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必备17丨智能传播素养、数字难民、银发族与短剧……数字时代对“人”的重新思考!

教育   2024-12-15 15:59   宁夏  


作者 | 希希

编辑 | 汤汤

25起航班公益带读:后台回复“起航班”免费参与!

25拖鞋哥新传考研QQ群:947374650





考前必备17>>

智能素养与数字难民





  • 预测考题1:什么是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在网络传播过程中受众应该有怎样的媒介素养?(30分)

  • 预测考题2:智能传播时代媒介素养的有哪些升级方向(40分)

  • 预测考题3:从疫情初期老年群体的“健康码困境”,到被称为“养老金收割机”的秀才、一笑倾城等网红爆火,如今互联网“银发群体”的比例不断提升,其处境相比于过去已经有很大的变化。请分析老年网民的互联网使用情况的变化,并谈谈如何推动老年群体更好地融入数字时代(30分)

  • 预测考题4:针对网络成瘾的现象谈谈对青少年使用社交化媒体的看法(30分)


参考答案



01

预测考题



什么是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在网络传播过程中受众应该有怎样的媒介素养?(30分)


在网络传播时代,媒介素养不仅仅是传媒人的需要,更应成为社会公众的基本素养。正如陈力丹教授所言,“现在是新闻最多的时代,也是新闻最差的时代”,因此,受众应提升自身媒介素养,以适应当下的网络传播格局。以下将介绍媒介素养的定义、研究阶段,并探讨在网络传播过程中受众应具备的媒介素养。


一、媒介素养的定义


1992年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对媒介素养下了如下定义:媒介素养是指在人们面对不同媒体中各种信息时所表现出的信息的选择能力、质疑能力、理解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概括的说,媒介素养就是指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主要包括:公众了解基础的媒介知识以及如何使用媒介;学习判断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价值;学习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了解如何使用大众传媒发展自己。在新媒体环境下,媒介素养教育应更注重用户的信息生产和传播素养,对不能验证其真实性的信息,以及有损他人权利,危害社会安全的言论等,网民应不予转发。


二、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


(一)免疫范式阶段

这一阶段的媒介素养教育事实上对大众文化和大众媒介普遍持否定和批判的态度将大众媒介看作社会“疾病”,鼓励公众甄别和抵制大众文化的欺骗,提防大众媒介的“迷药”。


(二)分析范式阶段

人们认识到媒介是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不再简单排斥和盲目批评,开始强调理解、判断和欣赏媒介,强调培养人们对媒介的辨别、鉴赏能力,认识信息产生的政治背景或经济背景。


(三)解码范式阶段

强调培养公众对媒介“建构现实”功能的“解码”能力,使公众能够通过对媒介内容的符号学分析来辨别媒介的表现,从而将获得的知识为我所用。


(四)建设范式阶段

媒介素养作为一门独立课程被较多的国家和地区纳入正规课程教育系统中,学校的媒介素养教育由此开始形成规模。


三、网络传播时代受众应具备的媒介素养


(一)媒介使用素养

媒介使用素养体现为对相关技术的掌握,对新媒体技术和应用合理,合法,以及有节制的使用。新媒体时代,掌握最新的技术应用操作为前提,已经成为新媒体使用的“门槛”。如在疫情期间,拥有良好媒介使用素养的个体往往能够获得更多的防疫知识。


(二)信息消费素养

新媒体环境中信息内容的海量化、信息来源的多元化对消费者提出了新的挑战。信息消费素养主要表现为:在海量信息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对信息的辨识,分析与批判能力。尤其是当下社会化媒体中,信息消费经常会受到他人的影响,因此,提升自身的辨识,判断能力尤为重要。


(三)信息生产素养

新媒体时代,公民新闻、UGC日益普及,受众“人人都有麦克风”,这一现象已经对新闻传播图景产生重要的影响,但是传播权力的下放也对个体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对于普通受众而言,应当具备一定的对于信息的生产和鉴别能力,这一方面保证了自身生产内容的可靠性,另一方面也能够提高自身所转发信息的真实性。


(四)社会交往素养

新媒体中的交往能力表现在对相关技术的掌握和对交往对象的选择,交际网络的维护等。新媒体有可能会拓展人际交往的广度,也有可能会加强人际交往的深度,因此公众的社会交往能力高低与否决定了人们是否可以把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


