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必备11丨中国互联网30周年,“媒介与社会”将会这样考……

教育   2024-12-09 18:52   江苏  


作者 | 希希

编辑 | 青柚

25起航班公益带读:后台回复“起航班”免费参与!

25拖鞋哥新传考研QQ群:947374650





考前必备11>>

媒介与社会





  • 预测考题1:简述互联网发展的内在逻辑(20分)

  • 预测考题2:试论述新媒介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其社会意义(40分)

  • 预测考题3:新媒体技术有没有改变社会结构?请阐释你的观点和理由(30分)

  • 预测考题4:请结合新闻与传播的相关知识及案例,阐述你对于媒介参与社会治理的理解与认识(30分)


参考答案



01

预测考题



简述互联网发展的内在逻辑(20分)


互联网的本质是“连接”。互联网构成连接的基本要素以及连接的方式在不断发生变化,但“连接”始终是互联网的要义。因此,互联网的演进也是“连接”的演进。


一、技术连接:互联网诞生


互联网的雏形阿帕网于1969年诞生于美国。为了应付可能的战争,阿帕网的设计目标之一是,计算机可以通过任意路由而不是固定路由发送信息。为实现这一目标,这一网络采用了“分布式”结构,正是“分布式”的网络结构,为互联网成为一种“去中心化”的、分权的新兴媒体奠定了基础。在一些人眼里,这种分权结构因此蒙上了一层乌托邦的色彩。一些人认为,网络具有一种重新赋权的能力,因而可能成为一种民主的工具。从起源来看,互联网解决的是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的连接问题,目的是实现机器间信息的传输与共享。互联网早期的应用主要在国防、教育、科研等领域。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潜力被不断挖掘出来,它也逐渐从专业领域走向大众领域。


二、内容连接:互联网走向“媒体化”


万维网是蒂姆·伯纳斯·李在1989年提出的技术构想,从根本上改变了商用互联网存在较高技术门槛的现象,为互联网成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奠定了基础。WWW ( World Wide Web——万维网,简称为Web) 的普及,使得 Web 网站成为互联网主要的信息获取渠道。各网站之间往往能形成千丝万缕的联系,网站之间的切换也十分方便。同时,电子邮件、BBS、网络游戏等也逐渐集中到了这个平台上。那些能提供丰富内容与服务的门户网站,开始成为人们在网络中的生存场域。信息传播的异常活跃、商业资本的推动等因素使得互联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影响力也日益增长。


三、社交关系连接:Web2.0与社会化媒体兴盛


2004年来,互联网开始了新一轮的变革,而这样一个变革的核心特征是调动用户参与的Web2.0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成为了个体吸纳与整合社会能量的接收器,也是个体能量放大为社会能量的转换器。伴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社会化媒体”这一概念也逐步被接受。社会化媒体不仅为普通人提供了社交的平台,带来了丰富的内容资源,也在改变人们获取信息的路径。更重要的是,社会化媒体促进了公民新闻与自媒体的繁荣,也对专业媒体的信息传播模式与传播格局带来了重大冲击。


四、场景连接: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


移动互联网的基本特征包括终端的随身性与私人性,信息传播与服务的流动性、个性化与场景化。移动互联网包括三个要素:移动终端、移动网络和应用服务。其中,移动终端及移动网络(终端连接技术)的不断升级,尤其伴随着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等新的终端和媒体产业链条的兴起,场景传播时代宣告到来。另外,虚拟现实技术(VR)也开始进入实际应用阶段,VR技术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场景环境,使用户沉浸到该环境中。


五、物联网与互联网的融合:万物互联,万物皆媒


物联网等技术将可以实现物与物、物与人的连接,信息传播的模式将在某些方面发生深层改变。在物联网的视野下,我们将看到一种全新的传播景观:未来在各种环境中存在的任何物体都有可能成为一个智能的终端,它可以自主地发送或接受信息,物与物之间也可以实现智能的连接与互动,而不再完全受制于人。但互联网技术将给人的隐私带来巨大的风险,物联网的开发,需要以更好的隐私保护政策和措施为前提。


从媒介进化论的角度来看,互联网的发展是对“面对面传播”本质的回归,技术看似是在做“加法”,实质上是在做“减法”,减去的是沟通的阻碍。总的来说,未来的技术将促进万物互联,万物皆媒。这也意味着,未来将形成人-物-环境三者之间全新的信息互动关系。




