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必备13丨“新质生产力”怎么考?新闻思想类考题整理来啦!

教育   2024-12-11 18:50   安徽  


作者 | 希希

编辑 | 雨上

25起航班公益带读:后台回复“起航班”免费参与!

25拖鞋哥新传考研QQ群:947374650





考前必备13>>

新质生产力与习近平新闻思想





  • 预测考题1:结合具体例子,如何在新闻工作中更好坚持党性原则(30分)
  • 预测考题2: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力(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对新闻采写的启示(20分)
  • 预测考题3: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不是取代关系,是迭代关系;不是谁主谁次,是此长彼长;不是谁强谁弱,是优势互补。”根据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发展,来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30分)
  • 预测考题4: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顺势而为,因势而动推进媒体融合,提升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谈谈你的理解(30分)
  • 预测考题5:结合我国的传播实践,分析如何更好地塑造我国在世界“可敬、可亲、可爱”的中国形象(25分)
  • 预测考题6:结合新闻传播领域的发展实际,阐述如何积极探索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新闻传播领域高质量发展的新态势(30分)

参考答案



01

预测考题



结合具体例子,如何在新闻工作中更好坚持党性原则(30分)



党性原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闻事业的重要指导方针和根本原则,包括思想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方针,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组织上要服从党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座谈会上指出,要牢牢坚持党性原则,丰富和拓展了新闻舆论工作坚持党性原则的内涵。以下将结合具体案例,具体阐述新闻媒体在新闻工作中坚持党性原则的做法。


 一、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性原则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根本原则。在“四个牢牢坚持”中,“牢牢坚持党性原则”位于首位,即坚持党性原则,最根本的是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在新闻舆论当中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在鱼龙混杂的网络环境中找到正确的方向。才能抵御某些西方帝国主义的文化入侵和颜色革命。才能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政治优势,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的各个方面和环节,确保全党全国全军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向前进。多年来,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就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强化议程设置,对每一个重大主题都投入大量媒体资源进行报道,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七一”当天精心推出100个整版,形成了宣传声势、舆论强势。


二、坚持党管宣传、党管媒体


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党和政府、人民的耳目喉舌,更是党和国家的思想文化和宣传阵地,因此新闻媒体要坚持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坚持“党媒姓党”、“党管媒体”。只有坚持党管宣传、党管媒体,才能保证媒体成为人民的传声筒,将话语权牢牢把握在人民手中,实现媒体在党和人民之间的上通下达,保证媒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例如人民日报在党的领导下,深入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


坚持党性原则,必须要加深对党性和人民性关系的认识。党性和人民性是一致的、统一的,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根本原因在于党和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统一的。我们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性寓于人民性之中,没有脱离党性的人民性,没有脱离人民性的党性,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坚持人民性就是坚持党性。党和人民从来就是一个整体,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也能够保证媒体的人民性,新闻舆论为了人民也是为了党,为了党也是为了人民。在具体实践中,人民日报围绕党中央的重要决议和重点任务,做出了“决战脱贫攻坚一线探访”“决战脱贫攻坚一线故事”等专题报道,生动体现了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四、坚持在思想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党性原则必须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新闻媒体的所有工作都必须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必须推进党的权威、维护党的团结,做到爱党、护党。新闻工作者也应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党和人民的立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在思想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首先要增强看齐意识,自觉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方针路线政策看齐。其次也要增强战略定力、站稳政治立场。例如作为总台主办的以视频为特色的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央视网深入实施“首页首屏首条”工程,彰显主流新媒体权威性,推出《联播+》《物印初心》《热解读》《天天学习》等时政宣传报道品牌。


五、坚持党管互联网


党中央重视互联网、发展互联网、治理互联网,高度重视互联网这个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健全互联网领导和管理体制,坚持依法管网治网,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动摇坚持党管互联网,加强党中央对网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网信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例如为加强数据安全与个人信息保护,国家网信办等七部门联合公布《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对侵害个人信息权益、传播虚假信息、数据安全等问题都作出了规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考验磨难无往而不胜,关键就在于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理论创新,进一步开创了新时代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新局面。



