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迁乌鲁木齐 一路向西•童年之十二 作者李安宁

文摘   2024-10-07 12:56   北京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西迁乌鲁木齐 
一路向西童年之十二
作者李安宁
一九五九年,火车通到了烟墩,铁路继续向西延伸,父亲又带着队伍向乌鲁木齐进发,部署沿线给排水工程施工和给水队乌鲁木齐西山的基地建设。
七月下旬哥哥随兰州铁中迁校到乌鲁木齐途经哈密,因我们家马上也要搬迁到乌鲁木齐,哥哥就留在家中准备和全家一起西行。
要搬家了,爸爸远在乌鲁木齐,妈妈白天上班忙着整理单位搬迁的物品,晚上回家一家大大小小的衣物行装全靠妈妈忙里忙外的清洗收拾。
那时家里的家具很简单,没有桌椅,床板、支床的长条凳子、还有取暖的铁炉子是借公家的(借公家的家具是要交使用费的),临行之际都要一一交还单位总务部门登记注销。因在单位食堂就餐,除了碗筷,也没有大的炊具,家里的家具在我的印象中就是爸妈床头用砖头支着的包装箱,还有一个是在黑山峡大爆破时我向管炸药的叔叔要的一个炸药箱,这个炸药箱60公分见方,35公分高,是用来装我和姐姐的书本报刊及学习用具,还有一些我收藏的小人书。
临行前的早晨是最紧张的,一起床就要忙着打(捆扎)行李。打行李是有讲究的,那时一般人家在床板和褥子之间铺一个棉毯,这个棉毯平日用来隔潮,搬家时就用来包裹行李。用行李毯把被褥和衣物像叠被子一样包裹起来,再用行李绳(小姆指粗细的麻绳)用力脚蹬手拉捆扎成“井字”形,把行李捆扎的结结实实,以防途中松散开来。那时我们还小这些出力的活都是母亲不辞劳累亲力亲为。           
八月初,我们一家六口(母亲、哥哥、姐姐、妹妹,弟弟和我),还有我的一位姓范(樊)的同学,跟着老八路赵玉峰伯伯乘着郭志德伯伯驾驶的的美式中吉普,一行九人启程上路,穿沙漠,走戈壁,翻过天山。当时的兰新公路都是碎石路面,公路顺山就势,道路崎岖不平,一天也就走二百多公里,白天走,晚上住,经鄯善、吐鲁番,走了三天才到乌鲁木齐西山。
我记得第一天住在鄯善七克台,那时沿途住宿旅店很少,长途旅客大都住在各自系统的转运站(也叫运输站)或地方的招呼站。住宿条件十分简陋,条件好一点的室内是土炕大通铺,差的就是在地上铺一点麦草,每晚睡觉都要把自己的行李打开,第二天启程前再把行李重新捆扎起来。
赵玉峰伯伯,中等身材,面容清癯,眼神锐利,透着不凡的气度,平易近人,他是给水队的副队长,负责后勤工作。他转业到铁路时是一个营级干部,是给水队唯一个从部队转业后一直配备枪支的老八路,赵伯伯的手枪是支有名的“加拿大橹子”,手枪十分精致,烤蓝增光发亮,路上我一直緾着赵伯伯玩手枪,车走到一处戈壁滩时,赵伯伯还打了一枪以满足我的好奇心。

右边第一人就是赵玉峰伯伯
我们刚到西山时,离给水队基地的不远(大约二三百米)有一个住着几户维吾尔族农民的小村庄,村子周围他们种了几十亩西瓜、甜瓜和蔬菜。村里的维吾尔人非常好客,有一天下午我陪爸妈到菜地散步,种菜的维吾尔老大爷摘了新鲜的西红柿、辣椒,装了一小花帽非要送给我们,给他钱,他说是瞧不起他们,爸爸盛情难却只好收下。第二天爸爸让我给那位老大爷送去一条“大前门”香烟表示感谢。到瓜地去买瓜,他们会从地里摘下最好的“种瓜”让你吃个够,而且分文不收。离开时带走的瓜是要过称收钱的。
一条清澈的溪水由东向西从基地和小村庄之间流过。站在正在建设的基地,往西望去,在田野中的河南庄、小地窝堡、大地窝堡飞机场清晰可见,还能隐隐听到飞机起降时发出的轰鸣声。往南沿着南北土路小道的尽头就是王家坪农场,农场前面的公路一直通向八一钢铁厂的所在地头屯河区。北面高高屹立的西山,放眼望去都是戈壁荒野和在荒野中正在建设的土坯房。给水队在西山建基地前后,局属机筑队、钉道队、桥梁队也开始了基地建设。    
西山没有学校,正在二宫建设的局机关,除了随局从天水搬迁的铁中正在完善外,也没有一所铁路小学学校。
所幸二姨姨和二姨夫家住在市里,他们是刚解放时就跟着王震将军随部队进疆,二姨姨刚从自治区妇联调到新市区任区长兼代区委书记工作,那时新市区处于组建时期,她工作很忙,很少回家住。家安在二姨夫工作的邮电学校。邮电学校在市里的黄河路中段。我们住在姨夫家里,两个表弟、姐姐和我的日常生活全靠姨夫照料,我们就在附近的乌鲁木齐市第六小学上了学。
市六小在黄河路的东段,东与自治区公安厅一墙之隔。学校很大,都是平房,由于学生多,教室不足,学校实行半日倒班制上课。四、五、六年级上午七点半到九点半上课,一、二、三年级九点半到十一点半上课,下午一点到五点再依次轮换上课。
市六小设施条件虽然简陋,但教学管理非常正规,入学新生必须进行转学考试。报到当天,上午考语文,下午考算术。上午语文顺利过关得了满分五分(那时学校实行的是五分记分制),下午算术考试走了麦城,一败涂地。一张卷子五道大题,我只做了第一大题的两道小题。这两道小题是多位数乘多位数,要求列出竖式,在哈密农五师子校一年只学了一半的课程,算术只学到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计算,假期姐姐给我补习时我自以为是,认为多位数和一位数竖式是一样的,乘完相加即可,不知道错位相加,做了两道小题都错了,后面的多位数除多位数就更是不会了。老师念我还做了两道小题,给了“一分”。语文考得不错,满分“五分”,平均三分,我又第二次以荣获“旁听生”的资格跟着上四年级。    
在市六小上了一个多月的课,就又转学到了刚刚在铁路局二宫成立的铁一小上学。
(未完待续)

喜欢关注点赞转发

         

 

         

 

   

乌铁老三届知青轶事
上世纪70年代,乌哈两地铁中,老三届知青随“上山下乡”大潮,分赴局管农(林)场“接受再教育”,艰苦创业,终身难忘。回忆文章,每每读到,心潮澎湃。佳作散落,不成系统。为系统整理,深入挖掘,今建“乌铁老三界知青轶事”公众号,书写春秋,重现岁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