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京医院吴开春教授:披荆斩棘,砥砺前行,书写炎症性肠病诊疗的中国方案

文摘   2024-09-11 17:00   湖北  

微知医学独家视频专访


  //  编者按


1986年,他留学英国,开启了对炎症性肠病的探索之路;
1988年,他谢绝导师的挽留,义无反顾地回到了母校,在炎症性肠病领域持续深耕,找病例、建团队、做研究,瞄准临床难题,推动炎症性肠病的规范化诊疗;
2008年,他率先在西京医院推动成立炎症性肠病诊治中心,集结高水平的多学科协作团队,为炎症性肠病患者提供全面的健康服务。
多年的努力结出了累累硕果,他的成绩得到了业界同道的认可,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殊荣。
他就是本期《微知访谈》栏目的嘉宾,空军军医大学西京消化病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吴开春教授。






访谈实录


01

披荆斩棘,筚路蓝缕

在炎症性肠病领域耕耘近40载


微知医学:您从医至今已近四十年,至今仍坚守在临床一线,奉献自己的智慧和才华,请问您当初是怎么走上从医之路的?

吴开春教授:我想这是必然也是偶然。我父母都是医生,他们以往的从医经历让我看到,作为一个医生确实很伟大,肩负救死扶伤的使命,能把一条生命从死亡边缘拉回来
但在我考大学的时候,医学其实不被重视,那时候更重视数理化。我当时成绩很好,数理化成绩也不错,考进北大、浙大这些学校的希望很大,但是最后还是选择了医学,一方面是受到家庭的影响,有从医的情结,还因为我当时的一位老师强烈推荐我去学医,他对第四军医大学印象非常好,后来我听从他的建议报考了四医大,并被顺利录取了。

▲吴开春博士毕业和导师张学庸教授合影


微知医学:您是炎症性肠病(IBD)诊疗领域经验非常丰富的专家,当初为何选择在这一领域进行深耕?
吴开春教授:从事 IBD 这个专业,和我的出国经历是有关的。我当时被学校选派去英国牛津大学留学,跟随导师Derek Jewell 教授。他在炎症性肠病领域有非常高的造诣,曾担任国际 IBD 学会的主席。
那个时候因为年代比较早,我在那里就不仅仅是做一些实验室的工作,也会去做一些免疫学的研究,同时也跟着老师一起去出门诊、做内镜。所以回国以后一直在关注炎症性肠病,去做这方面的工作。

▲吴开春教授在英国牛津大学


微知医学:您留学归国后继续从事炎症性肠病的研究,见证了我国炎症性肠病诊疗的快速发展,其中有怎样的体会和感受?
吴开春教授:其实回国以后再继续从事炎症性肠病的工作,是很困难的。因为国内那个时候在炎症性肠病方面几乎是空白,找文献找不到,找病例也没有。
我是上世纪80年代出国的,回来以后我去找了我们医院前面30多年的病案,只找到了不到30例的病人。病例数很少,有些诊断可能还不一定非常准确,治疗上的手段就更少了。所以那个时候去做临床是很难的,做研究也申请不到课题。
现在炎症性肠病的现状真的今非昔比了,一方面病人多了很多,国家在这方面也越发重视,去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门设立了重大专项,去支持炎症性肠病的研究,形势跟以往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吴开春教授参加义诊活动



02

专攻术业,广施博爱

用真心、爱心守护每一位患者


微知医学:听闻您和团队在全国最早开展了炎症性肠病的患者教育,能否介绍一下?

吴开春教授:炎症性肠病是一个慢性、长期甚至终生的病,它需要反反复复跟医生沟通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做好疾病的管理。所以我们最早在1997年、1998年就已经开始做患者教育了,把患者的信息登记下来,跟他们建立起定期的联系。
那时候可能每半年或一年要做一次这种患者的教育,请患者一起来交流一些困惑,并把我们最新的一些进展介绍给他们,让他们能够提高依从性,获得最好的治疗。

