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盛京医院郭瑾陶教授:共聚焦显微内镜技术的创新探索和经验分享

文摘   2024-08-12 17:03   湖北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突飞猛进,消化内镜已经进入诊断治疗并举的时代。在众多先进的内镜诊治技术中,共聚焦显微内镜(CLE)凭借其实时在体、无创光学活检的特点,逐渐成为前沿探索热点,展现出在提升消化道早癌诊断效率方面的巨大潜力,为消化病患者提供了更多诊疗手段,开创了癌症早筛新格局。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消化内科是东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消化疾病诊疗中心,在全国较早开展了CLE技术,是科技部“十四五”超声与共聚焦复合内镜应用示范研究项目的参与单位,也是该项目东北区域首个启动建设的区域示范中心以及首个授牌的共聚焦显微内镜培训学院。大咖论镜第四期特别邀请来自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的郭瑾陶教授,请她为我们分享盛京医院在CLE研究领域所积累的经验,以及CLE发展的前沿趋势。



微知医学:

能否请您介绍一下盛京医院消化内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应用共聚焦显微内镜的?目前使用的情况及积累了哪些经验?


郭瑾陶教授:我们科室大约在 2007 年就引入了传统整合式的共聚焦内镜,也叫基于内镜的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endoscope-based confocal laser endomicroscopy, eCLE),是将微型CLE集成在传统内镜的前端,目前这些前端集成的CLE不再市售。

我们把eCLE置入胃肠道中,对胃肠道的一些黏膜层病变进行细胞层面的观察。所以最初的研究重心侧重于消化道管腔内的黏膜层病变,并分别于2007 年和 2013 年在《中华消化内镜杂志》《世界华人消化杂志》刊登了三篇文章,主要聚焦于萎缩性胃炎、胃黏膜肠上皮化生、胃溃疡性病变以及胃黏膜异型增生的诊断和评估。

不过,最早的eCLE比较笨重,后来逐渐被探头式共聚焦显微内镜(pCLE)所取代。2016 年,我们引入了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微探头,起初将其用于一些胃肠道疾病(尤其是早癌)的判断和评估,之后逐渐扩展到炎症性肠病、胰腺囊、实性病变、纵膈及腹腔淋巴结等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经过这些年的积累和探索,到目前为止我们科完成的共聚焦检查预估有几百例,数量位居东三省第一。


微知医学:

盛京医院是科技部“十四五”超声与共聚焦复合内镜应用示范研究项目的参与单位,请问贵单位在项目中主要承担哪些课题任务?


郭瑾陶教授:我们中心承接了课题三和课题四的相关研究,分别聚焦的是“超声/共聚焦内镜技术在胃肿瘤诊疗中的应用示范和推广”以及“超声/共聚焦内镜技术在结直肠肿瘤诊疗中的应用示范及推广”。

今年6月底,我们在武汉参加了由武汉协和医院牵头的一项子课题启动会,并承接了部分课题任务。我们医院的课题启动会已在8月2日与“2024盛京消化及消化内镜研讨会暨辽宁省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年会”同步召开,目前我们主要在进行前期的一些磨合工作,包括临床研究的设计、任务分配,以及如何高效、优质的完成课题等。

▲8月2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科技部“十四五”重点专项启动会在沈阳召开


微知医学:

据了解,盛京医院也是该项目的区域示范中心以及共聚焦显微内镜培训学院之一,示范中心及培训学院的建设对于共聚焦的发展有何意义?


郭瑾陶教授:这其实是一个技术的规范、普及和推广,我们作为东三省的示范中心,职责就是把这项技术向各个区域中心及基层医院普及、规范和覆盖。

对于胃肠肿瘤,目前的临床状况是,通过单一诊断手段如白光内镜对病变性质的判断、病变范围及浸润深度的评估存在一定局限性,因此,我们常常结合化学染色+放大内镜,或者使用电子染色内镜做进一步的评估和判断,对于病变浸润深度的判断或可依赖超声内镜检查来指导后续治疗方案,但即便如此,仍有一部分患者存在ESD术后病理评估不通过的情况(病变侧切缘不净或者浸润深度过深)。

因此,现有内镜技术仍无法即时、准确地判断早期病变性质及浸润深度等,亟需新的技术能够填补这部分的空白。

所以我们在规范共聚焦技术的同时,也在努力更新大家的一些理念,希望通过这项技术能给临床带来更多的启示和帮助,并争取把这项技术推广得更深入、覆盖面更广泛。


微知医学:

请问您目前主要聚焦在CLE研究领域的哪个方向?


