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专家齐聚云端,共论荨麻疹研究进展 | “JEADV作者之声-海外连线交流”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文摘   2024-10-23 20:00   四川  


2024年10月16日,由北京健康促进会主办,TalkMED和JEADV联合推出的“JEADV作者之声-海外连线交流”学术研讨会以线上直播的方式成功举办。本次会议聚焦国内外荨麻疹热点话题和研究进展,汇聚多位中外皮肤科教授进行学术研讨,进一步推动了国际荨麻疹领域专家间的交流和讨论。会议专题内容丰富,会上学术氛围浓厚,与会者们呈现了一场国际化的高质量学术盛宴!

会议伊始,大会主席、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耿松梅教授在致辞中首先欢迎了各位与会专家。她表示,本次学术研讨会以荨麻疹为主题,各位在国内和国际都享有盛名的专家将进行交流,特别是会议邀请到海外荨麻疹专家Emek Kocatürk Göncü教授和Martin Metz教授,他们不仅在荨麻疹诊疗领域颇有建树,还在学术期刊JEADV和国际学/协会委员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她指出,目前荨麻疹的诊疗仍存在诸多挑战,希望通过今天的会议,探索更好的诊疗方法,发现改善患者预后的新疗法。接下来会议将就目前肥大细胞、荨麻疹诊疗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进行讨论。



大咖领航,从学术期刊看荨麻疹研究进展

JEADV副主编、德国柏林夏里特医学院Emek Kocatürk Göncü教授首先就JEADV简介、学术文章的准备和发表,以及JEADV荨麻疹精选文章进行学术分享。在JEADV简介方面,她从JEADV的愿景与使命、编委会成员、编辑部架构、文章发表量、文章处理周期和流程等期刊现状和发展进行了概述。在学术文章发表方面,Kocatürk教授表示,从大方向看,一篇好的学术文章应符合期刊的宗旨和范围、具有新颖性和临床意义、能提出明确的研究问题、具有临床有效性和相关性、条理清晰且结构简明;具体来说,一篇优秀的学术文章需要有良好的结构,如:一个好的标题、精心撰写的摘要和前言、可靠的方法学、清晰有效的数据、有意义且明确的结果和平衡的讨论,引导读者了解研究过程。还需注意遵循标准指南(如IMRAD结构),提供可重复的方法,以及注重伦理透明和正确的格式。Kocatürk教授还介绍了可能导致文章被拒稿的常见错误,为广大皮肤科医生撰写和投递学术文章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随后,Kocatürk教授对2024年JEADV上发表的几篇荨麻疹相关学术文章进行了摘选和解读。一篇文章探讨了皮损部位聚集嗜碱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与自身免疫性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SU)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之间的关系,发现CSU患者皮损部位嗜碱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募集较非皮损部位更多,血液中的低水平嗜碱性粒细胞与皮肤浸润增加有关,且皮损中嗜碱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增加与CSU的疾病严重程度和患者生活质量受损有关。另一项研究探讨了慢性诱导性荨麻疹(CIndU)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旨在明确单独CIndU与CSU联合CIndU(CSU+CIndU)以及特定CIndU亚组在人口学特征、合并症和实验室指标方面的差异,对423例患者的研究发现单独CIndU和CSU+CIndU在慢性荨麻疹谱系中有不同的内型,CSU+CIndU的病程更严重且难治;不同形式的CIndU可能具有不同的病理生理机制。还有一篇系统综述总结了治疗急性荨麻疹(AU)的相关证据,重点关注抗组胺药和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急性荨麻疹的有效性。强调了需要开展更严格的研究,从而为治疗AU的循证指南提供依据。此外,一篇读者来信报告了由H1-抗组胺药引起的矛盾性荨麻疹(paradoxical urticaria)病例,提示当患者报告服用H1抗组胺药后症状恶化时,临床医生需要考虑矛盾性荨麻疹的可能性。



