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希希
编辑 | 汤汤
25起航班公益带读:后台回复“起航班”免费参与!
25拖鞋哥新传考研QQ群:947374650
作者 | 希希
编辑 | 汤汤
25起航班公益带读:后台回复“起航班”免费参与!
25拖鞋哥新传考研QQ群:947374650
考前必备10>>
国际传播
预测考题1:联系国际传播和相关讲话说明党媒在新的全球舆论环境下,新闻舆论工作遇到哪些困境,如何做好新闻舆论工作(50分)
预测考题2:试论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媒体如何提高我国国际话语权和国际软实力(30分)
预测考题3: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十周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化,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关系愈加紧密,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对中国的了解还停留在过去,请用新闻传播学理论解释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法(30分)
参考答案
01
预测考题
联系国际传播和相关讲话说明党媒在新的全球舆论环境下,新闻舆论工作遇到哪些困境,如何做好新闻舆论工作(50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指出:“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讲好中国故事,传达中国声音是新时期我国对外传播的主要任务。
当前,在全球舆论中,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在得到沿线国家积极响应的同时,也受到了一定的质疑和误解,另外特朗普当选之后又对“金砖国家”采取威胁策略。其中原由,既有沿线国家地域和文化差异所产生的传播隔阂,也有我国自主对外传播能力不足所造成的“半失语”难题,当然,更不乏西方媒体对我国国家形象有意的“他者化”建构。对此,党媒作为我国对外发声的权威代表和主流渠道,应该增强国际传播的话语权,自主塑造国家形象和引导国际舆论,讲好中国故事,做好对外宣传和增信释疑的工作,消除国际传播领域的“逆差”、“反差”和“落差”,提升自我言说的能力,主动占领舆论高地。
一、新闻舆论工作的当前困境
(一)宣传思维浓厚,国际传播效果不佳
在国际传播中,党媒惯用内宣的手段去办外宣,且以宏大叙事为主,缺乏考虑不同对象国的文化语境差异和受众的语言思维习惯,导致传播过程中的“文化折扣”现象时有发生。加之党媒文风缺乏趣味性、生动性,对外报道的内容表观点、明立场过多,而举例子、讲故事太少,“自塑”能力不足,难以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
(二)传播方式僵化,增信释疑能力有限
我国用于国际传播的网站以发布新闻内容为主,信息反馈功能不足,仍是一种单向的传播方式。此外,党媒在国外一些社交平台上所建立的官方账号虽然具有评论、转发、点赞的功能,但缺乏及时互动,媒体与受众之间的交流依旧不强,这就导致我国在面对一些舆论质疑的时候,增信释疑能力有限。
(三)缺乏外宣旗舰,国际舆论格局失衡
当前“西强东弱”的世界媒体格局和新闻信息传播状况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国际上大多数有影响的媒体依然为少数发达国家所掌控,如《纽约时报》、《卫报》等媒体主宰着全球的国际新闻报道,且多数国际新闻信息的内容依然是按照发达国家的标准和西方价值观来筛选和编制。中国党媒少有面向国际传播的外宣旗舰,致使主动言说缺位,国际舆论格局失衡,中国形象被迫“他塑”。
二、新闻舆论工作的解困之路
(一)变更内宣思维,注重国际话语表达
在新的全球舆论环境下,党媒应该减少说教式的硬宣传,调整宏大叙事的方式,精心选择报道角度,并提升用国际话语体系讲述中国故事的能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例如,新华社在“一带一路”报道上强调内外有别、外外有别,既注重用故事传达立场观点,又注重讲述故事的方式,力求符合国际传播规律,符合国外受众接受习惯,努力通过“小切口”展开。
(二)积极回应关切,主动引导国际舆论
针对地缘政治扩张论、过剩产能输出论、债务陷阱论等论调,党媒一方面要做好正面报道,加强有关信息的深度阐释,增信释疑;另一方面也要巧妙设置国际性议题,主动开展交流,不惧怕交锋,主动抢占话语权,引导国际舆论。例如,新华社推出的《直面质疑:还原一个真实的“一带一路”》《“新殖民主义论”可以休矣》《“一带一路”为何赢得广泛欢迎》《“一带一路”建设拒绝“黑箱操作”》等报道。
(三)利用媒体融合,优化对外发声渠道
在国际传播中,党媒要抓住互联网尤其是移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契机,加快媒体融合,充分利用海外门户网站、社交媒体、搜索引擎等网络平台,打破西方主流媒体的垄断与限制,为中国声音直达海外受众提供更多的可能。相关实践,如CGTN将各个频道、各个机构真正用作中国的外宣窗口,直接与海外用户交流,建立了新的沟通渠道,化解了某些交流障碍。
(四)立足多元语境,扩大共通意义空间
一方面,党媒要立足多元话语环境,注重“一国一策”精准传播。充分尊重和深入研究外国受众的接收方式和思维习惯,创新话语传播方式,寻求文化交流的贴近性,例如央视推出的特别节目《远方的家·一带一路》。另一方面,从《丝绸聚焦》的系列报道上可见,党媒还要从不同国家的价值体系中寻找与中国声音、中国故事和中国智慧相契合的价值理念,努力扩大共通的意义空间。
