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希希
编辑 | 小花
25起航班公益带读:后台回复“起航班”免费参与!
25拖鞋哥新传考研QQ群:947374650
研究方案设计
预测考题1:针对社交媒体用户对信息流广告的态度这一课题,请设计一个研究方案(30分)
预测考题2:此前迪迦奥特曼因为被家长举报存在暴力问题而被全网下架,再次引发了大众对电视暴力问题的关注。假设你是一名传播学者,试使用内容分析法从该话题出发设计研究方案(30分)
预测考题3:假如你是一位传播学者,请设计一个思路研究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方法不限(30分)
预测考题1
针对社交媒体用户对信息流广告的态度这一课题,请设计一个研究方案(30分)
关于大学生对信息流广告的态度调查的研究方案设计
——基于问卷调查法的研究
一、前言
关于“大学生对信息流广告态度”的研究是一个重要并富有研究意义的议题。现在学术界关于此议题的实证研究并不丰富,且现有研究或多或少缺乏针对性、系统性,因此我们针对该议题策划了本研究方案,望提供参考。
本研究方案的结构设置如下:(1)前言(2)课题名称(3)课题界定(4)研究的目的和意义(5)研究方法 (6)研究假设(7)研究步骤(8)预计成果形式(9)可能存在的问题,共分为九大部分。
二、课题名称
关于大学生态度与信息流广告特性调查的研究——基于问卷调查法的研究
三、课题界定
1、社交媒体用户(微信用户)
本研究综合了国内外的研究观点将社交媒体用户定义为:社交媒体用户是指使用社交媒体如微博微信等进行人际交流、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的用户,根据“社会”和“Hootsuite”发布统计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社交媒体的用户数已经超过了30亿。国内社交媒体月活跃用户已经发展到9.38亿,微信以其超过8.7亿月活跃用户独占鳌头。本次课题将用户界定为使用微信的大学生群体。
2、信息流广告
信息流广告是位于社交媒体用户的好友动态、或者资讯媒体和视听媒体内容流中的广告。信息流广告的形式有图片、图文、视频等,特点是算法推荐、原生体验。在本研究中,将针对信息流广告的娱乐性、信息性、可信性与干扰性四个特性展开调查用户对于此类信息流广告的态度。
四、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本研究的理论价值旨在通过调查研究,系统分析上海某5所大学学生对不同信息流广告的态度之间的关系,提供相关有价值的数据,从而丰富学界相关领域的研究。
本研究的实践价值旨在提供研究结论、建议,从而使得广告商可以根据用户特性进行广告分发,使得信息流广告致效,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媒介社会的和谐发展。
五、研究方法
本研究需要大规模样本进行调查,因此选用问卷调查法,设计问卷主要利用自己设计的问卷,分层抽样后通过纸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调查,再运用spss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六、研究假设
假设一:大学生倾向于对娱乐性信息流广告呈现负面态度。
假设二:大学生倾向于对信息性信息流广告呈现负面态度。
假设三:大学生倾向于对可信性信息流广告呈现负面态度。
假设四:大学生倾向于对干扰性信息流广告呈现负面态度。
七、研究步骤
1、文献回顾
以信息流广告、用户态度等为关键词,在CNKI上进行文献搜索,从四个维度进行文献回顾。反思自己所提出的研究假设并进一步借鉴前人方法,取长补短,从而为研究设计环节提供基础。
2、研究设计
(1)确定具体方法
该研究使用问卷调查法。纸质问卷调查通过研究人员深入上海5所大学,现场发放调查问卷进行填写。
(2)设计问卷
该研究调查问卷结构包括知情同意书、问卷编号、标题、 条目、指导语、致谢语等。
其中,调查问卷依据可信性、信息性、娱乐性、干扰性4个维度设置了16个条目,包括单选题、多选题及开放式问题,内容主要分为:基本信息部分,即性别、年级、专业、学校等(基本信息放在最后)以及4个维度下的条目。
要注意的是,为尽可能防止研究对象之外的对象填写,我们在知情同意书上进行情况说明。同时,条目设置测谎题,以确保问卷的有效率 。
(3)预调查
正式调查前,邀请该5所学校的共20名学生填写问卷,并邀请其进行问卷问题反馈。我们根据前测结果进行信效度分析,步骤如下:
①删去载荷量小于等于0.5的条目
②得出旋转因子结果
③将旋转到相同因子下的条目重新组合
④对重组后的因子重新命名,形成新的因子
⑤通过预调查结果,修改调查问卷。
预调查之后采用主观检验法,即专家评估,将问卷初稿送交该研究领域的专家,请他们对问卷初稿进行阅读和分析,并根据他们的经验指出问卷的不妥之处,根据专家反馈和测试后研究方法的有效性重新调整问卷内容、形式设置,为正式问卷调查做准备。
(4)抽样
