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八秩风华 铁中情愫绵长 作者李安宁

文摘   2024-09-22 06:16   贵州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母校八秩风华 铁中情愫绵长
作者李安宁 

日本校友珍藏的天水铁中校徽    

岁月悠悠,转眼间,我们乌鲁木齐铁一中、铁二中、铁三中及哈密铁中的学子们,迎来了母校建校八十周年的辉煌时刻。这是一个值得全体乌铁老三届学子共同铭记与庆祝的里程碑,更是一段段青春记忆与梦想启航的温馨回响。

回溯往昔,我们的母校源自1944年郑县扶轮中学天水分校,1946年正式命名为交通部部立《天水扶轮中学》,1949年改名为《天水铁中》(全名为天水铁路职工子弟中学),那是一座孕育希望与梦想的殿堂。

随着时代的洪流,一九五九年七月,这所承载着无数学子梦想的学府,伴随着轰鸣的火车声,跨越千山万水,毅然挺进新疆,落户于乌鲁木齐,更名为乌鲁木齐铁中。这一迁徙,不仅见证了时代的变迁,更开启了铁中教育的新篇章。

六十年代初,随着国家铁路事业的蓬勃发展,教育之树在边疆热土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乌鲁木齐铁中分立,哈密铁中、乌铁一中、乌铁二中相继成立,犹如三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祖国的西北边陲,照亮了无数学子前行的道路。而后的六六年五月,铁一中再次裂变,铁三中应运而生,四所铁中并蒂绽放,共同书写着教育的辉煌与荣耀。

我,作为这段历史的亲历者,与铁中的情缘深厚而绵长。在铁二中,我度过了难忘的初中时光,那里有我纯真的友谊、成长的足迹和最初的梦想。六五年,我怀揣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考入了铁一中的高中部,开启了新的人生篇章。六六年,随着学校的调整,我又迁至铁三中继续我的学业。这一系列的变迁、经历,让我更加珍惜在铁中度过的每一刻时光。    

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初入铁一中时的那一幕。那天,我并没有如预期般走进宽敞明亮的教室,而是先踏入了部队的营房。那一刻,我仿佛穿越了时空,感受到了铁中独有的军事化管理与严谨治学的氛围,感受到了母校与祖国铁路事业的紧密相连,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油然而生。在随后的日子里,无论是严谨的学风、还是老师们的谆谆教诲,都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中,成为了我人生旅途中宝贵的财富,坚定了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信念。

值此母校建校八十周年之际,我满怀感激之情向母校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是您用知识的光芒照亮了我的人生道路;是您用无私的奉献培养了我坚韧不拔的品质;更是您用宽广的胸怀包容了我所有的青涩与懵懂。感谢您——我亲爱的母校!

1958年5月31日天水铁中全体教职员工合影
五排左起:王自范、张楷、陆兆魁、蔡正房、周盛林、张步瀛、黄世洁、张乃宣、尉吉林、刁建章、黄荣辉、黄忠林、杨国俊、任伦青、王之飞、
刘芳芝、韩玉书
四排左起:严兆兴、谢友仁、张兆翔
三排左起:徐敏求、曹汝福、刘祥鸾、黄学祚、李敬传、李凤德、贾芳圃、姚彬、沈广美、屠一中、贾龙生、党钦锡、赵铁民、王书荆、王克明、
程文兰、屈宝升
二排左起:谢再生、王进才、王赓襄、吴辑之、禚敬襄、陈前三、薛培亮、刘俊辉、王居魁、田海云、尹钟璐、魏白也、安培林、汤舜华、黄振颖
一排左起:周载芳、喻学安、马友君、杨四维、黎德良、张家娴

同时,我也要向那些为我们默默付出的老师们致以最深的谢意。是你们用辛勤的汗水浇灌了我们的心田;是你们用智慧的火花点燃了我们的求知欲;更是你们用无尽的关爱陪伴我们走过了那段难忘的青春岁月。感谢您们——我敬爱的老师们!

乌铁一中校徽

母校八秩风华正茂,铁中情愫永驻心间。让我们携手共庆这一荣耀时刻,期待母校更加辉煌的明天!

(照片均摘自沈喻星《从天水扶轮中学到新疆的各个中学》一文)


喜欢关注点赞转发

         

 

   

乌铁老三届知青轶事
上世纪70年代,乌哈两地铁中,老三届知青随“上山下乡”大潮,分赴局管农(林)场“接受再教育”,艰苦创业,终身难忘。回忆文章,每每读到,心潮澎湃。佳作散落,不成系统。为系统整理,深入挖掘,今建“乌铁老三界知青轶事”公众号,书写春秋,重现岁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