▲吴开春教授参加陕西省炎症性肠病专病联盟学术活动


微知医学:您在探索炎症性肠病领域时,围绕这方面开展了哪些卓有成效的工作?
吴开春教授:我在出国(回来)以后,把我们学科很多年轻医生一批批派往国外学习,比如张德新、郭长存、梁洁等,通过这种送出去学习的方式,把我们IBD的队伍建设起来;另外对于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诊疗的一些难题,我们也牵头做了一些研究。
要说为中国IBD的发展做了哪些工作,是在我做了炎症性肠病学组组长之后,也是利用这个平台成立了一些协作组,让更多有兴趣、有基础的人能够加入到 IBD 这个领域来。
另外就是和IBD-QCC(中国炎症性肠病诊治质控评估中心)一起建立一些规范,通过 IBD 中心的认证,让更多学科能够在这方面去规范和提高。目前全国的 IBD 区域中心已经有90个了,这些中心都有一定的水准,能够带领各区域在炎症性肠病方面不断去发展。

▲西京医院炎症性肠病团队合影
微知医学:内镜技术是消化系统疾病诊治的重要手段,您如何评价共聚焦显微内镜在IBD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吴开春教授:我对共聚焦内镜并不陌生,在它刚刚出现的时候,我们医院就已经引进了,还做了一些研究。它对于炎症性肠病的价值,实际上到近几年才引发比较多关注。
共聚焦内镜在炎症性肠病中应用得最多的有几个方面,一是对于疾病严重程度的分级和评估;其次是鉴别诊断,比如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它们的疾病特征是不一样的,溃疡性结肠炎是比较表浅的炎症,克罗恩病是一种透壁性的炎症,共聚焦内镜能够反映黏膜表面以下的这些结构,在这方面起到一定作用;第三就是去监测炎症性肠病有没有癌变

▲吴开春教授进行内镜手术操作


03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带领IBD诊疗中国方案“走出去”


微知医学:今年6月,第十二届亚洲炎症性肠病组织年会(AOCC)在古都西安召开,作为本次大会的执行主席,请您介绍AOCC设立的初衷是什么?
吴开春教授:AOCC是 12 年以前设立的,当时中、日、韩三个国家 IBD 领域的专家一起商量,打算组织一场学术会议,在中国、日本、韩国轮着开,所以此后就每年开一次。
今年是第十二届,相当于第四次在中国大陆开,我是作为大会主席来组织工作,它的目的就是促进亚洲地区炎症性肠病的学术交流,以及诊疗水平、研究水平的提高

吴开春教授参加第十二届AOCC大会


微知医学:本届AOCC大会上群英荟萃,中国学者也贡献了很多创新性的研究进展,引起了国际学者的高度关注,您如何评价中国学者在创新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吴开春教授:这次的 AOCC 水平还是很高的,参与度也很多,有200多位外宾来参加,整体会议规模超过一千,收到的摘要也有将近六百篇
从整体上看,有不少是一些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的新进展,这里面有很多来自我们国家,比如获得最佳论文奖的就有来自上海的团队,他们做的干细胞治疗炎症性肠病的临床研究,当然还有最新的药物和治疗方案(比如生物制剂、小分子药物),都在这里面有所报告、有所体现。

▲吴开春教授在外院进行学术交流


微知医学:在IBD的国际舞台上,中国研究者的声音日益洪亮。您认为“中国医疗技术走出去”需要在哪些方面发力?
吴开春教授:中国这两年在炎症性肠病领域发表的文章数量增长得很快已经排在全球第二位了。现在可能有些欠缺的是非常有影响的、多中心的、大样本的临床研究。
当然我们现在已经有比较好的一些例子,比如广州陈旻湖教授牵头的白细胞介素-6的临床研究,在《JAMA》杂志(美国医学会杂志)上发表;上海刘占举教授牵头所做的中国IBD遗传易感基因的研究,发表在《Nature Genetics》杂志上面,也是有很好的影响,填补了中国在这方面的空白
微知医学:您在IBD领域的贡献有目共睹,那么作为医疗行业的先行者,您觉得临床医生应当如何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吴开春教授:“先行者”不敢当,我只是一个不断(前行)的践行者。
但是我想作为一个临床医生,还是需要情怀的,因为有很多临床的情况,在做出决定之前,需要有多方面的考虑,这些考虑要从患者的利益、患者的角度出发,比如说治疗的决定,用不用这个药?用多久?每个患者的情况都不一样。心系患者,才能称得上是一位好医生。


后记


从医多年以来
吴开春教授
在修医德、行仁术的
路上不断探索
在执仁心、守仁念的
目标中执着追求
用大爱书写医者情怀
他对医生职业的
这份责任与担当
早已熔铸在
为医的誓言当中
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
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
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采写:忘月草
排版:青山在
统筹:人之初


Review

往期阅读








微知医学
连接消化科医生,用可视化活检术进行早癌精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