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传播考点拓展:全球南方、信息主权、国际传播历史脉络

教育   2024-12-08 11:08   四川  


作者 | 希希

编辑 | 汤汤

25起航班公益带读:后台回复“起航班”免费参与!

25拖鞋哥新传考研QQ群:947374650





考前必备10>>

国际传播





  • 预测考题1:全球南方(5分)

  • 预测考题2:什么是信息主权?简述信息主权和国家主权的关系(15分)

  • 预测考题3: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问:论述国际传播的历史脉络、理论依据、发展路径(30分)


参考答案



01

预测考题



全球南方(5分)


全球南方这一概念由美国政治活动家卡尔·奥格尔斯比于1969年讨论越南战争时提出。全球南方是一个用于描述发展中国家的术语,通常包括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大洋洲等位于南半球的广大区域,南南合作金融中心把“全球南方”定义为“77国集团和中国”。经济属性是界定全球南方指代国家的重要指标,全球南方通常被认为是经济“欠发达”和“不发达”的国家,相较于“全球北方”更为贫穷,收入不平等程度更高。在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大背景下,全球南方国家的群体性崛起成为影响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重要力量。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过去、现在、将来都是全球南方的坚定一员,始终是推动全球南方发展振兴的中坚力量。



02

预测考题



什么是信息主权?简述信息主权和国家主权的关系(15分)


信息主权是诺顿斯登和席勒于1979年在《国家主权和国家传播》中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一个国家对本国的信息传播系统进行自主管理的权利,是信息时代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概念是在全球信息化、国家主权面临新威胁因素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一、信息主权的内容

信息主权包括对本国信息资源进行保护、开发和利用的权利;不受外部干涉,自主确立本国的信息生产、加工、储存、流通和传播体制的权利;对本国信息的输出和外国信息的输入进行管理和监控的权利。信息主权是一个与建立“新世界新秩序”密切相关的问题。对信息主权的重视和保护,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规划和建设本国信息系统的重要指导思想。

二、信息主权与国家主权的关系


(一)信息主权是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国家对自己的信息传播资源和传播制度应该拥有主权,这是在信息时代保障国家主权完整的重要条件。国家主权包括立法、行政、司法以及对属地属人的管理,而信息传播资源与传播制度同样属于国家主权的一部分,且在信息时代更是国家主权组成的重要内容,关乎到国家在国际中信息安全的管理。

(二)保护信息主权便是保护国家主权
信息化使各国的信息系统与全球信息系统连成一体,国内系统受到国外因素更为直接的影响。来自外部的信息干扰,有可能使一国的信息系统遭到破坏,使国家失去危机管理能力而陷于混乱。在世界信息单向流通的不平衡结构下,传播弱国的信息主权没有保障,这种状况使它们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处于极为不利的状态。如在“阿拉伯之春”中,中东局势在价值观入侵下朝着有利于西方的方向发展,国家的信息主权受到他国的干扰与入侵,从而影响国家民意,在“颜色革命”之下导致国家混乱。只有加强对于信息主权的管理,才能够避免信息强国对本国不良的文化入侵,防止文化帝国主义对于国家本土文化的侵蚀。

在当下,“全球南方”经济水平显著提高,但相对于美欧等信息强国来说,在信息传播资源配置方面仍存在劣势,西强东弱的情况仍存。不管是我国还是其他国家,都应保护好本国的信息主权,避免受到他国的干扰与侵害,才能在当下的国际环境中有所立足与发展。


03

预测考题



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问:论述国际传播的历史脉络、理论依据、发展路径(30分)


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一直是国际传播的重点,而二十大报告更是将国际传播放到了国家战略上。尤其是目前,“全球北方”与“全球南方”国家和地区对华舆论和态度的“极化”趋势正在形成,这给我国国际传播的深入推进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下文将论述国际传播的历史脉络、理论依据,并基于“四全”媒体,探索平台媒体时代推进国际传播转型升级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理论与实践体系的创新路径,引出未来可发展的方向。

一、国际传播的历史脉络及理论依据


(一)改革开放至21世纪前夕:“向世界说明中国”
在改革开放后到21世纪前夕,中国国际传播的主题是“向世界说明中国”,以“介绍、解释、说明、展示”等为关键词。这时的国际传播面临为“四化”争取时间,前后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中央对外宣传领导小组、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等重要机构和制度。在完善制度和部门的同时,也着力向世界报道新中国。内容上强调要便于对方理解,适应宣传对象,重视宣传技巧、实际效果等。因此,导致该时期的传播形式过于强调“宣传”,而非重视“传播”,国际传播工作始终未脱离“正面报道”和“宣传”的框架。

(二)21世纪初期:“世界听到中国声音”
21世纪初期,中国与世界联系加深,此时的国际传播奉行“走出去”战略,“让世界听到中国声音”成为了中国国际传播的理念。这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成立了新闻管理局,国际广播电台形成了由新闻网、海外环球网、英文网以及多语种、多元化、多媒体的服务站。建立起全方位的对外传播网络,基于多元传播主体,在国际舆论场中占领了一方话语权,同时还搭建文化交流平台,建立孔子学院,推动海外对于中国文化的了解,为跨文化传播输出提供基石。