郭瑾陶教授:我研究的是针基共聚焦技术(nCLE),研究方向更侧重于胰腺疾病。

因为与胃肠道疾病相比,胰腺疾病的诊断更加困难。胰腺位于腹膜后,其位置隐蔽、结构特殊、功能复杂,想观察它需通过超声内镜,若想进一步观察或取病理,就需要用到FNA穿刺针,但FNA针取病理时可能出现假阴性,重复穿刺取材会增加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增加患者花销,基于此我开始了对针基共聚焦内镜的研究。

我们与病理科医生展开了合作,通过nCLE对细胞结构的观察来初步判断病变的良恶性,并对倾向于恶性的病变或细胞比较集中的部位来进行穿刺,以此来提升穿刺的阳性率和第一针的穿刺准确率。

▲郭瑾陶教授为患者做内镜检查


微知医学:

胰腺囊性病变(PCLs)的鉴别诊断一直是临床的难点之一,根据您的研究经验,EUS-nCLE与EUS-FNA相比,两者诊断的一致性如何?


郭瑾陶教授:EUS-FNA目前被认为是胰腺疾病诊断最先进、准确的技术,但它在胰腺囊性病变中的应用往往仅限于细胞学检查,缺乏病理学诊断,并且临床上有时可能因无法取到足量样本而导致敏感性欠佳,所以其在使用上仍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nCLE的放大倍数很高,可达到细胞水平,同时还可获得与组织病理学相近的显微图像,实现实时光学活检。它可以直接对囊壁进行观察,辅助诊断病变的性质,其诊断准确率与 EUS-FNA 高度一致,并且较之传统的EUS-FNA,nCLE 实时成像可避免对正常组织进行不必要的活检,从而减少穿刺次数。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nCLE可能比FNA的结果更直观,它可以显著提高PCLs诊断可靠性,并可能影响该类患者的治疗方案。


微知医学:

随着临床数据的增加,CLE的适应症是否可以进一步拓展呢?您认为其在消化内科未来的发展前景如何?


郭瑾陶教授:共聚焦的精准度非常高,其适应症不仅仅局限在胃肠道肿瘤上,对于一些炎症性疾病如慢性胰腺炎、炎症性肠病(IBD),或者一些功能性疾病如肠易激综合征( IBS) 等,都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以 IBD 患者为例,此前我们评估患者临床治愈的标准是内镜下黏膜愈合,但后来发现白光内镜或放大内镜下黏膜愈合的患者,有些在短期内又出现了病变的复发,说明黏膜愈合并不能反映黏膜炎症是否完全消退。

因此,近年来指南在更新时提出了组织学愈合的概念。不过,在判断患者是否达到组织学愈合时,需要对正常状态下的黏膜进行随机活检,这一方法费时费力且指向性不强。

共聚焦可以显示黏膜表面显微病变特征和黏膜层血管病变特征,是一种判断IBD患者是否达到组织学愈合的有效方法。如果在共聚焦内镜下观察到隐窝结构异常,或荧光素钠渗漏等特征,说明患者尚未达到组织学愈合,这些信息有助于引导靶向活检,同时也有助于判断IBD缓解期患者药物转换时机,指导医师临床用药。

▲DDW会议期间,郭瑾陶教授在盛京医院EUS杂志的展台前,该杂志由现任中国医科大学副校长、附属盛京医院消化学科带头人孙思予教授创办


.

专家介绍PROFILE


郭瑾陶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消化内科主任医师,消化内镜治疗病房副主任,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


辽宁省医学会消化内镜学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青年学组委员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设备研发协作组秘书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NOTES学组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中西医结合内镜学会超声内镜委员会委员


擅长食管、胃、结直肠息肉及早期肿瘤的内镜下切除;胃间质瘤内镜下切除;胆总管、胰腺疾病精准诊断及内镜下治疗;胆管癌、胰腺癌梗阻性黄疸姑息治疗;内痔内镜下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内镜下治疗。


采写:忘月草

排版:月   半

设计:杨天仲

统筹:人之初


往期阅读



REVIEW



微知医学
连接消化科医生,用可视化活检术进行早癌精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