02

预测考题



试论述新媒介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其社会意义(40分)


新媒介技术是指以现代化的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等全新技术为基础,能够向用户提供需要的信息服务的媒介手段。新媒介技术是一个发展中的相对概念,呈现出智慧化、互动化、社会化、融合化的发展趋势。莱文森认为,媒介在不断进步中,新媒介是对旧媒介的补救。web3.0时代,新媒介在继承旧媒体优势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一步用技术延展了人们的感官,对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影响。


一、新媒介技术的发展趋势


(一)数字技术:数字化发展带来民主化与社会化

大众媒体时代,精英阶层掌握绝对的话语权。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信息的存储空间变大,这意味着新媒介技术可以赋予普通民众探讨和参与公共事务的机会与权力。话语权力的赋予激发了民众进行政治参与的热情,通过微博等平台进行的议程设置和舆论监督影响着事件走向,推动了政治民主化进程,也加快了社会化互动。


(二)互联网技术:互动化发展带来交互化与沉浸化

互联网技术正在不断提高互动性,在实现传受主体间互动的基础上,开发人机互动等新型交互形式。例如,《纽约时报》推出一款名为NYTVR的虚拟现实APP,其中有一段名为《TheDisplaced》的视频,时长达到11分钟,讲述了三个叙利亚难民小孩在战乱中流离失所的生活场景。现有的虚拟现实技术还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用户追求个性化的适时体验也会要求技术提供更好的沉浸式体验,倒逼媒介技术发展。


(三)多媒体技术:融合化发展带来多元化与矩阵化

多媒体技术实现了传播手段的融合,促进信息服务的多元化发展。这种具有隐喻性质的融合性,在传播手段、媒介组织等融合之下,是生产方式的融合,社会生产与媒介技术的融合,可以促进生产方式的创新,实现产业的多元化发展。例如,人民日报和腾讯联合发布了我国首个媒体融合云服务平台——中国媒体融合云。融合云借助十几家跟媒体相关并领先的技术,生成技术工具汇集到平台上,为“中央厨房”在传播各个环节提供有力保障和技术解决方案。


(四)移动通信技术:移动化发展带来加速化和服务化

移动通信技术在不断提高信息传输的速度、容量、保真程度的基础上,在社会化发展中增强服务性。例如5G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将重新定义众多提供互联服务的行业,从交通运输到娱乐教育等行业,可以凭借5G技术提高智能服务的能力,让更多新兴技术得以实现和运用。


二、新媒介技术的社会意义


(一)政治视角:从“自上而下的控制”到“流动、平等的权利”

传统媒体时代,专业的媒介组织拥有对信息单向的控制权,受众对传播活动产生反作用的能力较弱,权力结构相对固化。新媒体时代,各种新媒介技术带来了“平机化”,随着个人话语权提高,大众的话语力量日渐被激活。借助互联网平台,个人议题能够影响传统媒介的议题,既往被视为理想主义的哲学家约翰•杜威所主张的“参与式民主”渐渐呈现出一种可能。同时,新媒体环境下水平媒体和垂直媒体的交织创造了一个更加稳定的“纸草社会”。相比于过去由传统媒体话语霸权构筑的“金字塔”式的传播方式,这种社会更加分享权力,更加强调领袖和追随者之间的传播和理性共识。这有助于政府和主流媒体从舆情监测转向社群聆听,有利于更好地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塑造更加理性的社会共识。


(二)经济视角:个人传播能量被激活,开辟经济新样态

随着个人的传播能力被激活,个人的闲置微资源同样被激活。随着自媒体成为新的传播节点,个人的闲置时间和能力也拥有了新的变现之路:自媒体依靠内容连接用户,形成“强关系”的网络社群,然后将社会资本变现。例如自媒体的标杆型公司罗辑思维,在拥有了强大的粉丝基础后,推出知识电商平台“得到”,经过近两年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中国在线知识付费的领军者,多个付费专栏都创造了数千万的销售额。