在本研究中,我们选取不同学术层级、学科背景的上海5所高校(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的学生作为分析单位与观察对象,剔除广告专业、传媒专业学生,总共选取620个样本,其中20个为备用样本。
(5)培训调查员
围绕该研究对调查员进行培训,调查员信度是评价研究可靠性的关键,应在培训和试测中提高调查员信度,从而获得更可靠的分析结果,为正式测试做准备。
(6)发放问卷、回收问卷
本研究历时半个月,剔除掉答案过度相似、题目遗漏过多及明显违背客观事实的无效问卷,确保有效样本占问卷总量的80%以上(即480份以上),则符合统计学要求。
问卷回收时进行有效性控制:
①对答题速度的控制,问卷共21项内容,作答时间应在45秒以上,低于45秒的问卷无效。
②对答题选项的控制,本问卷多为单选题,如果问卷中出现连续10次以上都选择同一选项,该问卷无效。
(7)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根据数据结果判断是否验证本研究的假设。当调查结论与常识、原先理论相悖、或直接出现了不可解释的情况时,我们通常会辅助采用访谈、焦点小组等方式来询问被调查者。
八、预计成果形式
本研究最终将以论文的形式来呈现研究成果,系统得出“大学生对信息流广告态度调查”的研究结论。
九、可能存在的问题
在本次调查研究中,我们努力秉持学术严谨的态度,但仍无法避免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
一方面,该问卷题目具有一定学术背景,我们无法对被试答题实施全程激励,有可能存在少数被试盲选的状况。另一方面,由于该研究对象具有一定限制,调查中已尽量平衡不同学术层级、学科背景学校代表的样本量,但受人力、时间限制,无法保证比例的完全平衡及研究对象的完全合适,可能会对研究结果产生一些偏差影响。
预测考题2
此前迪迦奥特曼因为被家长举报存在暴力问题而被全网下架,再次引发了大众对电视暴力问题的关注。假设你是一名传播学者,试使用内容分析法从该话题出发设计研究方案(30分)
关于电视暴力与青少年攻击行为相关性的研究方案设计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研究
一、前言
电视暴力引发的社会现象是媒介研究热点,然而我国对电视暴力研究不足,因此我们针对“电视暴力与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策划了本研究方案,望提供参考。本研究方案设计结构如下:一、前言;二、概念界定;三、研究意义;四、研究方法、五、研究假设;六、研究步骤;七、预计成果;八、可能存在的问题。
二、研究概念界定
1.电视暴力:综合国内外研究观点,电视暴力的概念为引起或设计引起伤害他人生理或精神健康的暴力行为,包括肢体暴力、恐吓与非语言行为等,以电视为媒介公开呈现这种行为或威胁即为“电视暴力”。
2.青少年:年龄界定为14-25周岁的群体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通过系统分析电视媒介内容播放情况,调查青少年的媒介接触喜好与暴力行为倾向,评估我国电视暴力的总体情况与社会影响,对提升节目制作的反暴力意识,规避媒介暴力负面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方案预计采用内容分析法对电视媒介内容播放情况进行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对青少年媒介接触习惯与暴力行为倾向进行调查,得出电视暴力与青少年攻击性行为倾向的相关性结论。
五、研究假设
青少年电视暴力的接触与攻击性行为存在相关关系
六、研究设计
(一)文献回顾
回顾关于“电视暴力与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相关文献,反思研究假设与研究方法,进行取长补短。
(二)研究步骤
1.内容分析
①抽样:采用分层抽样法,抽取厦门市电视台2020年的播放内容,每个季度随机选择7天构成一周,每天选择收视率较高的时段19点-21点(共2h),总计取样的电视节目样本为56h;
②分析单位:一小时(h)为分析单位;
③制作编码表:
结合国内外既有编码表进行本土化改编,调整编码表:
④培训编码员:选择5名新闻传播研究生进行编码员培训;
⑤小范围测试:计算编码员信度,调整编码分类;
七、预计成果
本研究成果最终以论文形式呈现,基于内容分析法得出结论:电视节目中,儿童电视节目所包含的暴力因素众多,且对于儿童身心健康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
八、可能存在的问题
在本次调查研究中,我们将秉持学术严谨的态度,但仍无法避免存在一些不足与问题,未来将结合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进行混合研究设计,以期进一步丰富研究发现。
预测考题3
假如你是一位传播学者,请设计一个思路研究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方法不限(30分)
社交媒体是敌是友?