02

预测考题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力(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对新闻采写的启示(20分)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好的新闻报道,要靠好的作风文风来完成,靠好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得来。”增强“四力”是个形象生动的比喻,在新闻前馈、舆论引导、采访调查、内容呈现上为新闻工作者的新闻采写工作带来了新启示。


一、增强眼力,把握受众需求做到精准前馈


眼力是发现判断的能力,要求新闻工作者有善于发现好新闻、从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中发掘问题的敏感性。传统媒体时代,媒体接受受众信息反馈的渠道较为单一;新媒体时代,话语权利下放,公众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发布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这为新闻工作者提供了更多的信源。新闻工作者可通过网络,即时抓取到公众的关注焦点,在新闻采写上做到精准前馈。


二、增强脑力,借力新兴技术加强舆论引导


脑力是判断和思考能力,要求新闻工作者有清醒敏锐的头脑,善于判断、在重要问题上把握好方向。舆论引导是新闻媒体的重要职能之一,随着大数据、算法等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业的应用,记者在采写新闻时,可通过网络舆情监控,了解到事件舆情的发展趋势,及时跟进社会议题,发布相关评论和报道,增强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


三、增强脚力,扎实采访调研挖掘事实真相


脚力是指调查研究的能力,要求新闻工作者在新闻采写上,用深入基层、现场和群众的扎实采访调研来弥补“后真相时代”导致的新闻真实性缺陷,用空间里采访调查的深度来换取时间上后发的劣势。新京报关于“哈尔滨天价鱼”的报道,利用微博、app横向呈现事件发展轨迹,通过纸媒、公众号纵向延伸事件深度,在事件的不断反转中获取了店家欺客的事实真相。


四、增强笔力,转变传播语态创新新闻呈现


笔力是表达力,要求新闻工作者能说会写、能拍会摄,做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作品。在媒介融合的大潮下,新闻工作者在采写新闻时,要转变以往以传者为中心的话语语态,树立受众中心观念。多媒体融合,也使得如数据新闻、h5新闻、动新闻等的新闻呈现方式更加多样。财新网的新闻游戏《像市长一样思考》让受众扮演市长进行治污,反映了社会治理的困难,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增强“四力”,是新闻工作者在新媒体时代的看家本领: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的脚力,紧抓公众关注焦点的眼力,明辨是非曲直的脑力,以及创新新闻呈现的笔力,突出记者在场的独特价值和优势,将更有利于记者在新闻采写中抽丝剥茧、发掘真相、澄清事实。


03

预测考题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不是取代关系,是迭代关系;不是谁主谁次,是此长彼长;不是谁强谁弱,是优势互补。”根据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发展,来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30分)


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消亡论”、“新媒体被收编论”、“新旧媒体共存论”等观点争论不休,然而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并非相生相克的对立者,也并非相互区隔的两个独立个体,未来的媒体环境应当为各取所长、融合共生的媒介整体,因此媒体融合才是新旧媒体发展的必经之路。下面将从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双向融合以及媒体融合的发展路径来论述我对习总书记这段话的理解。


一、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双向融合


(一)正向融合:媒体“社交化”,传统媒体主动寻求合作


对传统媒体来说,媒介融合是其发展的必然道路。一方面,新兴媒体改变了信息语态。媒介技术的更新使得交互式、多元化的信息传播成为主流,传统媒体的官方话语和说教式传播已逐渐没落,无法吸引当下的受众。另一方面,新兴媒体凭借强大的受众资源,抢占传统媒体,广告商更加注重新媒体中精细化、可视化的广告投放,传统媒体盈利面临一定困难。因此,传统媒体正往“社交化”方向发展,主动寻求与新兴媒体建立合作。


