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贫乐教”的精神支柱
文/徐绳武
有人说,教师善忧天下,而不善自忧。你搞你的家庭现代化,我还是钟爱我的“陋室铭”,“任他风流千百度,只堪冷笑一两声!”有人劝告我,去掉这“愚忠”,不妨也来点自忧。
联想到教师工作辛苦,待遇不高,生活清苦的现实,我也曾心生“异端”。是的,眼下,下海捞钱已成潮流,咱们教书的,何不也“随其波而逐其流”,想方设法去拜拜孔方兄呢?
想是这么想,但一脚踏进学校大门,就老改不了“不善自忧”的习性!摊开备课卷和学生的作业本,“之乎者也”就占据了脑袋,忧到学生身上去了。往讲台上一站,就眉飞色舞,“宠辱偕忘”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根本无暇自忧。也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我只能自叹:既然当了教书匠,是注定改不了“不善自忧”的职业病的。
再看看广大教师,似乎莫不如此。尽管社会上,“见钱思齐”,攀富竞奢之风,正在盛行,但广大教师依然我行我素,日甘粗茶淡饭,蹲在陋室里,呕心沥血,辛勤耕耘,怀着对学生着想的拳拳之心,默默奉献着。真正弃教从商的、跳槽高攀他枝的,毕竟是极少数。到底是什么东西,驱使教师们如此“安贫乐教”,而“不善自忧”的呢?除了历史赋予教师特有的自尊心、价值观和道德观以外,我认为,自发的、执着的师爱,不能不说是最根本的原动力。
所谓师爱,就是教师对专业知识的爱,对事业的爱,对学生的爱。教师学专业,教专业,愈学愈教情愈笃。如战士之爱枪炮,农民之爱土地。古语云:“人遗子金满籯,我遗子唯一经。”可见,读书人以拥有书籍和专业知识为自得其乐。跟书本知识打交道,确乎令人情志高洁,精神充实。正如名人培根所说:“知识是一种快乐。”教师对于专业知识,寤寐以求,相依为伴,甚于金钱。非万不得巳,不忍心弃之。只要有箪食瓢饮,亦不改其乐也。
教书育人的工作,虽然为时人所不屑,但实在是一种高雅、复杂,而且富有创造性的劳动。苏霍姆林斯基説:“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备课、教课、批改作业,辅导、考试,看似琐屑累人,钻进去确是“别有洞天”。那是一个广袤无垠的神奇天地,可以纵横驰骋你的能耐。在劳作之中,伴随着美的享受,创造的喜悦,成功的快慰。陶行知先生终身从教,感受颇深:“譬如饮不醉,陶然有余欢。”这种陶然余欢,非金钱可沽,只有教师占有。
青少年学生,生机勃勃,如烂熳的春花,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幼稚、活泼、聪颖、上进。跟这些天使在一起,使人“自分不知年老大”,使人童心不灭,青春长驻。教学生,並非如“蜡烛照亮了他人,毁灭了自己。”其中也有回报,也有获取。无怪乎孟夫子把“集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作为人生三大乐事之一。
天下父母,从孩子呱呱坠地,就爱上了孩子;教师,从学生跨进学校大门起,就心系孺子,难分难舍!
教师这种对于知识的爱,对于事业的爱,对于学生的爱,是自发的、执着的、永恒的。“衣带暂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所以,我认为这种师爱,倒正是在历史的风风雨雨中,以及在近几年追求金钱的世俗中,教师始终如一地“安贫乐教”,不改自忧本性的精神支柱。
母爱,使人类社会繁衍下去;师爱,使人类社会文明起来。无母爱,人类将会灭绝:无师爱,人类社会将会返回野蛮愚昧的原始之群。想到这里,我不但“安贫乐教”,而且自乐自豪起来。
1990年10月14日刊登于全国发行的《教师报》
注∶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徐绳武:1947年出生。曾任岳阳师专附中校长,湖南理工学院图书馆副馆长。中学语文高级教师转大学副教授,2009年退休。
编审:蒋正亚 公众号管理:严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