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青春连载(1 )作者李茂平

文摘   2024-09-12 06:06   贵州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编者按:
本公众号自今日起,将陆续连载李茂平创作的长篇小说《铁血青春》。李茂平,是乌铁老三届知青的一员,1970年被招工到铁路四处。他在工班整整待了五年,后来提干走上了管理岗位。由于自幼对文学的热爱,退休以后,他以自己在工程队刻骨铭心的记忆,以许多老三届知青的共同经历为蓝本,撰写了这部《铁血青春》。它再现上世纪70年代筑路工人的生活,更是一群老三届知青被招工到雪域高原。用满腔热血和无悔的青春,铸魂追梦的艰难历程,反映出那个时代青年对理想,前途,奋斗,爱情等的理解和追求…

铁血青春

作者 李茂平


放声讴歌平凡的筑路工
唐博学

这是一部讴歌普通劳动者的小说,也是再现七十年代筑路工人生活的作品,更是一群老三届知青,被招工到雪域高原,在青藏铁路一期工程工地上,用满腔热血和无悔的青春,铸魂追梦的艰难历程。

作者李茂平是我的朋友,也是我的同事。我们认识很久了。李茂平出生在甘肃武山县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却在身为筑路工的养父家里长大,养父是在修建天兰铁路时参加的工作,修完了天兰线,继续修兰新线。他跟随养父养母在铁路工地流动,从小受到各种艰苦环境的磨练,工程队淳朴、粗犷民风的熏陶和老一代筑路工的耳濡目染,使他对新线建设和筑路工人充满了深厚的感情,也养成了自己正直、善良、吃苦耐劳、乐观向上的品格。他是在哈密上的小学和初中,由于学习刻苦、扎实,品学兼优,从小学五年级开始,李茂平担任了班长,初二刚满十五岁,就加入了共青团,在初中,他的门门功课优良,特别是作文,更是在全校崭露头角,他的文章好几次被老师作为范文在别的班讲解,在全校展览。就在他们升初三的时候,文革开始了,经历了盲从、狂热、迷惘到梦醒、反思的蹉跎岁月,随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大潮,他和同学们下到了哈密铁路一处农场,一年半后被铁道部一局四处招工,参加了青藏铁路一期工程的建设,从而成了一名光荣的铁路工人,如果从父辈算起,他们应该是新中国的第二代筑路工。    

我和李茂平的相识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时的一局《铁路建设报》上 ,一个笔名叫路涛的文章频频出现,文笔流畅,引人注目,特别是一篇小说《搅拌机之歌》引起了我的注意,写的是工程队的生活,立意新颖,语言生动,很吸引人,我到报社一打听,原来是四处五队的副队长李茂平写的。我们开始电话联系,交流写稿的经验和心得。两年后,我在局宣传部任负责对外宣传报道的副部长,李茂平担任了四处宣传科长,成了四处小有名气的笔杆子,好多大的典型经验、会议材料都出自他之手。有一次局举办对外报道培训班,是我主办,他也参加了,我们很聊得来,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一起讨论如何寻找新闻、通讯的切入点,怎样提高稿件质量,扩大对外宣传力度,增强影响力等问题。在培训班上,我最佩服的是李茂平的踏实、认真,对写作一丝不苟的精神,他经常写稿到深夜,反复推敲、多次修改,真正做到了语不惊人誓不休。由于有坚实的文字功底,丰富的阅历、敏锐的观察力,再加上勤奋耕耘,在这前后两三年内,是李茂平新闻写作、文学创作的丰收期。他的许多报道、通讯发表在《人民日报》、《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人民铁道报》等中央级的报刊杂志上,我记得最清楚的是,《中国青年报》用整整一版的篇幅,刊登了李茂平写的长篇通讯——“刺向摩天岭的尖刀”;他的中篇小说“小站”、报告文学“路基伸向远方”也发表在《新路》杂志上。他的一些文章在总公司、局里都获了奖,也多次被评为优秀通讯员。他的这种热爱写作、勤于笔耕的精神状态一直维持到一九九二年,那年李茂平调出了一局,到中国中铁下属的咸阳干部学院工作,后来担任了总务处长,我们之间的联系就慢慢少了。    