国际视角,探索荨麻疹国际趋势与进展

过敏领域海外专家、德国柏林夏里特医学院Martin Metz教授对CSU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进展进行了阐述。他强调,CSU患者以瘙痒性风团和血管性水肿为特征,其中,高达60%的患者伴发血管性水肿,这是临床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对CSU的不断研究加深了对其机制的理解和认识。肥大细胞在CSU发病机制中占据重要地位,与其相关的免疫机制包括Ⅰ型自身免疫(自身过敏)及Ⅱb型自身免疫(经典自身免疫)反应,Ⅰ型自身免疫与IgE相关,Ⅱb型自身免疫存在针对IgE或FcεRI的IgG自身抗体,都可引起肥大细胞活化脱颗粒。关于Ⅰ型自身免疫,既往研究发现,多数CSU患者中存在IgE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TPO)抗体,而大量证据证实奥马珠单抗对存在IgE抗TPO抗体的CSU患者高度有效,可使患者症状缓解,风团消失。此外,近几年的研究发现IgE抗TPO抗体不是CSU的特异性生物标志物,但其在诱导某些CSU患者效应细胞活化和皮肤恶化中起致病作用。对于Ⅱb型自身免疫,既往研究认为,CSU患者的总IgE水平较低,荨麻疹严重程度更高。而>50%的患者具有1种或1种以上IgE和IgG自身抗原,今后需要进一步探究其中的关联和进展。

接下来,Metz教授介绍了目前CSU的治疗进展。根据2022 EAACI/GA2LEN/EuroGuiDerm/APAAACI荨麻疹指南和实际用药情况,临床主要考虑抗组胺药和奥马珠单抗两类药物。Casale等人对奥马珠单抗治疗CSU的ASTERIAⅠ/Ⅱ和GLACIAL研究分析发现,奥马珠单抗300 mg组达到症状控制良好(UAS7≤6;ASTERIAⅠ/Ⅱ:58.8% vs. 15.1;GLACIAL:52.4% vs. 12.0%)和症状完全控制(UAS7=0;ASTERIAⅠ/Ⅱ:40.0% vs. 6.9%;GLACIAL:33.7% vs. 4.8%)的患者比例均显著高于安慰剂组(P<0.0001)。但相关研究也发现,Ⅱb型自身免疫CSU患者对奥马珠单抗的应答时间相对较长。Metz教授补充道,CSU治疗的主要途径包括:阻断来自肥大细胞的相关介质、抑制IgE/FcεRI介导的肥大细胞激活(如:奥马珠单抗)、阻断共同的激活剂、阻断信号转导(如:remibrutinib)、沉默肥大细胞和耗竭肥大细胞。其中,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是通过高亲和力IgE受体FcεRI进行信号转导的一种不可或缺的下游效应分子,其在适应性和固有免疫系统(如:B细胞、巨噬细胞、肥大细胞、血小板)的选择细胞中表达,对Ⅰ型和Ⅱb型自身免疫都有一定作用,也是一种较好的选择。两项相同的、随机、安慰剂对照REMIX-1(n=313)和REMIX-2(n=300)研究对CSU患者口服remibrutinib 25 mg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了探索,发现治疗第1周即观察到remibrutinib对UAS7的改善,并持续至第52周,且患者早期对remibrutinib的完全应答(UAS7=0)也持续至第52周。双盲治疗期间,remibrutinib和安慰剂之间的不良事件(AEs)、严重AEs和导致治疗中断的AEs相当,最常见的AEs之一是呼吸道感染;虽然remibrutinib治疗的患者更常出现瘀点(petechiae),但均为轻中度;大多数常见AEs并不随着长期治疗(随访至52周)而增加。

Metz教授总结说,自身免疫是CSU的主要发病机制,包括Ⅰ型自身免疫(自身过敏)及Ⅱb型自身免疫(经典自身免疫),其它辅助因素可能也与发病机制有关,但还需做进一步研究;新的靶向疗法将为荨麻疹的病理生理学提供新的见解,而对生物标志物和表型的深入了解将使个性化治疗成为可能。未来希望皮肤病学者可通过荨麻疹中心UCARE等合作模式,在确定Ⅰ型自身免疫的标志物、鉴别急性和慢性荨麻疹、实现慢性荨麻疹的疾病修饰,以及确定CSU和CIndU的新型治疗方案等方向努力。



