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台县中医院针灸科元老朱筱珊先生是出自针灸名门的祖传针灸医生。其父朱厚佰是针灸名家黄石屏的弟子,黄氏针灸传人。
黄石屏是近代中国著名针灸专家,早年曾在淮阳富安任盐官10年,后弃官行医,勤学苦练,终成一代名医。黄石屏是江西人,临床以用金针治疗内外科疑难杂症而著名,在上海、扬州、南通开办医馆,治好了许多令中外著名医家束手无策的疑难杂症。1917年著《金针铨述》一书。上世纪80年代有一部叫做《魔针》的武打电影就是讲述黄石屏行医的故事。黄石屏治病技术精湛,在社会上声名远扬,曾受邀为张謇、霍元甲、袁世凯等名人以及洋人治愈顽疾,驰名海内外。朱筱珊的父亲朱厚佰,祖籍东台,年轻时有幸拜黄石屏先生为师,跟随师傅赴上海学习、行医,学成归来悬壶于东台县城,其针灸门诊开设在台城鼓楼路,原公安局对面。朱老先生终身以针灸行医为职业,治病救人,并将所学针灸、软伤科技术悉心传授予儿子。
1962年7月1日,东台县中医院正式开诊,
全院共有病床30张、职工36人
朱筱珊医生从小耳濡目染父亲用针灸、中药医治病人。幼时认真学习文化知识,少年时期即在父亲的教导下边学文化边学医,熟读针灸医书,背诵针灸歌诀、中医药性赋、中药《十八反》和《十九畏》,并在父亲指导下练习气功及武术。成年后继承父业,执掌针灸诊所,医治百病,救人无数。于上世纪60年代初东台县中医院成立后,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到中医院针灸科工作,后受邀赴盐城医专讲授《针灸学》。在多年临床工作中为东台各乡镇、村、厂培训了众多基层卫技人员学习针灸技术。长期带教南京中医学院、盐城卫校实习生,是南京中医学院针灸系第一届实习生主要带教老师。
东台县中医院工会第二次会员代表会全体代表合影1985.9.19
第二排左①为朱老先生
朱先生具有高超的进针法和行针方法。他习惯采用单手进针法,两指弹射法进针,俗称“丢针法”“单手插秧法”。技术娴熟,进针不疼。行针常用复式手法,如“烧山火,透天凉”“青龙摆尾,白虎摇头”和“苍龟探穴,赤凤迎源”等法,操作熟练,疗效显著。他常叮嘱年轻医生:“学针灸要练气功,习武术。首先练习指力,再用意念守丹田之气;然后学会运气,待针灸时将丹田之气运至拇、食两指,借助功力将针弹射进肌肤。”这里所说的功力是由气功和手指力量所组成。针灸医生必须练习气功和手指硬功。其功法如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医者一旦扎针,病人疼痛则立减。所以,在朱先生的倡导下,当时针灸科有多人练习气功,用哑铃、弹簧拉力器练习上肢和手指力量,在木板上练习进针法。
东台县中医院首次职工代表会全体代表留影1985.12.26
第二排右④为朱老先生
在多年行医生涯中,朱筱珊先生全心全意为民服务。他心存善念,同情劳动人民。前往针灸科求医者大多数为老人和体力劳动者,身体伤痛多,治疗需持久,医者须耐心。朱先生接待病人语言和善且有耐心,从不拿架子。遇有衣衫不整者,身体有异味者,未露半点嫌弃之色;遇有病情缠绵不愈,言语喋喋不休者,仍耐心解释。
上世纪80年代初,普通工人、退休工人和农民的生活水平极低,这些人是针灸科就诊的主流群体,针灸治疗费每次定为5分钱,那时有单位的医疗费可报销,但农民就得自己负担,朱先生为农民针灸从不一下子就开一个疗程(10次),而是按病人要求,针一次缴一次费。朱先生为农民治病压力很大,针灸治的几乎都是慢性病、陈旧性疾病,短期难愈,而农民治病心急,希望早点治愈少花钱。朱先生理解、同情农民,总是精心为病人用更好、更快、更省的方法治疗。多年的不懈努力,终于赢得病人的赞誉。曾经有个病人送给他一幅锦旗,上面写着“医德医术,有口皆碑”。我在1982年调至针灸科工作,虽没正式举行拜师仪式,按惯例第一年他是我的临床带教老师,他的一言一行深深影响了我。
第一排右①为朱老先生
医生之所以受民众爱戴,皆因品德高尚,德艺双馨,不自吹自擂,说话不大包大揽,讲究实事求是,用疗效说话。朱筱珊先生行医从不夸大其词,不过度渲染自己的技术和疗效。朱先生以针灸为主要治病方法,根据祖传经验和临证体验,深知针灸治病的优势和不足之处,为了提高临床疗效,针药并施,巧妙地用膏药和中草药联合施治。他针对各种疼痛病症,轻症用麝香止痛膏、活血镇痛膏、祛风止痛膏、消炎膏等作为针灸后的辅助治疗;重症用镇江红布大膏药,但要亲手将药膏重新溶化后,再摊制成面积更大厚度稍薄的红布膏,使用时用酒精灯将药膏烤溶后洒上麝香、丁香、桂皮等祖传的芳香走窜镇痛药粉,贴于疼痛处,疗效颇佳。