岁月如梭,转眼我退了休,又去外地打了几年工,今年才回来。有一天我突然接到一个电话,听声音是那样熟悉,我一下子就报出了对方的名字——李茂平!他在电话中憨憨的笑了,说才知道我回西安,马上来找我。我高兴的了不得,老朋友久别重逢,岂不乐乎!过了一会儿,他和他弟弟李树平(曾在二处宣传科当过科长)、原一局宣传部的刘援民一起来了,都是我的好朋友,又一起同在宣传部门同过事,见面拥抱,把手言欢,激动之情,溢于言表!接着李茂平说明了来意,他写了一部长篇小说,二十二万字,书名叫《青春走过高原虹》,不为别的,只为纪念特殊的一代人——老三届知青,中国最有担当、最能吃苦耐劳、最有奉献精神和广阔胸襟的一代!这是他人生中的一个梦,时隔三十多年现在才算圆了它。想叫我看看。

说得好!我拍着他的肩膀,三个字脱口而出,并问他是手稿还是打出来的电子版?他说是自己打的。随即拿出了U盘,把小说下载到我的电脑上。那天,我们聊了很久,李茂平介绍了小说的结构、人物和主要的故事脉络,大家围绕这部小说进行了探讨,并首先对书名提出了修改意见,这个人说,书名要简洁、响亮;那个人说还要抓住人心,引人遐想;我说既然是热血男儿修铁路的故事,不如就四个字《铁血青春》。好!所有人异口同声,书名就定了下来。大家讨论得很热烈,提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李茂平仔细听着,不断地在点头。    

他们走了以后,我用了十天时间,认认真真地通读了一遍小说,掩卷沉思,感触颇多,当然有些地方需要修改,但小说真实的还原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原汁原味的筑路工生活,他们粗狂、豪爽的精神风貌、各种艰难困苦的工作场景,浓浓的工程队生活气息扑面而来。在小说的开头几章里,工程队过年包饺子、喝酒的热闹场面,让人在冰天雪地里感到春意融融;而六家住一个帐篷、孩子吃百家饭的事情,除了叫人感觉到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革命大家庭的温暖和谐,也折射出筑路工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是现在的人们无法想象,嗫嚅不言的。工程队年轻人多,血气方刚,争强好胜,什么事都想分出个输赢,正是当时工程队生活的真实写照,主人公任远之所以被工友们封为“头条好汉”,不光是因为他的身强体壮、大气豪爽,在许多方面都是第一,比如掰手腕、喝酒划拳、抡大锤,包括打架,他放倒了比他还高半头的韩松,还由于他的正直善良、吃苦耐劳和乐于助人,工友们自然尊敬他,崇拜他。

在塑造小说几个主要人物的过程中,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再现了十年内乱时期,极左思潮对人们思想的禁锢,对人性的扭曲,对真善美的亵渎。任远仅仅因为从未谋面的外祖父当过几天保长,就被多次打入另册,文革中年仅十六岁就被贴了一楼道的大字报,在看那些自己的名字被打上红X的大字报时,他觉得天都要塌了;在工程队他数次被剥夺了调工作、学机械、提干的机会,甚至停止了他的团组织生活,但是任远没有消沉,没有怨天尤人,他不放弃、不抛弃,永远追逐着自己的梦想——当一个父亲那样的铁路工人,把钢铁大道修遍祖国的四面八方。    

人性、爱情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这部小说也不例外,在工程队,青年男女谈恋爱、找对象有其特殊性,极端艰苦的物质条件,四海为家的流动漂泊,青年女工的少之又少,都造成了男工们找对象难、成家难的困境。在那些光棍成堆的地方,谈论女性就成了男爷们之间的家常便饭,看虱子都是双眼皮,对来队探亲的家属、女人评头论足;讲荤段子、开带色的玩笑,大家一笑了之,也算是对单调生活的一种调剂。当时人们的恋爱观、婚姻观也同样被扭曲,有女不嫁筑路工的现象比较普遍。世界上虽然有很多只追求金钱、地位和舒适生活的女人,也会有不少水晶般善良纯洁的姑娘,女工刘小芳就是其中一个,她出身工人家庭,年轻、单纯、姣好,心地善良,嫉恶如仇,从小受到父母亲正直无私、知恩图报等优秀品德的影响,执着地追求生活中的真善美,她崇拜和哥哥一样的老三届知青,因为他们受过正统教育,有理想,有知识,有阅历,也正因为如此,她一到工程队,自然而然被任远的素质和人格所吸引,加上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些机缘巧合的故事,相互之间埋下了爱情的种子。而刘小芳在任远的心目中,是一种完美无瑕的偶像,一种信念,一种正在对自己产生巨大影响的力量。虽然第一次见她的时候,他已经默默地、深深地把她刻在自己心上,他并不奢望得到什么,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和小芳在年龄上的差距,但只要能爱,能那样虔诚地、热烈地偷偷爱一个人,尽情享受她给自己带来的天真、纯朴和亲密的滋味,对自己备受创伤的心灵,就是最好的抚慰。“爱一个人,就要让所爱的人幸福。”这就是任远的爱情观。最后,经过几多风雨,这颗爱情的种子终于发芽、绽放出美丽的爱情之花。小说中的其他几位主要人物,也各有其性格特点,他们的人生轨迹和命运,无不打上了时代的印记,叫人感叹不已。    