(二)反向融合:社交“媒体化”,新兴媒体借鉴传统经验


对新媒体而言,媒介融合是使其长久发展的保障。一方面,新媒体的原创内容匮乏,新媒体虽然具有新的形式和平台,聚合了大量受众资源,但由于政策和能力的限制,他们往往无法自行产出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在内容创作上缺乏竞争力。另一方面,新媒体无力整合优秀人力资源资源,并且由于缺乏传统媒体的公信力等原因,无法形成较大推动力。相较于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多为多方竞争,难以形成有效联动,无法进行资源整合和规划,往往造成资源浪费,难以形成较大影响力。例如,央视boys直播三小时,达到五亿销售量,央视品牌积累起来的影响力资源是无形的,但可以转换成有形的推动报道的力量。


二、媒体融合的发展路径


(一)垂直深耕:聚焦用户需求,解决“供需错配问题”


媒体融合发展至下半场,“人口红利”逐渐失效,在存量时代下,深度挖掘用户的信息需求与消费动向,深耕内容创新,解决“供需错配问题”,成为媒体取得竞争优势的必经之路。无论是《法国西部报》根据数据分析得出用户使用媒介习惯特点从而打造全新版本,推出夜间版内容;还是CGTN利用大数据实时呈现观众与节目同步互动的情况,都体现出以用户为中心的黄金法则具有合理性。


(二)体制改革:调整体制机制,保障融合发展


从目前情况看,传统媒体之所以受到新兴媒体的严重冲击,正是由于自身的体制不能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要求,束缚了新闻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就要加快改革步伐,积极探索创新,对组织结构、传播体系和管理体制作出深刻的调整和完善,推动形成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一体化发展的新型体制,为融合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和有力支撑。


(三)语态下沉:拥抱网络思维,深入“社群聆听”


革新传播语态是与受众拉近距离、推进媒体融合的关键因素。一方面,媒体要注重“亲民传播”和“用户聆听”,化“仙人指路”为“江湖引导”,深入挖掘事件背后潜在的民众情绪及内在需求,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舆论引导。例如《新闻联播》为找准新闻传播新语态,推出《主播说联播》,全方位优化语态,在内容输出方面更具有灵活性,获得公众的支持。语态革新正是推动媒体融合纵深发展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媒体也要关注网民舆情生态,利用大数据技术实时了解各社交媒体平台的舆情动向,建立舆情预警机制。


(四)跨界合作:整合各方资源,培育经济增长点


盈利模式的革新是媒体融合发展中的重要一环。传统二次售卖的盈利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传统媒体应当积极实现跨界合作,采用基于传统媒体内容生产优势的“新闻+”扩展融合性运营模式。一方面,坚守专业生产新闻的底层逻辑;另一方面,指向用户个性化需求,拓展新闻产品内容,延伸媒体品牌。例如,深圳广电集团联合深圳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共同打造深圳旅游融媒体官方推广品牌——“i游深圳”,在媒体融合发展中探索出了一条“融媒体+文旅”的跨界融合新道路。


詹金斯曾言:“媒体融合代表的是一种文化转型,在传统的传播路径和话语权分配方式上进行着媒介生态内部破与立的拉锯。”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各有所长,应当相互学习,双向融合。全力推动媒体融合纵深发展,才能提振优质内容的原创力,扩大话语表达的影响力,深化受众对媒体的情感认同,以更好地“成风化人、凝心聚力;传递声音、形塑共识”。



04

预测考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顺势而为,因势而动推进媒体融合,提升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试论述新媒体时代主流媒体传播困境,以及如何推进新型主流媒体建设(30分)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强调应“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继而提出需要建设一批新型主流媒体,推进媒体融合的进程,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以此占领舆论引导、服务人民的制高点。以下将从新媒体时代主流媒体传播困境、如何推进新型主流媒体建设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新媒体时代主流媒体传播困境


(一)多元主体传播打破传统议题设置权力


传播学者卡斯特提出了网络社会,他认为“网络社会即信息化社会,指社会的转型都已经被信息化的范式所转化,并且连接上依此逻辑运作的财富、权力与象征的全球化网络”。随着网络传播新格局深入生活,技术赋权下的多元主体参与信息生产,不再是专业媒体一枝独秀,而是形成了传播主体共生的复杂形态。当前,公民新闻成为主流媒体的“号角”和“延伸”,如今日头条等算法媒体分化议题渠道,这种以UGC、PGC、MGC形式的融合与博弈,造成传统媒体渠道陷入“失灵困境”。


