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真微//讲春联

文摘   2025-01-17 07:00   湖南  

讲春联

文/李真微

要讲春联,就得先了解对联。我由趣联讲起,引发学生兴趣。一边讲故事一边出示对联。
旧社会某财主借做寿为名,搜刮农民钱财,强迫人家送礼,一个有骨气的穷秀才,给他送了一副对联:
大老爷做生,金也要,银也要,铜钱也要,红黑一把抓,不分南北
小百姓该死,稻未熟,麦未熟,高梁未熟,青黄两不接,哪有东西
两个书生去游千佛寺。和尚出了一联,要书生作对:
万瓦千砖百匠修成千佛寺
书生当时怎么也没想出来,返程时坐上一小舟,划到了一座石桥前,抬头一看,“四仙桥”几个字赫然入目,他顿时来灵感,对道:
一舟二橹三人摇过四仙桥
接着我又举了一副拆字联:
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
切瓜分片,横七刀竖八刀
这是在搞文字游戏,但很能揭示对联这种形式的规律,再加上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课所学的“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一共有了四联。在此基础上,我再引导学生归纳出两个明显的特点;
1.用词、组句对仗工整。就像修辞手法中的对偶一样,要求很严格,两联字数必须相等,相对应的句式、词组结构形式和词的词性都要求一致。如:
百(数词)匠(名)修成(动)千佛寺(名)
三(数词)人(名)摇过(动)四仙桥(名,偏正式构词形式亦同于“千佛寺”)
不仅如此,高明的对联,词义也讲究对仗,或是同义类比或是反义对比。如“小百姓该死”,为什么不用“老”而用“小”?从意义上来说可以讽刺当时的等级观念及轻视劳动人民的反动观点,同时从形式上“小百姓”也更好与“大老爷”相对。
2.音韵和谐,富有音乐美。限于学生基础,这一点不可能讲得很细,我只着重讲了如何凭音韵来区分上下联。凡末尾一个字是仄声的,就是上联,又叫出联,贴在右手边;凡末尾一字是平声的就是下联,又叫对联,贴在左手边。这样仄起平落,才给人一种收束、安定的感觉。我边讲边结合举例印证,这样叫学生去掌握规律,他们就不感到枯燥了。
春联就是对联的一种,它比一般对联有什么特色呢?就在于它是用来迎春接喜的,所以它的感情色彩应是喜悦的,多褒扬。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确实出现了一派大好形势,尤其是广大农民,个个欢欣鼓舞,这时贴上一副春联,以表现他们的思想感情。如:
政策归心,虎跃龙腾创奇迹
劳动致富,山欢水笑换新装
接着我又讲,在旧社会民不聊生,对广大穷人来说,过年就叫过年“关”,他们只有忧愁愤懑,没有喜庆欢乐,也就有人用春联来抒发这种感情。如有一教师,在兵连祸结中终年东奔西走不得温饱,就写了这样一副春联:
年年难过年年过
处处无家处处家
因此,同是春联,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写来,就会反映出不同的感情色彩。
我告诉学生,古人说:“言为心声。”春联也是表达人民思想感情的。我们作对联,首先就得讲究思想内容的正确与健康。我用了胡耀邦同志改对联一例来作说明。最近北京有人对某问题有情绪,模仿东林书院对联的形式另写了一副:
风声雨声不吱声,了此一生
国事大事不问事,平安无事
胡耀邦同志认为它太消沉,改为:
风声雨声悲叹声,枉此一生
险事难事天下事,争当勇士
这样一改变动虽不很大,思想境界就迥然两样。我们写联,首先就必须表现健康积极的情绪,能鼓舞人心,有利四化。
(原载《语文教学》1983年1月)

  作者介绍: 李真微1938年生,中学语文教研员。已退休。

公众号管理  严小平

巴陵老街故事
本公众号目的:挖掘整理巴陵老街故事,传承再现巴陵文化,扩大文学艺术交流,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进步。 本公众号以此为交流平台,聚集巴陵各路精英人士,为实现上述目的而努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