(五)完善智库建设,提升传播软实力
智库是“新型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影响乃至改变全球政治、经济、外交格局的重要力量。作为拥有相当话语能力和话语资源的机构,智库话语的有效传播对国际舆论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力。因此,我国党媒要完善智库建设,探索利用新媒介进行融合传播的新路径,变更过去重研究、轻推广、不注重对外传播的状况,着力增强国际影响力。
立足国际传播现状,我国党媒应该主动参与到全球舆论的酝酿过程中,积极设置和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国际议题,成为议题的创设者而不是被动的回应者。同时,面对国际上刻意诋毁和抹黑的言论,党媒的对外新闻报道应该注意把握时效度,超越“我说”和“他听”的阶段,向“他信”的目标努力。针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寻求共识意义,优化传播渠道,增强传播效果,不断提升新闻内容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进而掌握国际舆论的话语权,自主讲述中国故事,将新时代中国故事内核从中国如何融入西方主导的世界体系并从全球化中获益,转为讲述中国如何与世界共同发展,推动东西文明交流互鉴,实现共生共荣、共享共治。
02
预测考题
试论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媒体如何提高我国国际话语权和国际软实力(30分)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稳步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如何提高我国的国际传播能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更好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但目前,变幻莫测的国际形势和日新月异的受众需求等为我国媒体的国际传播带来挑战,积极探寻媒体对外新闻工作的传播策略,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和国际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主动设置议题,引领国际话语体系
目前我国仍然面临着“西强我弱”的国际传播格局,以英美为首的西方国家凭借其强大的媒体资源长期垄断国际话语权。基于此我国新闻媒体应当积极主动设置议题,发布国际受众共同关注的话题热点,打破西方媒介垄断格局,提高我国国际传播地位,呼吁各国人民齐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如二十大召开时期,人民日报新媒体推出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网宣片《CPC》,以精美画面和英语配音、中英双语字幕,向世界展示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好评,为实现“现代化”提供了中国方案,主动引领国际话语体系。
二、接轨当地文化,满足受众多样需求
由于地区、文化的差异,传播隔阂在所难免,国际传播更要注重受众的分众化需求。因此,想要提高我国国际话语权和国际软实力,媒体的新闻工作应当注重满足不同国家受众的不同信息需求,提高对外传播的针对性和影响力。同时,要从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命运共同体思维出发,建设具备更高认可度的开放、共享、合作、多元型国际对话空间,提高主体间性,更好地构建国际命运共同体。正如新华社在非洲开设非洲总分社,更好了解非洲受众的信息需求,因地制宜进行本土化工作,有效提高对外传播效果。
三、创新传播方式,丰富内容呈现形式
随着传播媒介与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媒体在对外传播时也应当不断创新传播方式。一方面,媒体要积极利用多种媒体渠道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另一方面,媒体应当融合使用多种技术手段,创新媒介产品的呈现形式。正如二十大期间,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发布的H5互动新闻《外国人眼里的“江苏这十年”》,巧用H5技术,通过美国建筑师和在华留学生的学术视角走访十年来江苏人“家”的变迁,在中英文网站、海外媒体和海外社交平台广泛传播,广受好评,有助于提高我国国际软实力。
四、把握发声契机,破除“他塑”刻板印象
萨义德提出“东方主义”,指一种蔑视东方文化,任意虚构捏造的偏见性思维方式。当前部分国家在国际报道中仍秉持着“东方主义”,借助自身强大传播势力,将我国定义为落后的、过时的形象,这与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号召大相庭径,我国媒体应抢占舆论先机,及时满足国外媒体和受众的信息需求,扭转国际形象。如中新社二十大报道团队,坚持以国际视角进行先导策划,尝试突破以反应式、临时性传播为主的国际传播范式,抢夺定义权,通过主动出击展开党的二十大对外报道,“自塑”民族形象,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