中外专家齐聚,研讨慢性荨麻疹临床诊疗

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姚煦教授的主持下,进入会议讨论环节,线上参会的数位皮肤科医生与Kocatürk教授和Metz教授就荨麻疹领域相关问题展开学术研讨。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柏冰雪教授Metz教授交流了CSU管理中多靶点药物联合治疗的临床适用性和注意事项。Metz教授表示,多靶点药物联合治疗可能是一种良好的方法,但目前缺乏相关临床数据。他认为,一些无法达到完全应答的患者,联合治疗可能是一种选择。比如:奥马珠单抗联合MRGPRX2类药物等,这可能是未来CSU治疗的方向。最终需要高度有效且无不良反应的治疗方法,也要考虑如何使用多种靶点药物联合治疗。柏教授Kocatürk教授讨论了奥马珠单抗的治疗持续时间。Kocatürk教授说,目前,奥马珠单抗是一种安全有效且方便使用的疗法。临床中,一些患者可能对奥马珠单抗治疗的应答较晚。最新指南建议,奥马珠单抗至少需要持续治疗6个月。如果6个月后仍无明显效果,还可以考虑提高剂量,约60%的患者对高剂量的奥马珠单抗有应答。她建议让患者接受足够长时间的奥马珠单抗治疗,根据患者情况适当调整治疗策略,使患者有最大获益。

耿教授Metz教授Kocatürk教授讨论了矛盾性银屑病的潜在机制,是否与MRGPRX2受体的激活相关,以及肥大细胞相关通路的较优选择。Kocatürk教授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想法,考虑肥大细胞上的MRGPRX2受体可能与矛盾性荨麻疹相关,MRGPRX2受体也影响其它自身免疫性疾病。Metz教授表示,对肥大细胞的修饰可能包括激活和阻断作用,取决于疾病类型或潜在机制,未来还需作进一步探究,比如权衡治疗后的AEs。除了考虑治疗对肥大细胞的影响,还要根据患者需求进行选择。BTK抑制剂或许是一种有前景的治疗选择。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李捷教授Metz教授交流了CSU疾病修饰和潜在疾病修饰药物。Metz教授指出,关于CSU的疾病修饰仍处于研究的早期阶段,需要探索进一步的方向,还需要相关数据定义CSU疾病修饰。BTK抑制剂remibrutinib疾病修饰的相关证据也较少,但或许是可行的。李教授Kocatürk教授探讨了自体血清皮肤试验(ASST)在CSU中的临床应用价值。Kocatürk教授表示,ASST是临床医生用于筛查荨麻疹的有效方法,根据ASST相关结果可以向患者解释诊断相关的信息并提供指导。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乔建军教授Metz教授讨论了自身免疫和自身过敏型荨麻疹的风团形态学差异。Metz教授说,针对这一问题,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答案,需要进一步研究。他曾遇到有些患者的风团持续8小时,并伴有血管性水肿,而有些患者的小风团在1小时内即消退,大风团持续存在,这其中有潜在的病理生理学机制需要探索。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肖汀教授Metz教授Kocatürk教授交流了临床中奥马珠单抗不应答或应答较晚患者的治疗经验,以及不同类型CSU患者维持治疗时间的差异。Kocatürk教授分享自己对于奥马珠单抗不应答或晚应答的患者会考虑提高奥马珠单抗剂量,或奥马珠单抗联合治疗,但这些仍是基于临床经验的尝试,还没有大样本量的研究加以证实,需要更多临床试验支撑。而对不同类型CSU患者,通过临床评估UCT评分,考虑是否进行降阶梯治疗。Metz教授对提高奥马珠单抗剂量表示认同,但受医疗费用的影响,建议患者入组临床试验,或考虑其他治疗方案。他认为,从长期数据看,不同类型CSU患者对奥马珠单抗的应答可能略有不同,但没有明显区别。他个人会在病情完全控制后继续使用奥马珠单抗治疗1年。

南方医科大学皮肤病医院王芳教授Metz教授交流了2期临床研究中应答率不高的情况。Metz教授表示一些患者没有实现肥大细胞耗竭,尚不清楚其中的原因。他个人认为,不同体重患者的应答情况有差异,也许是由于治疗剂量的不足。还需要通过数据分析和3期研究探寻原因。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郑瑞教授Metz教授交流了使用生物制剂联合治疗荨麻疹合并其他过敏性疾病的临床经验。Metz教授分享了一例正在接受生物制剂的哮喘患者,后期出现荨麻疹,在使用奥马珠单抗联合治疗后,没有增加不良事件风险。他认为临床上可以考虑两种生物制剂的联合治疗。