(五)社会协作素养

社会协作素养包括:与协同工作的其他人达成一致的能力,为自己在协同系统中定位的能力等。未来更多社会协作形式,诸如维基百科,会成为社会化时代公民所必须具备的素养。


(六)社会参与素养

社会参与素养主要表现为:关注公共事务,积极参与公共话题交流,尊重公共规则和他人的表达权,学会理性表达与讨论。新媒体极大地拓展了公民行使政治权力的途径,对于公民而言,学会运用新媒体来参与公共事务,促进社会的良序发展,是当下每个个体不可或缺的能力。


媒介素养的研究随着人们对媒介态度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其重要性也在不断上升。在这个图文、长短视频以互嵌的姿态塞满视觉空隙的网络时代,受众应努力培养自身批判意识和理性思维,共同构建良好和谐的传播环境。



02

预测考题



智能传播时代媒介素养的有哪些升级方向(40分)


“随着技术的发展,在智能时代出现新的人机关系时,人也要升级与之相适应的媒介素养”。近年来媒介技术迭代加快,区块链、元宇宙和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技术持续发展,智能时代,不断变化发展的人机关系在给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引发新的问题,面对人机关系的新转向,大众的媒介素养也应有相应的发展与升级。


一、算法素养:化被动为主动


(一)识别算法风险,增强抵抗意识

算法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算法可以实现对用户信息获取范围的限制,以及由此带来的认知禁锢,也可体现为各类关系中的控制,对人们行动的监视与控制。在这样一种控制中,很有可能出现算法对人的“囚禁”,人类困于算法所构筑的信息茧房之中无法自拔。所以增强算法素养必须要从根本上打破自身的认知局限,清晰地认识到算法的本质,通过加强算法知识教育,使人们认识到算法的控制机制,促使人们增强抵抗意识,寻找对抗算法控制的方式。


(二)培养算法思维,寻求价值理性

算法素养也体现在算法思维上。要想深层理解算法的影响,在算法面前赢得更多的主动性,要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与应用算法思维。算法思维的存在使得技术理性逐步压倒价值理性,但在社会的发展中要警惕技术理性取向。增强自身的人文素养,突出人文精神,防止对算法思维的过分崇拜与过度使用,回归价值理性。


二、人机协同素养:谋求“增强”“抵抗“削弱”


(一)重视人机协同,加强机器“增强效应”

哲学家芒福德指出,若要电脑应用得恰到好处,首先必须有明智的人类操作者。他们能够保持清醒头脑,不仅善于完成复杂的编程,更需要关键时刻保留权力。在如今的智能传播时代,要想促进社会的发展,人类首先就要保留判断、决断的权力,真正让机器为我们自身服务,把握道德伦理尺度,扩大机器的“增强效应”,这也是人机协同素养的重要表征。


(二)追求人机平衡,对抗机器“削弱效应”

机器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机器在获取知识、完成工作等方面的效率有了极大提升,但在实际生活中却存在过度依赖机器,从而丧失某种人体机能的情况。人与机器的过度连接使得人难以进行独立思考,只能听从机器的摆布,出现思维固化的现象,这就警醒我们需要时刻保持清醒、独立的认知,在适当的情况下与机器断连,对抗机器对人的削弱。


三、人机交流素养:自我与他者的兼顾


(一)人机交流中的机器“他者”

人机交流的素养,和人际交流在很多方面是类似的,它不仅表现为表达、沟通能力,更表现为如何认识与对待交流的对方。机器的发展使得很多人为了逃避现实的人际交往而选择人机交流,在这一过程中,机器往往被当作情感宣泄的渠道,是一种并不平等的交流,使人陷入工具理性的漩涡,交流的协商思维逐渐弱化。因此将机器作为独立的交流他者,赋予其像人一样的地位与权力,是人机交流的基本伦理,也会为人际交流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二)人机交流中的自我“认识”

群体或他者,是人们认识自我的一面镜子,这面镜子可以帮助个体进行自我认知,形成对自我的判断。在智能传播时代,对机器的尊重会使得人在与机器的互动中得到更真实的反馈。只有不断与机器进行交流,不断调整人与机器交流中的关系,才能更好地认识自我,不断优化自我形象,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四、智能权力素养:权益保护与风险对抗


(一)审视智能时代新挑战,加强风险防范能力

智能时代的技术,更深层地侵入到私人领域,个人权利以及相关利益受到威胁的风险在加大。智能时代数据应用的大规模使用是基于用户个人数据的,而人们在不知不觉间隐私数据被泄露,成为了“数字化监视”下的囚徒。所以,有必要为公众普及数据权利以及相应权益的存在,加强相关知识的普及与能力的培养,这成为智能时代媒介素养的重要方面。