(三)2009-2015年:“讲好中国故事”
这一时期正是互联网井喷式增长的时期,微博、微信等新媒体逐渐发展起来,在这个环境下,中国的国际传播更加重视互联网平台的信息传播,传播的主体不仅仅是政府、媒体,还有许多民众,实现了互联网统一整合传播平台。此外,国际传播逐渐从官方机构的事务性工作转向整体战略任务,同时加大媒介融合布局,整合媒体资源,并初步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实现内宣外宣一体化发展。

(四)2015年至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5年之后,“一带一路”建设开启,中国提出了媒体走出去的战略布局,正式形成了“1+6+N”的立体化大外宣格局,加快了对国际传播的要求。在国际传播上,传播理念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立足点,依托技术的发展,将各类智能传播技术使用在传播上。在这个理念下,中国的传播也有了一定的效果。目前,上百个国家与中国签订了“一带一路”合作协议。这也体现出目前中国的国际传播更具有包容性,也更具有全球观。

二、国际传播的发展路径


(一)制造国际传播议题,打通传播渠道
国际传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传播议题与传播渠道。目前国际传播应该以平台媒体作为传播主体,主动制造“媒介事件”,对外推广国家形象。同时,不止步于在国外平台上传播中国议题,还要与国内平台联合,打通国际传播的有利渠道。不仅是将中国故事传播出去,也要将对平台媒体的把控能力视为国际传播建设的必要因素。例如,目前我国的Tiktok(抖音)就成功走向海外,成为了全球下载量第一的APP。它的影响力能够帮助我国更好地进行国际传播,也是打造传播渠道的重要路径。

(二)注重信息传播逻辑,稳固传播行为
国家主体的对外交往行为中所有的链条和环节都存在着传播的逻辑,网络的信息传播与实际的行动在国际传播中往往相生相伴。这就意味着在目前以社交平台主导的“全程媒体”时代,国际传播应当超越媒介表征,以多模态、更加完备的视角与世界各国分享“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另外,在传播当中也应该注重传播行为与信息逻辑的契合度,找到适合的传播逻辑,并且,如果当外部环境变化的时候,应该及时调整传播工作,稳固自身的传播行为。

(三)打造多方专业视角,识别文化差异
在国际传播的发展路径中,应该更注重多元主体的参与。国际传播不能仅仅依靠官方渠道,还应该联合一些企业家、科学家等专业人士参与,以更专业的视角去在国际专业议题中发出中国声音。同时,也要通过专业人士的视角识别到不同国家文化差异,通过对传播内容和形式的调整,达到传播“本土化”。目前的国际传播中,这些多元传播主体正在成为国家非传统外交势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建立职能规划部门,评估传播效能
目前,各个国家都尚未建立对国际传播进行专门规划的职能部门,这就导致了国际传播缺乏相应的战略性。在我国,习近平总书记在5·31讲话中强调用战略传播思维推动国际传播的转型升级,把外宣从以往由宣传、外事、文化等部门和外宣媒体、涉外文化机构负责的事务性工作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新高度。也就是说,目前对国际传播,应该建立从规划、执行到推广、评估的全流程协同和全链条再造,这样才能更好的建成全媒体传播体系,加强国际传播的传播力。

当前,我国的国际传播仍然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不断提高在国际中的引导力和影响力,进而掌握舆论的话语权,自主讲述中国故事。做到将新时代下的中国故事内核传播出去,融入西方主导的世界体系,并从全球化中获益,推动东西文明交流互鉴,实现共生共荣、共享共治。


论文参考

[1]李明德,乔婷.中国国际传播:历史演变、现实背景与前沿问题[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2(05):123-135.

[2]史安斌,童桐.从国际传播到战略传播:新时代的语境适配与路径转型[J].新闻与写作,2021(10):14-22.




接下来你还期待哪些内容?

欢迎留言告诉我


往期回顾>>
考前必备01丨希希哥的宝藏押题专栏!Sora、ChatGPT和AIGC,今年必背!
考前必备02丨算法治理与算法抵抗,今年必考的两道题!
考前必备03|媒体融合与媒体变革,又会有那些新的考点?
考前必备04丨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三个考点,你都准备好了吗?
考前必备05丨关于“议程设置”,这4道题你一定要背熟!
考前必备06丨“体育饭圈化”,注意区分这两道题!答案有不同!
考前必备07丨网络舆论与舆论监督,涉及到舆情事件就考它!
考前必备08丨主流话语权与舆论引导,加上“5G”和“后真相”会怎么考?
考前必备09|深度伪造,新闻真实的新考法!


END



 

冲刺复习没方向?

以热点为导向,带你拆解200+道题目的思路

精准狙击,冲刺上岸



鞋厂24级最新喜报出炉

点击图片查看喜报详情

明年的上岸锦鲤就是你



喜欢文章记得一键三连~

拖鞋哥新传考研
“技术流”新闻传播学考研公号,为你解读考研过程的点点滴滴,用一种纯粹“技术流”的视角,还原考研真相。新浪微博:@新闻传播考研真题与真相。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