——基于中国高中生的B站语言学习对其日常形象呈现影响的质化研究
一、研究缘起
通过阅读报告发现,新兴的青少年互联网在社交媒体“B站”的用户构成中,16-23岁的群体占主要部分,2020年5月,随着《后浪》宣传视频走红,可以发现,16-18岁的高中生,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的主动学习新兴词汇、语言,在日常交流中与其父辈形象呈现有明显差异,沟通互动有代际、隔阂,互联网媒体的使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后浪”全新的形象特点,加深对父辈的疏离,本研究试用围绕B站主要人群——中国高中生群体的媒体语言学习行为来分析此类群体在日常中与父辈交流的形象展示,了解互联网对青少年的代际交流上起何种作用。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研究关注中国高中生群体在互联网社交媒体中语言学习行为,赋予了他们在日常交流中,刻意构建与其父辈相区别的形象呈现有何种意义,反思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为其正确使用社交媒体提供建议,减少其与父辈的代际隔阂。
理论意义上,本研究试图参考伯明输学派对于青年文化研究中青少年如何构建身份认同,呈现何种形象的方面,对分析互联网社交媒体使用对中国青少年形象呈现产生启示。
三、研究问题
中国高中生使用B站这一互联网视频网站,对其日常交流中的形象呈现有何意义?
包含两个分问题:
1.中国高中生在B站如何进行语言词汇学习,使用媒体的特点是怎样的?
2.中国高中生这种使用行为赋予他们建构“后浪”形象何种意义?
四、关键概念的概念化
1.中国高中生:出生于2003年以后,2006年之前,就读普通高级中学的16-18周岁人群。
2.互联网社交媒体:本研究中特指B站,用来分享意见,生产信息的网络社交平台。
3.语言学习:本研究特指在B站上对具有象征意义的词汇,段子。语料进行接触,理解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的原因是让个体在社交媒体中与他人产生关联的意义空间,促进交流。具体的学习行为有信息检索和获取,与他人的互动观有视频、直播。
五、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设
1.理论框架:本研究选取戈夫曼的“拟剧理论”为框架,认为高中生在社交媒体中的学习行为是一种“后台”积累和准备的过程。把日常交流中呈现给父辈和他人的形象作为“前台”表演过程,后台的准备是对交流符号的学习,前台的表演是具体的符号实践,目的是建构一种有利于他人的“后浪”形象。
2.研究假设:中国高中生通过在B站的语言学习,使他们在日常交流中建构起特点鲜明的“后浪”形象,彰显自己独特个性,获得作为新生代群体的自我认同。
六、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中国2003年1月1日-2006年1月1日之间出生的,普通高级中学在读学生且是B站用户。
2. 研究方法:访谈法
3. 抽样设计
(1)总体:根据B站用户数据,主体用户分布于东部、南都及沿海发达地区、因此选取四个用户分布最集中地区的发达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成都中满足上述条件的群体。
(2)样本量:根据研究方法(访谈法)需要,决定抽取上述四个城市符合条件的样本共20个,每个城市名5个,根据“最大差异信息原则”,新出现样本所访谈到的信息,己无法提供差异性信息。
(3)抽样方法:非概率抽样
(4)抽样过程:首先在四座城市中的普通高级中学集中的地区采取偶遇抽样方法,选取符合条件的样本作为“种子样本”,再用滚雪球的方法,让种子样本符合标准的样本。
4. 访谈提纲
(1)“后台”学习行为
①请介绍您注册B站至今的时长和使用情况,感受
②请介绍您初次接触B站的时间和原因,以及初次接触B站的语料、段子的场景。
③请介绍您在B站对注些新鲜词汇、段子和“梗”的接触形式和运用情境
(2)“前台”交流特点
①您在与父辈线上线下日常对话中通过使用这些B站中的词汇、段子希望让自己给他们留下怎样的印象?
②您使用这些语言频率较高的对话情境是怎样的?
③您的交淡对象对您这一做法的态度和评价是怎样的?
(3)预访谈:信效度检验
正式访谈前进行小范围测试,修正访谈提纲
5. 资料分析
(1)对访谈内容进行整理、编码,分析不同访谈对象的共性和个性,他们构建的形象特征
(2)总结分析结果,验证假设
七、预计成果
本研究成果最终以论文形式呈现,基于访谈内容得出结论:中国高中生通过在B站的语言学习,使他们在日常交流中建构起特点鲜明的“后浪”形象,彰显自己独特个性,获得作为新生代群体的自我认同。
八、可能存在的问题
在本次调查研究中,我们将秉持学术严谨的态度,但仍无法避免存在一些不足与问题——
(1)非概率抽样方法的样本代表性不足
(2)对于研究对象在日常交流中形象的建构,在“后台”的准备行为可能来源于B站,也可能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访谈中无法体现。
曾经有一个学校突然考了30分的研究方案设计题,难倒了一大片学生,这种题型会与不会,差距可拉开20分左右!
今年好多学校都把“研究方法”作为了新增考点,除了一些基本的知识点要掌握名词解释和简答以外,“研究方案设计”这一传播实务题型,是必须要掌握的!
今天这篇文章主要给大家推荐了考场上比较实用的三种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内容分析法、访谈法。基本上格式不变,内容上根据题目进行替换就行,多注重方案设计的格式和专业术语~
冲刺复习没方向?
以热点为导向,带你拆解200+道题目的思路!
精准狙击,冲刺上岸
▽
鞋厂24级最新喜报出炉
点击图片查看喜报详情
明年的上岸锦鲤就是你
喜欢文章记得一键三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