(二)重视生物识别信息权利,完善法律体系

生物识别信息是生物特征中单个个体中可以观察到的,具有稳定性、差异性的信息。例如基因、指纹、面部识别等。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可以作为数据存在,但生物识别信息的保护问题却非常突出,特别是繁乱的人脸识别使得个人的生物识别信息被泄露。例如,2015年对Facebook发起集体诉讼,指控其未经同意非法收集用户的生物特征数据。但在提高个人权利意识的同时,法律也应实时跟进,只有进行相关法律的制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智能传播技术仍将持续迭代升级,还会对人们的媒介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但媒介素养的核心永远不会改变,那便是在人与媒介共存的环境中,始终保持人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延续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特征与价值。



03

预测考题



从疫情初期老年群体的“健康码困境”,到被称为“养老金收割机”的秀才、一笑倾城等网红爆火,如今互联网“银发群体”的比例不断提升,其处境相比于过去已经有很大的变化。请分析老年网民的互联网使用情况的变化,并谈谈如何推动老年群体更好地融入数字时代(30分)

作为传统观念中的互联网弱势群体,老年人因使用困难、网络内容繁杂多样等原因深陷数字鸿沟。而随着技术进步与适老化媒介的完善,如今老年群体在互联网中的处境相较于过去已有了很大改善,但与其他互联网用户仍有较大差距。针对老年群体所面临的互联网使用困境,应从多个方面采取措施,不断缩小老年人与信息之间的距离,促进社会共同进步。


一、老年网民互联网使用情况的变化


(一)硬件设施普及率提高,但“数字难民”仍存

相比过去,我国各地的网络硬件设施普及与数字化建设大幅提升,经济条件不再是阻碍老年人使用互联网的天堑。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4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1亿人,60岁及以上网民占比14.3%。但不难看出,因地域原因等无法接入网络的老年群体依然存在,“数字难民”的处境仍需进一步改善。


(二)互联网使用更加熟练,但更易陷入网络诈骗

在适老化技术升级与社会各界的帮助下,老年群体使用互联网相较之前更为熟练,处理网络信息的能力也有所提升。如小米公司推出的“多亲”手机、微信推出的关怀模式等,都为老年群体使用移动设备与网络提供了便利。但与之同时,老年群体接触网络的频率提高,也使得一些无良商家抓住“银发群体”的商机,用各种方式诈骗老年人的钱财,这也对当下互联网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适老化”内容显著增加,但难免深陷品位区隔

随着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迅速发展,大量老年群体加入其中,平台创作者也生产出更多适合老年群体观看的内容,或是主动迎合他们的需求与喜好。如前段时间爆火的抖音主播“秀才”“一笑倾城”,因符合中老年群体的审美、填补他们的情感需求而受到追捧。但不可避免的是,这些“适老化”内容与平台其他内容仍存在品位区隔,“老年”“土味”等标签无法祛除,难以与其他年龄段的用户产生共同话题。


二、推动老年群体融入数字时代的措施


(一)鼓励“数字反哺”,促进老年人融入数字时代

科技进步应当是普惠的。对于老年人的数字鸿沟问题,相关机构和组织可引入专业技术服务资源,开设针对老年人的数字化产品使用培训班等;或走进小区、走进家庭,一对一、手把手地指导老年人使用数字化产品。社区老年人的互帮互助,不仅有助于克服他们的恐惧心理,还能弥补组织力量不足的短板,使“数字反哺”更加社区化、多样化、个性化。如南京上坊社区每周都会开设电子设备讲座,帮助老年人学习使用手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推动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信息共享链条

由于互联网覆盖率差异而导致的媒介分布率与接触度的强烈反差,是信息、知识接触程度不平等的重要原因。因此,若想要推动老年群体更好地融入数字时代,必须要从顶层重新设计,以政策引导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全面实现信息共享,提供网络信息公共空间。例如京东实行的“京东下乡”,就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弥合城市地区的数字鸿沟,协助老年人更快地融入数字时代。