五、转变传播理念,扩大共通意义空间
威廉·詹姆斯认为,个体意识是相互隔绝的,每个人的感知和情感是自己特有的,所以直接经验不能被传送。而目前话语形式单一,官方色彩浓厚是我国国际传播的困阻之一,高姿态的对外传播方式与西方所秉持的个体叙事有所冲突,因此,媒体要注意传播内容的“软着陆”,突出国家形象中的个性特征,以他国受众能够接受的方式,向世界提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正如二十大召开前夕,中新社着力打造“十年·中国观察”系列对外报道,将“只此青绿”“小屏改变大时代”“一起向未来”等海外熟悉的主题词作为话语符号,寻找海外受众偏好的最大公约数,从细节入手讲中国故事,扩大国际影响力。
六、推动人才转型,打造专业传播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建强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专门人才队伍”。新媒体时代的国际传播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国际传播队伍是媒体做好国际新闻工作的底层逻辑,这就要求媒体对传统新闻工作者进行职业培训的同时,积极引入具备复合能力的“专业性”国际传播人才,进而打造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的、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己任的既立体又全面的系统化队伍。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我国国际传播的重要任务。媒体要不断提高传播实力,转变传播理念,打破发达国家垄断舆论的局面,努力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积极贡献。
03
预测考题
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十周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化,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关系愈加紧密,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对中国的了解还停留在过去,请用新闻传播学理论解释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法(30分)
近年来,中国在经济硬实力上的影响越来越大,同时在国际舆论引导等软实力方面也加强了建设,2009年实施了传媒文化“走出去”国家战略以提升对外传播能力,当前,更应当提出有别于传统方式的新型传播策略,营造新的媒介生态以适应当代形式。目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们对中国的了解还停留在过去,究其原因,与外部刻板印象、西强东弱格局以及内部的宏大叙事、粗放传播等相关,对此,应当对症下药,以推动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一、我国当前在跨文化传播中面临的障碍
(一)刻板印象:西方对中国形象的妖魔化解读
萨伊德在《东方学》中提出,西方世界对于东方的建构和论述是想象中带有偏见的东方,而不是真实的东方。新冠疫情期间,面对武汉封城和意大利米兰封城,《纽约时报》将前者定义为对人权和自由的威胁,后者框定为对经济的冲击。这些妖魔化的解读使得我国被扣以刻板印象,这将导致国际社会对我国产生偏见和误解,影响我国的国际形象和国际影响力。让他国民众对我国的社会现状产生错误的认识,在接受讯息时产生排斥心理。
(二)叙事方式:内宣思维下的宏大叙事引发文化折扣
文化折扣指的是因文化背景差异,国际市场中的文化产品不被其他地区受众认同或理解而导致价值的折损。宏大叙事占据主流,缺乏现代传播理念,导致国外受众难以认同中国故事,产生文化折扣。例如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过多宣传我国名人伟业却无法引发情感共鸣,传播效果大打折扣。
(三)自塑缺失:西强东弱格局犹存,客场传播难引流量
学者沈国麟认为,平台正成为国际传播中最主要的技术支撑与基础设施,借船出海会影响自我演说。国际社会的话语权强调的是一个国家对国际事务、国际事件的定义权,对各种国际标准和游戏规则的制定权,以及对是非曲直的评议权和裁判权。而由于我国国际话语体系的不完善,在重大国际事件中频频失语,导致中国的国际形象常以他塑为主、自塑缺失,而话语权式微无疑阻碍了中国故事的传播效果。
(四)传播方式:粗放思维主导,精准传播水平不足
既往的国际传播中,我们甚少对受众进行深入调查和研究,粗放式的传播方式不利于受众对于内容的吸收和理解。在国际传播中,我国往往采取大规模广泛传播的方式,忽略了传播对象的区分和特点,导致传播效果不如预期;只注重传递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基本信息,忽略了传播内容的差异化和个性化,导致传播效果欠佳。
二、我国应对跨文化障碍的破局途径
(一)多元主体共同言说,避免单一叙事
应对传播主体单一这一问题,应当丰富传播视角,动用多元主体设置议题,共同言说中国故事。平民化、个性化的发言有时更能打动受众,获例如拥有千万粉丝的博主李子柒,用自己的视频呈现出诗情画意的中国乡村生活,传递了中华文化,是对外传播中国形象的典范。