(二)技术创新成为重夺话语权的难题


学者默多克说:“谁掌握了传播的入口,谁就掌握了世界。”当前,以广播网、电视网、互联网、物联网的多网合一的媒介社会,基于技术发展得以迭代更新,掌握新技术能够帮助主流媒体不断提高自我的革新意识,但如今,物联网、互联网、机器人新闻写作、AIGC等技术的兴起及运用,都挑战着主流媒体的技术能力和运作思维,对技术人员的要求能力早已不可同日而语,加之VR、AR、MR等呈现方式不断挑战的传统媒体报道的呈现方式,也就是说未来谁获得了技术,谁就先掌握了主动权。


(三)传播渠道不平衡加剧风险社会难题


社会学者贝克将后现代社会诠释为风险社会,与传统社会相比,表现出形式多样、跨时空、波及范围广和破坏程度大、高度的不确定性与不可预测性。是全球化推进、现代化发展、科学技术进步与人对工具理性依赖的结果。由于“西强我弱”“信息主权博弈”仍然是中国面临风险社会的巨大挑战,因此传播秩序的失衡与风险不断挑战中国语境。比如,“英国货车数人死亡案”起初报道货车中疑似死亡人数全为中国人,带有先天偏见的刻板印象毫无根据就把中国人标签成了“偷渡者”,引起对中国人的质疑。


二、建设新型主流媒体的破局之路


(一)深化融合发展,强化媒体战斗力


当前,随着媒体融合进入下半场,应当顺势而为,因势而动推进媒体融合,提升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优化顶层设计,着力打造一批优秀的新兴媒体集团,强化主流媒体在舆论场上的综合战斗力,比如天津市委宣传部着力打造的津云集团,整合了天津的采写编资源和网络传媒技术优势,从顶层设计入手,进一步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二)把握报道时机,提升舆论引导力


在信息传播高速发展的背景之下,舆论场是瞬息万变的,主流媒体可以通过动态的报道,将信息置于全程化过程中,把握好时间节点,特别是重大事件需要抢占先机,积极主动地设置议题,掌握好舆论的主动权,做到不缺位、不失声。比如上海报业集团下属解放日报成立上海网络辟谣工作组,通过实时数据抓取的方式监测舆论,还原上海本地留言谣言真相,回应舆论关切。强化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力。


(三)积极对话公民,重塑媒体公信力


传统媒体的宏大叙事总让公众感觉“居庙堂之高”,使得传播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新型主流媒体强调话语转化的传播策略,积极参与网络议题的生产与传播,主动把握舆论引导的话语权,以亲民的语态融入公众,获取公众信任。例如央视主播康辉在微博“@大国外交最前线”中发布的系列vlog受到网友追捧,再比如因段子手身份屡上热搜的朱广权,这些转变都是新型主流媒体语态转变的典型表现。


(四)坚持移动为先战略,扩大信息传播力


CNNIC第5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2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了11亿。我国网络收听收看设备进一步向智能集中,移动优先成为新型主流媒体的必然选择。在此背景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做到了优势互补,将传统媒体的专业性、公信力与新媒体的先进技术、大量用户结合,扩大受众基数,使得主流舆论信息发挥积极作用。


(五)打造优质内容,加强媒体影响力


对新型主流媒体而言,技术始终只是支撑,而内容建设才是立足之根本,在推进技术深度落地,实现媒体全面升级的同时,内容建设也不能忽视。新型主流媒体丰富传播形式,更新产品范式,推出了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例如2024年两会期间,央视新闻推出系列竖屏AI短视频《AI数“读”两会》,依托海量数据,让人工智能提取并学习以往新闻画面中的特征和风格,快速生成素材,呈现出了具备科技感、未来感的创意画面,这就是内容与技术的深度融合。


在互联网环境中,主流媒体要发挥好党和人民的喉舌功能,服务好工作大局。这就要求走媒体融合发展之路,做大做强网络平台,掌握舆论话语权,增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同时,要适应信息技术变革的新形势,严格恪守新闻客观性、真实性、准确性原则,坚守新媒体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



