来试一试

【东台方言故事】二狗子帷事




重要通知
因为公众号平台改变了推送规则,所以如果您喜欢经常看到我的文章,需要在每次阅读后,给文章点个“在看”“赞”
更重要的是记得“分享”给身边人~
这样,每次更新推送才会第一时间出现在您的订阅列表里!



本公众号原创文章未经同意,请勿转载,谢谢合作!

如果你喜欢听一个厨子趣侃家乡的民间文化,请关注“东亭庖人天星”公众号,这里将第一时间为你提供我的原创作品。





东亭庖人天厨星
本公众号由东台厨师章国荣于2017年8月8日创立,利用此公众平台来宣传志愿风采,弘扬中华美食,挖掘地方佳肴,传承乡土文化,展示中华医学,摄取美好瞬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