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信息
◆ 患者概况
女,48岁,因“大便习惯改变1年,发现肠息肉1小时”入院。患者近1年无明显诱因出现大便习惯改变,每日4-5次黄色稀便,含黏液,无呕血及黑便,无腹痛腹胀,不伴反酸、烧心及恶心、呕吐,无发热。于本院门诊查无痛肠镜示“1.直肠隆起(距肛门8cm,大小约为3*3cm) 2.内痔”,为进一步诊治,门诊以"直肠肿物"收入院。起病以来,患者精神、睡眠可,食欲尚可,大便如上,小便正常,无体力、体重变化。
◆ 既往史
有剖宫产手术史;无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病史;无肝炎结核病史;无外伤输血史;无过敏史。
◆ 体格检查
下腹部可见长约7cm手术疤痕,余无特殊异常。
◆辅助检查:
CT检查示:
1.直肠息肉或腺瘤可能,建议CT增强检查;
2.肝内多发低密度影,囊肿可能,建议CT增强检查;
3.胆多发结石;
4.盆腔积液;
5.右肺中叶纤维灶。
诊断过程
1. 患者于内镜中心行无痛肠镜检查,病人取左侧卧位,循腔进镜顺利抵回肠末端约5 cm,回肠末端黏膜未见明显异常。缓慢退镜观察,回盲瓣呈唇状,阑尾开口未见异常。升结肠、肝曲、横结肠、脾曲、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粘膜光滑,血管网清晰。直肠距肛门8cm可见一处3.0*3.0cm亚蒂隆起。表面呈绒毛状,可见少许血迹,肛门见内痔。如下图所示:
2.经静脉通道注入荧光素钠后,使用BIOPSEE®倍晰®共聚焦探头对病灶实时探查。可视化活检术诊断视频如下:
3. 可视化活检术诊断图像如下:
所及病灶处见:腺体隐窝肥大,腺上皮呈绒毛样排列,杯状细胞减少;腺体明显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腺上皮拥挤,折叠、厚薄不均;血管扭曲、扩张、形态不规则。结合CLE表现,考虑绒毛状管状腺瘤,局灶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4. 直肠ESD术:
肠镜前置透明帽,进镜至直肠隆起处,使用一次性内窥镜注射针于隆起基底部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美兰-玻璃酸钠混合溶液抬举病灶,抬举可。使用一次性高频切开刀沿隆起周边C型切开黏膜,逐步分离病灶与粘膜下层结缔组织,使用止血钳反复电凝处理暴露的血管,继续剥离大部分瘤体,最终完整切除病变,创面使用电热止血钳充分处理裸露血管残端,使用6枚和谐夹封闭创面,切除病灶标本固定后送病理。如下图所示:
5. 组织病理:(直肠)绒毛状管状腺瘤,腺上皮部分增生活跃,局灶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病理图片如下:
诊断结果
经肠镜、共聚焦显微内镜、组织病理诊断:绒毛状管状腺瘤,腺上皮部分增生活跃,局灶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作者寄语
直肠绒毛状管状腺瘤 是一种混合性腺瘤,具有管状和绒毛状两种结构,是结直肠癌的重要癌前病变。这种病变通常与多种因素有关,如便秘、不良饮食习惯或肠道感染等。绒毛状管状腺瘤具有较高的癌变风险,尤其是当腺瘤较大时(直径≥1cm)。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以显著降低其癌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
共聚焦显微内镜能进行实时在体的细胞成像,可协助医生即时、无创、精准的对结直肠黏膜病理组织学改变进行诊断。在本病例中,结合共聚焦显微内镜下典型图像特征:“腺体隐窝肥大,腺上皮呈绒毛样排列,杯状细胞减少;腺体明显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腺上皮拥挤,折叠、厚薄不均;血管扭曲、扩张、形态不规则”,可以迅速实时获取其病理组织学改变。共聚焦显微内镜高效、精准助力临床医师实时诊断结直肠病变,明确病变性质,达到早诊早治的目的。
作者:郑亚萍
审核:李 真
编辑:二 木
设计:杨天仲
统筹:人之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