05

预测考题



结合我国的传播实践,分析如何更好地塑造我国在世界“可敬、可亲、可爱”的中国形象(25分)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随着综合国力的进一步提升,我国在国际视野中出现的频率日益频繁,但信息失序、舆论格局失衡、议题管理失衡等问题仍然存在,这些问题给我国的国际传播和国际形象塑造带来极大的障碍,因此如何做好国际传播,塑造好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成了如今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困境


(一)西方国家仍占话语主导权,国际舆论格局失衡


当今国际舆论格局仍然呈现“西强东弱”“北强南弱”的特性。从国际舆论格局看,西方国家在国际舆论场中仍占话语主导权,路透社、法新社、美联社、合众国际社四大西方通讯社的新闻稿占据了世界新闻发稿量的绝大部分。相较之下,因为我国的影响力则较为微弱。我国媒体机构的海外传播大多仍依附于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上,因而在信息发布、算法推荐和受众反馈上均受制于人。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中国声音的传递与中国形象的塑造。


(二)国际舆论针锋相对,信息失序有待整治


当前国际舆论场上,充斥着不实信息、误导信息、仇恨言论、极端言论等信息,这些失序的信息在国际舆论场上通过污名化、标签化等手段激化国与国之间的矛盾,诱导国家之间的对立,严重破坏国家形象的塑造路径。例如2021年,棉花发展协会(BCI)就打着“关心”新疆人权的名义,给中国打上“强迫劳动”、“种族灭绝”的标签,传播虚假不实信息,毫无根据地抹黑中国,极大损害中国的国际形象。


(三)议题管理比例失衡,情感认同难以形成


在国际传播中,我国的议题管理表现出较强的“选择性”,即多反映正面议题而规避负面议题,因而在自我肯定与自我书写中,易忽略“度”的权衡与语态的推敲,也易忽略他者在信息接收中的实际感受,使得受众抵抗近乎“完美的国家媒介镜像”,造成“言说”无效,难以触动情感共鸣的负面影响。


二、塑造“可敬、可亲、可爱”中国形象的路径探析


(一)摒弃宏大叙事,注重个体故事传播


个体故事的传播能够使媒体与外国公众形成共鸣,借助共情传播塑造传播可信机制,通过小人物的形象展现更真实的中国国家形象。在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由CGTN创作的疫情纪录片《武汉战役纪》,从小人物着手,展现疫情当下的中国,在播出后取得了可观的传播量,受到了受众的广泛认可。我国国际传播要摒弃以往的宏大叙事模式,注重个体故事的传播,才能融入国际传播大舞台,逐渐掌握国际话语权,打造可信、可亲的中国国家形象。


(二)淡化“硬宣传”打造“软传播”,讲好中国故事


基于“共通的意义空间”的传播才是有意义的传播。当前我国“硬宣传”的政治叙事和官方意志表达无法吸引外国公众。淡化“硬宣传”打造“软传播”,才能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视频博主李子柒、办公室小野、滇西小哥等,利用他们所拍摄的系列视频,在国外youtube等平台上收获了大量粉丝,为外国公众讲述了一个美好的中国国家形象,我国对外传播也应注重运用自媒体的力量,充分理解“中国声音、世界表达”,为讲好中国故事再献力量。


(三)善用新型媒介技术,推进国际传播纵深化发展


随着5G技术等新型媒介技术的普及,国际传播变得越来越频繁、迅速,国际传播的无障碍化道路也正在进一步完善。我国媒体应充分利用新型媒介技术,将中国文化的信息与观点在国际社会上进行纵深化表达。例如由四川博物院、三星堆博物馆和金沙遗址博物馆馆藏文物构建的全沉浸交互式数字文博展厅“神与人的世界——四川古蜀文明特展”面向全球发布,技术加持中华文化瑰宝的国际展现,使得具有中华文化色彩的优质内容得到更好的表达,形塑更多彩多元的中国形象。