针灸之道,以针为先,灸随其后。朱先生不仅精于针技,而从父亲那里继承了灸术。他擅长用艾绒温针灸、隔姜灸和艾条雀啄灸。冬春季治面瘫用隔姜灸,四季治疗痛证用温针灸或雀啄灸。特别用雀啄灸需亲自操作,但他不厌其烦,需用则用,绝不图省事。针灸科每日燃烧的艾条量大,空气浑浊,朱先生被呛得咳嗽吐痰,有病人家属建议少烧或不烧。朱先生说:“不烧艾条的针灸科就不是名符其实的针灸科,不烧会影响疗效。既然做了针灸医生就不能患得患失,不能只图自已健康而不顾众多病人的疗效。”其思想境界之高令病人动容。
治疗疑难杂症,朱先生必开中药,其配方都是祖传且经多年验证的上好药方。治疗风湿、疼痛之类疾病的方子是用《备急千金要方》中的名方。当然也不是千人一方,须根据不同病情、不同性质进行临症加减,朱先生强调辩证分析一定要分清寒热,用药才不会出错。所配寒、热之药皆是祖传的良药,如辨证正确,药到病除,不是虚言。
东台市中医院北关院区
每年冬春二季是面神经麻痹的高发期,大量病人寻求治疗。朱先生针药并施,病情严重者必配合中草药,所用方剂出自宋代《杨氏家藏方》一书,随症还需配其它草药,均来自家传,临症疗效令人惊奇。有些严重病例我们经验不足,不敢接手,都推给朱先生,他也不介意。过后还耐心给我讲解如何正确治疗这类病例,令晚辈感动。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小儿麻痹症后遗症较多,就是瘸腿小孩多。朱先生精心治疗了许多病例,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常对我们说治儿童病要及时,早治早愈,不留后遗证。那些患小儿麻痹症后遗症的孩子,当初如果不用针灸进行治疗,后果很严重,将加重社会负担。欧美国家暴发该病时,没有及时采用针灸治疗后遗证,成年后残疾人很多。而我国小儿麻痹症得到了及时针灸治疗,落下后遗症的就很少。这就得益于六七十年代我国大力推广中药、针灸疗法,面向基层,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朱先生擅长针灸治疗胆绞痛。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我国胆石症高发期,他曾对我们说:“社会上患胆囊疾病的人这么多,疼痛发作非常痛苦,针灸镇痛和排石有一定疗效,应大力推广。”在他的指导下,我们科开展了针灸、耳穴压迫和中药治疗胆石症的综合治疗,并成功申报省级研究项目,和2000元科研经费。针灸科设立了胆石症专科门诊,治疗胆囊炎、胆结石千余利,取得很好疗效。
腾飞的东台市中医院雅居院区
上个世纪的中风遗症病人很多,都是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或言语障碍,大部分病人都选择了针灸康复。朱先生治疗很多这类病例,其技术和耐心令人佩服。半身不遂的病人行动不便,治疗周期很长,他总是仔细询问病情,亲自搀扶病人,精心选择穴位,不厌其烦。经他治疗的病人都获得理想的疗效。
朱先生经常与我们谈论针灸操作安全,强调胸腹部、颈后以及眼区操作注意点,防止断针和艾灸烫伤等注意事项。在他的教诲下,针灸科一直太平无事。一天,突然有一个农村妇女嘴里大声嚷嚷着来到针灸科,许多候诊病人和其它科室医生也拥了进来。当时诊室内只有我和朱先生,惊得一头雾水,不知何事。只见那位妇女拿出一张X光片,是拍摄的上肢,在肱二头肌肉处有一根针断在肉里。那位妇女说是在针灸科治疗的,疼痛没好,在其它医院拍了张片子,原来是针断在了里面,今天要给个说法。朱先生问她是谁给扎的针,回答说是另一个医生,今天没有上班。朱先生说先不要紧张,你随我去X光室拍一张更清楚的片子,如果有针断在里面,可以确定位置,也好取出来。针灸科室很快就安静下来。
大约过了一个小时,朱先生回来了,他告诉我,重新给那妇女拍了片子,体内没有断针。那她怎么拿了个有断针的片子来了呢?朱先生说可能拍摄的底片有质量问题,但也不排除另有目的。原来这就是件“乌龙”。我定下心来,心中不由十分佩服朱先生遇事不慌,处理这类事件沉着冷静。他采取了科学公正,实事求是的方式平息了这场风波,令人佩服。
朱先生虽然没有被冠以什么显赫头衔,看似十分平凡,但从他的工作作风,待人处事,以及医德医术,处处都显示出大家风范,平凡之处彰显优秀品德。作为基层医院医生,他爱国爱民,敬业爱岗,终生任劳任怨地为劳动人民服务,对病人怀有爱心,不为名利,乐于助人,其敬业精神和品德令人尊敬,他是晚辈医生们学习的榜样。
作者简介
彭江华,男,1982年10月在东台市中医院工作至2020年退休。副主任中医师,历任针灸科主任、病员服务(投诉)中心副主任、门诊部副主任。
中国针灸学会会员、江苏省针刀学会委员、盐城市针灸学会副主任委员。2006年赴英国从事中医临床、戒烟、戒酒、戒糖等工作二年,2019年12月曾受广东省健康教育协会邀请赴深圳讲学,在各级医学杂志发表论文2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