(三)文化视角: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传播互鉴,形成多元和谐的文化景观

伴随诸多网络平台的兴起,具有不同兴趣的爱好的网民相互聚集,并形成相应社群,催生出独立于主流文化之外的“亚文化”“草根文化”,这些文化通常在挑战、改造甚至解构某些主流文化形态或产品的基础上完成自身的基本建造过程,以一种想要颠覆、挥别主流文化的心态,来凸显自身的个性。但亚文化传播在巩固相对独立群体认知共识的同时,其文化属性的外延意义也会不断衍生,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主流文化,成为身处不同文化“圈子”的人们了解对方的有效途径,并从客观上削弱文化的硬性对抗,逐渐勾画出一种相对和谐的社会关系。


(四)社会视角:群体互动由混沌走向秩序,形成无组织的组织力量

新媒介技术颠覆了以往的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网络中出现了自组织现象,正如克莱舍基在《未来是湿的》一书中指出,新媒体环境下任何人可以超越传统的种种限制,基于正义、共同的喜好和经历,灵活而有效地采用多种社会性工具联结起来,从而展开集体行动。他们之间的组织是一种给予话语的、临时的组合,而不是一种长期契约和正式制度,成为一种“无组织的组织力量”。河南暴雨事件中的互助文档便是这种自组织力量的典型代表。


梅洛维茨提出的媒介情景论提到,媒介的变革必然带来社会环境的改变,从而使人的行为也产生变化。毋庸置疑,新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已经对人类生活带来了今非昔比的改变,但我们在对新媒介进行展望的同时,也要注意防止麦克卢汉四大定律中“逆转”的出现,即新媒介特征发挥到极致会导致反向发展。对于新媒介技术我们仍要保持理性,以人为本,以社会效益为先。




03

预测考题



新媒体技术有没有改变社会结构?请阐释你的观点和理由(30分)


新媒体技术指的是依托于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多媒体技术、移动通信技术而发挥信息传播功能的技术集合。我认为,新媒体技术对原有的社会结构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但并没有彻底颠覆,新媒体与社会结构是处于互动的关系中的。


一、新媒体技术对现有社会结构的冲击


(一)从“无名之辈”到“舞台前台”的个体

新媒体技术的普及使得原本作为普通受众的网民被赋予了更大地参与社会信息传播的权利。如果说以往的公众像是甘斯笔下面目模糊的“无名之辈”,那么现在的公众则是走上“舞台前台”进行表演的实在个体。如著名媒体《赫芬顿邮报》就是建立在活跃在舞台前台的公民记者的信息传播实践之上。


(二)从地缘、血缘集合到“网缘”集合的群体

以往的社会群体的集合动因往往是建立在地缘和血缘之上,但新媒体技术作为一种颠覆性的“连接”力量创造出了依托于“网缘”的集合群体。小到即时通信工具中的聊天群组,大到聚集于“B站”的亚文化群体,可以说群体结合与形成的机制一定程度上是被拓展了的。


(三)社会共享的价值体系从稳固到流动

新媒体技术一定程度上对社会原有的社会价值体系产生了冲击,意见表达背后的价值观念逐渐走向多元化。大众文化对精英文化的收编与意义的再生产成为网络文化的主要来源,如以往不被主流社会所接受的“LGBT群体”也逐渐走入大众视野,社会共享的价值体系发生了从稳固到流动的转向。


二、现有社会结构仍具有相对稳定性


(一)众声喧哗下个体从“沉默”到“沉没”

然而,尽管大众一定程度上从“无名之辈”的沉默境况中脱离,但“人人掌握麦克风”本质上是一种话语平机而非话语平权。发声的机会被下放到大众手中,而实际上能够进入公众视野的仍大部分是那些占有社会资本的精英阶层,例如一个普通人的爆料信息如果不被“大V”所转发是很难被社会广泛知晓的。新媒体时代下,个体实质上是从“沉默”走向了“沉没”。


(二)群体归属流变下的“想象的共同体”显现

另外,尽管“网缘”成为群体聚合的重要动因之一,更多的小众化群体开始形成。但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也同时在推动着本尼迪克特“想象的共同体”的显现。互联网中与所属国家、民族相关的丰富的信息也强化着人们对于民族国家的认同,“帝吧出征”中自组织化的大规模群体行为也体现出爱国主义情感在网络传播中仍是重要议题。