十月一声春雷,粉碎了四人帮,我们伟大的祖国迎来了第二个春天,小说中人物的人生道路也发生了实质性的转折,在一九七七年的首次冬季高考中,任远和刘小芳双双考上了大学,并在工地举行了婚礼,而小说却在这里戛然而止,给人们留下了太多的思考和悬念。小说的最后一章,刘处长和任远在工地集体婚礼上的发言,可以说是全篇的点睛之笔。正像刘处长概括的,筑路工人是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儿孙,他感到高兴的是,从任远和许多青工身上,看到了新一代筑路工自强不息、百折不挠、顽强拼搏的精神,他们是新线建设未来的希望!而任远在发言中说,我们这一代筑路人,是承前启后的一代,目前,世界铁路步入了稳定发展的第五阶段,在新建铁路中不断融入了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需要一大批有理想、有文化的青年筑路工为之努力奋斗,这是我们肩负的历史责任,任重而道远。这几段话,揭示了小说的灵魂,给所有人以极大的正能量。

小说的突然结尾,确实让人意犹未尽,我们期待作者写出反映筑路工生活的第二部小说,或者三部曲来。

唐博学  二零一五年秋于古城西安

         

 

引子 豆蔻年华

       

一九六六年六月,天气热的出奇。

新疆哈密铁中三一班教室里静悄悄的,同学们放学都回家了,只有班长张勇、学习委员方霞、数学课代表任远、物理课代表冯山、语文课代表柳华,还坐在座位上看书。今天他们约好了,要去做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这五个人从初一起,一直就是班里综合成绩的前五名,虽然每学期个人名次有所变化,但张勇始终稳居第一。五个人又都住在铁路家属基地,上学放学总在一块走,关系处的特别好,因为他们都属虎,又都是五月份出生的,班里同学们调侃说,刘备有五虎上将,我们班是五虎称霸。

“到时间了,我们该去照相了!”张勇招呼大家。五个人走出学校,朝车站照相馆奔去。

“是啊,初中生活快结束了,你们考高中的、我们考中专的就要各奔东西,应该合影留念。为我们刚刚步入的青春!”冯山边走边说,显得十分兴奋。

“好是好,只是你们都成双成对,就我孤雁单飞,会不会大煞风景啊?”任远嘻嘻哈哈,没有一点正型。

“就你坏,谁和谁成双成对啦,看我俩怎么收拾你!”方霞和柳华一起冲上来,一边一个,揪住任远的耳朵,任远连喊救命!

“班长,你管不管你这两位女生啦,平常就经常合伙欺负我,我给你说,你还不信,今天你可亲眼看见了。罢了,好男不跟女斗,惹不起我还躲不起!”

“停!不许再闹了。我们这次合影,只为了我们纯洁的友谊和难忘的初中岁月!我还有一个提议,今后我们五个,无论谁干什么和干得如何,无论是一帆风顺或者命运坎坷,无论在一个单位或者天各一方,永远要互相帮助、互相支持、互相鼓励!好吗?    

张勇拿出了班长的权威。

“好!我们向毛主席保证!”几个人异口同声,声音是那样整齐、那样洪亮。

随着摄像师按下快门,时间定格在一九六六年六月二十三号。相片上前排是两个扎着小辫、一脸清纯的小姑娘,后排是三个同样高高大大,浑身透出灵秀的大男孩。相同的是,五个豆蔻年华的年轻人嘴角都露出笑意,眼睛里满是热情、真诚和希冀……

                           未完待续    

乌铁老三届知青轶事
上世纪70年代,乌哈两地铁中,老三届知青随“上山下乡”大潮,分赴局管农(林)场“接受再教育”,艰苦创业,终身难忘。回忆文章,每每读到,心潮澎湃。佳作散落,不成系统。为系统整理,深入挖掘,今建“乌铁老三界知青轶事”公众号,书写春秋,重现岁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