(二)柔性传播寻求共鸣,降低文化折扣
应对文化折扣,应以中国价值与国际接轨,寻找情感价值共鸣。习近平总书记在5·31讲话中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云南亚洲象事件中,视觉信息侧重描绘亚洲象的蠢萌姿态和中国人的动物保护意识,这一视觉信息可以显著降低文化折扣,实现柔性传播。
(三)自主造船主动出海,建立自我叙事空间
新媒体时代的国际传播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借助数字技术与平台实现出海。我国媒体出海是指中国的媒体机构和内容在国际市场上的推广和传播,可以多角度、全方位提升我国在国际舆论场中的控场能力,自主解读和传播事件和问题,让自己的声音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认知。打破刻板印象和文化折扣,让世界更好地认识我们,增强国际形象和话语权。推动国际话语权的转变,让我们的观点和利益得到更好的维护和表达。例如,CGTN、澎湃第六声都是对外传播力量中重要一环。
(四)积极培养用户思维,精准传播提升传播效果
新媒体时代讲好中国故事也应秉承用户思维,描绘海外用户画像,精准施策。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用户分析,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例如CGTN为拉美国家在西语频道提供十九大定制新闻,正是将用户思维用于国际传播的创新实践。新媒体时代讲好中国故事,也应做到差异化传播,一国一策、一国多策。
综上,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国际传播时,我国主要存在刻板印象和文化折扣、缺精准化传播思维、叙事主体单一等问题,为此,应当加强对受众所在地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建立起更好的互信和友谊;通过举办文化交流活动,打破刻板印象和文化折扣;精准制定传播策略和内容,以提高传播效果和影响力。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传播,放大共通的意义空间,在思想形态上营造出一个重新回归部落话化、透明公开的传播环境,路虽远,行将至。
希希点评
2024年11月,特朗普再次当选美国总统,曾经他在任的几年里中美贸易战频发,今年12月初,特朗普就威胁对金砖国家征收100%关税。新传考题很喜欢以此为材料出题,国际传播专题大家要重视起来。
第1题是考国际传播的一个新方向,把国际传播与舆论引导相结合,这道题是武大专硕的真题,材料就给的是《人民日报》关于“一带一路”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针对中美贸易战和中美关系的“九评”“九论”,由此来论述国际舆论引导。
这道题的分量,在近两年的国际舆论环境中,显得尤其厚重。一方面,西方媒体在报道中国时,常常会采用双重标准的模式,出现歪曲事实和妖魔化中国的现象,如疫情期间国外媒体对中国进行污名化,称病毒为“武汉病毒”;另一方面,我国外交部发言人在应对国外媒体记者问答时越来越有底气,以华春莹为主的“有力发言”更是频频登上热搜。因此,如何进行国际舆论引导,如何做好新闻舆论工作,这将是今年考察国际传播的重要方向。
第2题,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来考察国际话语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2015年9月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发表重要讲话中提出的;党的二十大也提出:“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新时代中国外交整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中国协调与世界关系的重要指导思想。
这道题其实就是在考察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媒体如何提高我国国际话语权和国际软实力,本质上是在探寻媒体对外新闻工作的传播策略,所以答案大同小异,还是离不开国际传播专题。
值得注意的是,这篇答案的优点除了框架清晰、小标题严谨以外,案例运用也是一大特色,用了5处二十大的最新案例,大家在阅读学习的时候,也可以顺带积累一下,作为答题储备。
第3题,这是另外一种考察角度,分析“一带一路”倡议的传播阻碍,并提出解决措施。仔细想一想,不管是当下的“一带一路”倡议也好,还是之前的国际话语权也好,传播阻碍和解决措施其实是大同小异的。比如,我们可以从刻板印象、叙事方式、自塑缺失、传播方式等角度分析在跨文化传播中遇到的阻碍,破局之路也可以从多元主体、柔性传播、自主造船、差异传播等思路来进行改写。
今天的二条文章还有3个国际传播的考点拓展:全球南方、信息主权、国际传播历史脉络。院校喜欢考国际传播的,可以重点看看!查漏补缺~
举一反三
1、论述国际传播的特点与挑战,以及出路
2、在对外传播中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争取国际话语权”的看法
接下来你还期待哪些内容?
欢迎留言告诉我
冲刺复习没方向?
以热点为导向,带你拆解200+道题目的思路!
精准狙击,冲刺上岸
▽
鞋厂24级最新喜报出炉
点击图片查看喜报详情
明年的上岸锦鲤就是你
喜欢文章记得一键三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