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至24日,由上海市医学会、上海市医学会消化内镜专科分会主办,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协办的“第五届东方消化内镜学术大会”在上海成功举办。
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的贾雯医生在由开立医疗携手《中华消化内镜杂志》、《Endoscopic Ultrasound》共同举办的“第一届‘开立杯’全国消化内镜图像&视频病例大赛”胃肠组组别中,联合多种先进内镜技术成功诊断低分化腺癌的投稿病例荣获全国二等奖。其中共聚焦显微内镜作为一种新型细胞级内镜系统,清楚观测到部分病灶区可见血管形态不规则、管径扩张;腺体排列紊乱、形态不规则、结构破坏;上皮厚薄不均。为临床正确诊断提供有效依据。
以下是贾雯医生获奖病例的分享:
女性,71岁,因“体检发现胃部病变半月余”入院。患者半月前于外院体检行胃镜检查提示:胃窦大弯近窦体交界可见1处IIa+IIc型病变,大小约3.0*2.5cm,表面褪色发白,吸气柔软度好;ME-NBI:DL(+),IMVP(+),IMSP(+),MV大部分呈螺旋状、波浪样,局部不规则袢样,少数呈螺纹样改变。门诊以“胃部病变待查”收入我科。自发病以来,患者精神、食欲、睡眠尚可,小便、大便未见异常,体重无明显变化。1.白光胃镜+放大内镜+醋酸染色+超声小探头检查示:白光胃镜(图1)所见胃黏膜肿胀,小区肿大,呈HP感染表现;远景/近景(图2、3)观察可见病变位于胃窦大弯近窦体交界,表面呈褪色样改变,边界不清。放大观察可见,病变口侧(图4)边界内外没有明显的梯度改变,病灶内部的腺体结构紊乱,局部显示不清;病变大弯侧(图5)可见微结构紊乱,局部可见MCE隐窝边缘上皮呈现弯曲、线样,排列不规则,局部可见腺体结构消失。病灶内部(图6、7)可见螺旋状、波浪样血管,另可见白色球状物质。醋酸喷洒(图8)后可见EWL下消失的不明显,病变与非病变边界清晰。小探头超声(图9)提示:病变部位黏膜层局部回声减低,稍增厚,黏膜肌层、黏膜下层和固有肌层完整连续。如下图示:
内镜下诊断考虑:萎缩性胃炎C-2(HP+);胃体下部大弯侧近窦体交界区可见Type0-IIa+IIc病变,考虑混合型早期胃癌可能。
2.经静脉通道注入荧光素钠后,使用BIOPSEE®倍晰®共聚焦探头于病变区域对病灶实时探查。可视化活检术诊断视频如下:
3.可视化活检术诊断图像如下:
所及病灶处见:共聚焦下可见胃小凹数量减少,开口扩张,伴荧光素钠渗漏;部分病灶区可见血管形态不规则、管径扩张;腺体排列紊乱、形态不规则、结构破坏,上皮厚薄不均。CLE诊断考虑:萎缩性胃炎,局部HGIN/腺癌可能。应用黄金刀于病变边缘标记,于黏膜下注射含亚甲蓝的琥珀酰凝胶后,抬举征(+)。黄金刀切开病变黏膜层,逐步剥离病变至完整切除,热凝钳及氩气炭化创面,病理回收送检,胃内留置减压管。5.组织病理:
病变主要位于中心位置,呈不规则,多中心分布,病理回报低分化腺癌(含印戒细胞癌成分),病变局限于黏膜层,黏膜肌层未受累;病变周围胃黏膜组织示:重度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病理图片如下:
白光胃镜+放大内镜+醋酸染色+超声小探头+共聚焦显微内镜+ESD术后组织病理诊断:低分化腺癌(含印戒细胞癌成分)胃低分化腺癌是胃癌的一种常见恶性肿瘤,恶性程度相对较高,其发病常与HP感染、不良饮食习惯、遗传等相关。内镜检查作为确诊胃癌的必须检查手段,可用于确定肿瘤位置、获取组织标本及进一步的病理检查。共聚焦显微内镜作为新型内镜技术,能进行实时在体的细胞级内镜成像,可灵敏的反映消化道黏膜早期异常改变。本病例中充分展示了共聚焦显微内镜下胃早癌的典型图像特征:“部分病灶区可见血管形态不规则、管径扩张;腺体排列紊乱、形态不规则、结构破坏”。共聚焦显微内镜可实时精准诊断胃早癌病变,并可进一步为ESD开展进行病灶边界精确判定,展现出巨大的临床价值。
作者:杨卓、贾雯
编辑:二 木
设计:杨天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