中国专家共识,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达标治疗

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赵作涛教授从中国CSU管理现状和达标治疗(T2T)的定义出发,解读了2023年中国发表的全球首个CSU T2T专家共识。该共识对CSU的机制、诊断、检查和评估提出了明确建议。对于CSU T2T的建议包括:尽早开始治疗,快速完全控制症状,足疗程维持治疗,定期减停药物,直至疾病完全缓解。建议将CSU的疾病管理分为2个阶段:诱导缓解治疗和维持治疗。CSU T2T的短期目标设定为12周症状达到有效控制,长期目标设定为6-12个月症状得到完全控制并长期保持在无症状状态。由于CSU病程较长,建议对CSU患者进行至少12个月的疾病长期管理和监测,且主要依据UCT评分评估患者对治疗的应答,如果UCT<12分,需要升级治疗方案。

赵教授介绍,中国专家建议,CSU首选二代抗组胺药,若二代抗组胺药加量或联合其他二代抗组胺药治疗2-4周仍不能控制症状,应加用奥马珠单抗。此外,T2T共识建议长期管理CSU,持续治疗>6个月,以促进肥大细胞膜稳定,减少复发。由于奥马珠单抗治疗CSU的机制是整体下调肥大细胞IgE-FcεRI通路,在7天内其可使游离IgE水平降低99%以上,嗜碱性粒细胞表面FcεRI降低近90%;然而,肥大细胞表面FcεRI下降速度较嗜碱性粒细胞慢,需要2-6个月才能使肥大细胞表面受体下调至>90%。对于药物减停策略,如果奥马珠单抗300 mg/4周可完全控制症状,维持6-12个月后可考虑减停药物;建议病情活动度高、病程长、合并血管性水肿的CSU患者维持治疗12个月后开始减停。开始减停时,可逐渐延长用药间隔,从每4周注射1次延长至每5、6、7周1次,如果8周1次仍无症状,可停药;或先减量至150 mg/4周,若仍能达到症状完全控制,逐渐延长注射间隔至8-12周,若仍能达到症状完全控制,可停药。如奥马珠单抗300 mg/4周治疗12个月无症状,也可停用。

赵教授总结,中国CSU T2T专家共识,有助于我们快速了解CSU的治疗目标并进行快速有效的疾病控制。



会议尾声,耿松梅教授总结并致辞:“衷心感谢今天参会的各位中外专家。通过今天会上大家的学术分享和深入讨论,我们不仅了解了JEADV期刊文章发表经验和投稿要求,也对CSU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让人收获颇丰。正是大家的建言献策,使今天的会议取得圆满成功。希望今后在CSU治疗领域有新的研究,也期待未来开展更深入的合作交流,推动CSU的研究和进步。”

本次会议推动了荨麻疹学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受到了中外专家的一致好评。会后,Emek Kocatürk Göncü教授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分享了对本次会议的感受和体验,会上同中国皮肤科同道的热情交流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她对会议表示认可和支持,并高度赞赏了中国荨麻疹领域学者的专业学术水平。期待中外专家再聚首,再议荨麻疹学术前沿!



END



参考文献:

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 2024; doi:10.1111/jdv.20204.

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 2024; 38: 513–520.

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 2024; doi:10.1111/jdv.19904.

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 2024; doi:10.1111/jdv.20330.

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11; 128: 202–209.

Allergy Asthma Immunol Res. 2019; 11: 29–42.

Allergy. 2019; 74: 2427–2436.

Clin Exp Immunol. 2020; 200: 242–249.

J Allergy Clin Immunol Pract. 2015; 3(5): 743–750.e1.

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13; 132(1): 101–109.

Eur J Med Chem. 2018; 151: 315–326.

Allergy 2017; 72: 1666–1676.

EAACI 2024; Oral presentation, L-OAS-CT 01.

Chinese J Dermatol. 2023; 56 (5): 55–61.

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16; 137(6): 1742–1750.e4.

Chinese J Dermatol. 2021, 54(12): 1117–1121.

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11, 128(6): 1139–1150.e4.

Allergy. 2022, 77(3): 734–766.

Chinese J Dermatol. 2022; 55(12): 1041–1049.

Eur Ann Allergy Clin Immunol. 2021; 53(1): 47–48.

World Allergy Organ J. 2021; 14(11): 100610.

Allergy. 2022; 77(5): 1626–1630. 


拓麦精要
拓麦精要基于轻学习(Microlearning)的理念,编辑部与国内外教育与出版组织合作,精选最具价值的医学内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