(三)“纸草社会”中的主流意识形态传递

社会价值体系受到新媒体技术的冲击从而呈现出流动的表征,整个社会开始存在巴尔干化的隐忧。但唐纳德•肖提出,当下的社会信息传播系统由垂直的大众媒体与水平的社交媒体共同发挥作用,整个社会的信息传播如同莎草纸一般纵横交错。这也就是说,尽管社交媒体促进了小范围的社群化交流,但大众媒体仍是贯连整个社会的垂直力量,主流意识形态仍在被有效传播。


因此,新媒体技术的确对原有的社会组织形式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但并没有彻底颠覆原有的社会形态。但意识到新媒体技术对社会形态的冲击,能够让我们对技术元素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保持敏锐的洞察与警醒。




04

预测考题



请结合新闻与传播的相关知识及案例,阐述你对于媒介参与社会治理的理解与认识(30分)


社会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充分发挥各个方面的作用,尤其是信息传播和社会动员能力都离不开媒介发挥作用。媒介作为政府的耳目喉舌、环境的“瞭望塔”,公众的“传声筒”,已经成为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因此,我们要更加深入地了解当前媒介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升其推动社会治理的效能。


一、媒介参与社会治理的原因


(一)参与社会治理是媒体职责和时代要求

媒体是社会责任的承担者,拉斯韦尔曾提出媒介具有环境监测功能、社会协调功能等,而赖特在此基础上还提出了媒介的解释与规定、社会化功能等。同时,党领导下的新闻媒体是参与社会治理的主体,媒体需要积极引导社会和谐是全媒体时代下对媒体履行社会责任提出的更高要求。


(二)“风险社会”的存在需要媒介积极化解

“风险社会”是以现代化风险为特征的特定社会形态,在风险社会中,不论是化解风险还是减轻损失,都需要媒介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例如在新冠疫情期间,主流媒体积极满足公众对风险沟通者的角色期待,央视频开通“战疫最前线”心理帮助平台,澎湃新闻对接国家卫健委,专门开辟了“实时病例地图”,帮助公众实时了解疫情动态,缓解民众压力,有效化解社会风险。


(三)国家治理体系是媒介参与社会治理的前提

当前社会,信息传播体系与国家治理体系的高度同构,为媒介参与社会治理提供了前提条件。我国的媒体属性要求信息传播体系充分发挥舆论引导、沟通协调的功能。而媒体融合的深度发展,积极参与社会治理,能够推动国家治理体系不断完善。


二、媒体赋能社会治理的未来趋势


(一)加强跨界联动,全面嵌入社会治理

新时代下各媒体逐渐向“新闻+政务服务商务”转型,积极探索“媒体+”的跨界融合新模式。政务上,在全面推进政务的信息发布,业务流程和服务模式的平台化、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同时,主动关照智能鸿沟下处于弱势地位的老年群体,进行适老化改造,有助于和谐社会建设。商务上,积极加强与商业公司的跨界联动,打造迭代式、创新式的产业链条。如四川封面传媒引领“科技+传媒+文化”,构建新型数字文化生态产业格局,服务于当地的文化事业发展。社会服务上,将媒体功能不断拓展到衣食住行、社会保障等多维度,将媒体服务社会功能下沉。


(二)打造内容科技,发展公共文化事业

内容科技是指新闻内容生产享受智能技术嵌入的红利,即媒体坚持内容为王,将大数据、VR、AR、元宇宙等智能技术充分赋能采编分发各流程,从而满足公众信息需求和文化需求,打造多样态、可视化、沉浸式的新闻内容。未来,媒体要不断借助优势提供更多优质公共文化产品,增强文化服务能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向基层延伸,服务于社会治理体系。


(三)协同网络治理,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据第54次CNNIC显示,截至202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1亿,网络治理已成为将来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点目标。为解决网络空间中谣言蔓延、网络暴力失范、反转新闻等现象,媒体应多领域创新,加强虚拟现实,大数据等技术应用,引导公众积极理性讨论。不断加强国内网络空间价值供给,持续提升网络空间传播力、感染力、号召力和影响力,积极应对网络意识形态极化,社会治理成本上升等问题,从而塑造天朗气清的网络生态空间,助力总体社会进程。


普利策曾说:“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媒体应在未来新征程上积极发挥参与社会治理的价值,坚持社会发展主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媒体发展道路,对于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在全球视野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希希点评


2024年我国全功能接入互联网30周年。经过30年的蓬勃发展,中国互联网已经成为国家关键基础设施,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市场,拥有全球最多的网民、手机网民以及最活跃的互联网技术和应用创新生态。30年来,中国互联网从无到有、由弱到强,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因此,今年在“媒介与社会”这一板块的命题上,大家多关注“互联网30周年”这个大热点。