“一个人的努力是加法,一个团队的努力是乘法”。我国对外传播要汇聚多方力量,加速中国话语权的建立,掌握国际舆论场中的主动权,同时警惕西方媒体对我国国家形象的异化,逐步找出属于中国的国际传播路线,讲好中国故事,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


06

预测考题



结合新闻传播领域的发展实际,阐述如何积极探索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新闻传播领域高质量发展的新态势(30分)

新闻传播关联到当代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的各个层面,对社会发展产生极大影响,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新时代应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内涵与要素特征,结合我国新闻传播领域发展现状,以新质生产力指导新闻传播领域的发展实践,推动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一、创新体制机制,夯实高质量发展根本保


(一)不断优化融合机制


媒体深度融合发展阶段,需进一步深化改革,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配的新型生产关系,合理配置媒体各类生产要素,使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统筹处理好中央媒体与地方媒体间的关系,完善四级媒体发展布局,构建区域协同深度融合发展体系。各级媒体应注重一体化连接,建立跨域协作机制,打造区域性全媒体云平台,通过各级媒体入驻的方式有效促进资源交互,形成上连央媒、下连市县媒体的强大传播机制,构建助推媒体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生产关系。


(二)完善智媒平台约束机制


智媒平台的自律性的发挥较为局限,智能媒体的行业规范建设尚处于探索完善阶段,这就要求媒体机构不断丰富制度供给,发挥制度与规范的刚性约束作用,确保媒体技术在规范框架下运行。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台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人工智能使用规范》为例,总台在鼓励人工智能的创新应用的基础上实行包容审慎和分类分级监管,对各内容制作的各环节提出了明确的规范要求,有效构建智能应用生态体系。


二、强化技术驱动,打造高质量发展核心要素


(一)加强技术引领,赋能智能生产


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最大的区别在于其以生产要素的组合优化引起生产的质变,优势在于以技术进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在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进程中,以新型生产资料为引领,深度扎根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带来的新势能,加强技术在媒体信息采集、内容加工、内容分发、用户反馈等各环节中的作用,实现智媒引领下新闻生产的全流程集约化、数字化再造,推进媒体生产力全方位跃升。


(二)依托技术支撑,丰富视听呈现


在视觉传播主导的传播生态中,以听觉传播为代表的传播形态逐渐发展壮大,媒体应主动重视新质生产力在视听领域的转化与发展,强化5G、4K、VR等生产资料与内容生产的深度融合,关注用户多方面的感官需求。


三、培养智媒人才,激活高质量发展内在动力


(一)打造智媒队伍,挖掘人才价值


完善人才培训体系,培育具备智能媒体应用能力的媒体新质劳动者,全面提升新闻传播劳动者的数字技能与数字素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行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加大对于互联网研发、产品运营、设计创意等方面的高端紧缺人才的扩招力度,加强与国内优秀新闻传播院校的联合培养,为智能时代的新闻传播注入“新鲜血液”,助力打造多样化、专业化人才队伍。


(二)加强学科建设,助力人才培养


新质生产力是立足于生产力发展规律,厚植于我国现阶段技术发展水平提出的新理念与新要求。其中,人才的质量关系到新质生产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如何做好人才培养的文章,培养培育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全媒化新质生产者。


四、构建产业生态,聚合高质量发展强大动能


(一)做实元宇宙产业,打造媒介信息消费新场景


在产业结构中,新质生产力的“新”象征着对于传统产业的改造与升级,要求将科技成果在具体产业以及产业链条中进行转化。元宇宙是整合技术产生的新兴的网络载体和互联网应用,加速释放了科学技术在新型生产对象中的发展潜能,将为新闻传播领域带来一系列空间与机遇。


(二)强化跨界融合,构建产业跨域合作新业态


新质生产力有效整合新型生产要素,以创新驱动、结构优化、协同和开放共赢等多重机制引领产业体系向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演进。媒体应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强化媒体跨越机构的整合,完善产业体系,构建产业跨域合作新业态。央视网与快手联合打造“人民国货”系列直播,助力主流媒体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百度和人民日报深度合作打造人民日报“创作大脑”,为媒体内容生产赋能。