第1题,简述互联网发展的内在逻辑。这道题来源于《网络传播概论》的第一章,题目可以在小标题中直接找到,还是比较简单的一道题。不过,难点在于,要把一整节的内容整合为一道简答题的答案。篇幅有限,因此不能面面俱到。在做这类题目时,大家首先要把书本上的内容熟记于心。接下来就是要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和逻辑对书上的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不仅要内容浓缩,还需要注意各个小标题下的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这种题目,建议大家可以在前期复习的时候自己整理笔记,整理的过程其实就是对内容的重新梳理。这道题的结尾进行了拔高,可以借鉴学习一下!


第2题,这道题考察的是新媒介技术的发展和社会意义,对于这道题目第一问可采用“新媒体连锁反应法”来拆解新媒介技术,从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多媒体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四方面去回答,第二问对于社会的意义,将社会结构横向拆分,分成政治结构、经济结构、文化结构、社会结构等等,这是最常见的回答“社会”相关考题的套路,也可以从纵向进行拆分,回答对于个人、群体、社会的意义。这是“媒介与社会”最经典的考题,很多题目都是由它演变而来的。


第3题,这道题是一个观点题,你可以有三种观点,任选一种都是可以的,没有优劣之分,关键在于你怎么阐释清楚自圆其说:1、新媒体技术改变了社会结构;2、新媒体技术没有改变社会结构(但这一观点不好论证);3、新媒体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社会结构,但并未彻底颠覆。


参考答案选择的观点3,答案里有两个要点需要我们学习:


第一,把“社会结构”按照纵向划分,分成个体、群体、社会,社会结构的流动就是在这三个层次下面产生的,这个拆解思路常常用在“媒介对人的社会化”这样的题里。


第二,这份答案的小标题和用词都是十分讲究的,如“无名之辈”、“网缘”、收编、从稳固到流动的转向、众声喧哗、想象的共同体、纸草社会等等,都是考研答题的高分词汇,值得借鉴与学习。


第4题,考察媒介参与社会治理,其本质还是在谈媒介对于社会的作用,媒介作为政府的耳目喉舌、环境的“瞭望塔”,公众的“传声筒”,已经成为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这道题没有限制答题角度,我们可以选择去谈原因和措施。第一问,原因分析主要从重要性、迫切性、必要性三个角度来分析;第二问,从机制体制、内容技术、价值引领三个角度来谈媒体如何赋能社会治理。



举一反三


1、试论媒介技术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

2、从媒介形态发展沿革的角度论述技术对社会的影响

3、结合新媒介技术,论述社交媒体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关系


接下来你还期待哪些内容?

欢迎留言告诉我



往期回顾>>
考前必备01丨希希哥的宝藏押题专栏!Sora、ChatGPT和AIGC,今年必背!
考前必备02丨算法治理与算法抵抗,今年必考的两道题!
考前必备03|媒体融合与媒体变革,又会有那些新的考点?
考前必备04丨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三个考点,你都准备好了吗?
考前必备05丨关于“议程设置”,这4道题你一定要背熟!
考前必备06丨“体育饭圈化”,注意区分这两道题!答案有不同!
考前必备07丨网络舆论与舆论监督,涉及到舆情事件就考它!
考前必备08丨主流话语权与舆论引导,加上“5G”和“后真相”会怎么考?
考前必备09|深度伪造,新闻真实的新考法!
考前必备10丨三道题目带你吃透“国际传播”!(送合集啦)

其他补充文章
救命!研究方法常考的10个名词解释
“研究方案设计”例题模板,学会比别人起码多20分!
国际传播考点拓展:全球南方、信息主权、国际传播历史脉络

END



 

冲刺复习没方向?

以热点为导向,带你拆解200+道题目的思路

精准狙击,冲刺上岸



鞋厂24级最新喜报出炉

点击图片查看喜报详情

明年的上岸锦鲤就是你



喜欢文章记得一键三连~

拖鞋哥新传考研
“技术流”新闻传播学考研公号,为你解读考研过程的点点滴滴,用一种纯粹“技术流”的视角,还原考研真相。新浪微博:@新闻传播考研真题与真相。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