我们应当结合新闻传播领域的发展实际,积极探索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新闻传播领域高质量发展的新态势:通过体制机制的完善,构建与新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通过媒介技术的创新应用,优化媒体生产流程与视听呈现,通过完善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体系,培育具备智能媒体应用能力的媒体新质劳动者,通过产业生态的构建,推动媒体可持续发展。


希希点评


关于“习近平新闻思想”的内容确实比较庞杂多样,我们从考试的角度来说,建议大家重点掌握5个大方向——


第一,党性原则相关考题。这一部分可以和新闻学的内容结合在一起,主要掌握党性原则的内涵与实践,可参考论文《新时代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党性原则的内涵》,另外关于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等等也需要补充复习。


第二,队伍建设和专业素质相关考题。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要加快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对于新闻人才的考察,主要掌握今天的第2题,是比较常考的题目。


第三,创新融合相关考题。“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这句话是不是经常看到?这就是很多媒体融合类题目的出发点,因此我们要重点掌握媒体融合的发展、新型主流媒体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等考题,重点看第3题、第4题,还可以和考前必备03“媒体融合与传媒转型”一起来复习。


第四,国际传播相关考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这部分比较简单,就是考国际传播,我们之前考前必备10“国际传播”其实就已经讲过类似考题,再结合今天的第5题过一遍就行。


第五,新质生产力相关考题。什么是新质生产力?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从这个内涵可以看到,在答题时,“劳动者”与5w+中的“传播者”对应;“劳动资料”与“传播渠道(尤其是媒介技术)”对应;“劳动对象”与“传播内容”和“用户”对应;优化组合与“媒介生态环境”“传播全流程”等对应。哪怕是考了一个新的提法,我们也能从基本的破题思路里找到解题秘诀,不要害怕新名词,万变不离其宗!这道题的答案是甘草学长提供的,从体制机制、技术、人才、生态等方面来分析的,和原来的媒体融合思路差不多,大家可以借鉴学习一下~


其实今天的推送内容看起来多,但其实都不难。“习近平新闻思想”的相关考题只是内容比较多、分类比较复杂,大家只需要把我圈出的这5个方向的考题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是完全没有问题的。每一个方向掌握1-2个经典题目,就可以举一反三应对很多考题,一定要记忆答题的思路,灵活使用~



接下来你还期待哪些内容?

欢迎留言告诉我



往期回顾>>
考前必备01丨希希哥的宝藏押题专栏!Sora、ChatGPT和AIGC,今年必背!
考前必备02丨算法治理与算法抵抗,今年必考的两道题!
考前必备03|媒体融合与媒体变革,又会有那些新的考点?
考前必备04丨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三个考点,你都准备好了吗?
考前必备05丨关于“议程设置”,这4道题你一定要背熟!
考前必备06丨“体育饭圈化”,注意区分这两道题!答案有不同!
考前必备07丨网络舆论与舆论监督,涉及到舆情事件就考它!
考前必备08丨主流话语权与舆论引导,加上“5G”和“后真相”会怎么考?
考前必备09|深度伪造,新闻真实的新考法!
考前必备10丨三道题目带你吃透“国际传播”!(送合集啦)
考前必备11|中国互联网30周年,“媒介与社会”将会这样考
考前必备12丨“人机传播”的本质是什么?人机关系又如何理解?

其他补充文章
救命!研究方法常考的10个名词解释
“研究方案设计”例题模板,学会比别人起码多20分!
国际传播考点拓展:全球南方、信息主权、国际传播历史脉络
广告类重点考题梳理: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广告策划、广告文案分析,掌握好这两个题就是“模板”!

END



 

冲刺复习没方向?

以热点为导向,带你拆解200+道题目的思路

精准狙击,冲刺上岸



鞋厂24级最新喜报出炉

点击图片查看喜报详情

明年的上岸锦鲤就是你



喜欢文章记得一键三连~

拖鞋哥新传考研
“技术流”新闻传播学考研公号,为你解读考研过程的点点滴滴,用一种纯粹“技术流”的视角,还原考研真相。新浪微博:@新闻传播考研真题与真相。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