(三)丰富内容表现形式,进一步完善适老化媒介

受众的认知差异决定了信息内容不能像传统媒体时代那样局限于单一的表现形式,而必须全面利用社会化媒体进行“精准化”“分众化”的传播,从而确保信息传播的质量与效果。因此在信息传播中媒体可以选择多种渠道,确保老年人能够理解接受。同时,行业应进一步完善研发适老化媒介,将适老化推向网络空间和设备使用的方方面面,着眼于老年人的需求与习惯,从而更好地推动老年群体融入数字时代。


(四)完善算法推荐规则,协助老年人抵抗网络骗局

从顶层设计角度建立和完善算法等级分类管理制度,对数字适老化过程中老年人群体可能遇到的算法风险予以预先制度性规避与提醒,赋予和保护与老年人算法认知能力相适应的选择权,为老年人提供安全、公平的数字环境。


正如学者胡泳所言:“如果我们的社会不能够为老年人提供技术访问和培训,等于就是把他们关在数字化大门之外,从而会加剧本已令人担忧的老年人孤立和孤独的趋势。”数字时代下,老年人不应成为被关在门外的“数字弃民”,我们应重视他们的需求,帮助他们融入新时代,才能让全社会一同享受技术进步带来的便利。



04

预测考题



针对网络成瘾的现象谈谈对青少年使用社交化媒体的看法(30分)


媒介技术的发展带来社交媒体的勃兴,基于用户社会交往而形成的互动社区比比皆是,微信、微博、小红书等已然嵌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对于正在形成价值观、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来说,社交媒体虽然提供了丰富多元的内容信息,给予了青少年更多选择的同时也容易造成信息茧房、群体性孤独、交往圈层固化等负面影响,需要我们加以关注。


一、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信息内容良莠不齐,负面模仿危害身心

青少年的心智尚未成熟,很难分辨事件的真善美和假恶丑,对于一些展现在社交媒体的内容,很难形成独立准确的价值评判。面充斥社交媒体的各类误导信息或负面行为,青少年很可能处于好奇和追赶潮流一味模仿。一些有安全隐患的内容信息,甚至会危害青少年的生命安全。例如山东枣庄女孩模仿博主自制爆米花而不幸丧生,让人不寒而栗的同时,也需要反思社交媒体中的内容对未成年人的潜在危害。


(二)线上的过度连接,造成群体性孤独

过去的“网络成瘾”更多存在于“网络游戏成瘾”。但在这个泛媒介化时代,当代社会青少年的“网瘾”已不单单存在于网络游戏中,而泛指沉溺于网络空间无法自拔。当下,有不少青少年选择回避现实中的人际交往,任何事情都要从互联网寻找答案,甚至自诩“自闭”。线上过度的连接会挤占线下连接,网络社交看似让人们的联系更轻松、更密切,可实际上也会更焦虑、更孤单,也更容易形成“群体性孤独”。


(三)长期浸润于互联网,糟粕内容涵化青少年“三观”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需要正确的引导与帮助。在过去,青少年“三观”主要由家长、学校来引导。但在社会化媒体时期,不少青少年自觉地接纳了社交媒体上的观点,但是,无论是消费主义思潮,还是毒害三观的营销通稿,都不会因为青少年的身份而特殊处理。长时间浸润在社交媒体中,青少年的思想会被“涵化”,特别是其中的糟粕很容易影响青少年的“三观”,从而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不利的影响。


二、应对措施


(一)监管部门:完善平台管理,设立针对机制

监管部门的相关政策法规是各平台行为的标准。监管部门要强化主体责任,及时完善对社媒平台的监管流程,一经发现违规行为,及时进行处罚,从而压实社媒平台的法律红线。此外,监管部门也要及时完善针对青少年的网络使用机制,例如要求平台对青少年用户进行时间限制、界面优化、广告过滤等等。


(二)平台:结合智能技术,加强内容把关

应对青少年网络成瘾,平台要做好把关责任。社交媒体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内容是危害青少年的第一重毒瘤。平台可以使用当下的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对内容进行智能审核,尽早对违规内容进行过滤。同时,在注册使用平台时,也要通过实名认证+人脸识别的方式,识别青少年群体,以针对性的提供健康绿色的网络环境。


(三)家庭和学校:加强教育,鼓励更多面对面交流

家庭和学校是青少年的第一责任梯队,担负着帮助青少年建立正确三观的职责。学校要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帮助学生培养信息免疫能力,鼓励更多线下面对面的交流互动。家长要多花时间陪伴孩子,引导他们树立健康良好的兴趣爱好,接触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


防止青少年沉迷社交媒体,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当媒体平台、职能部门、内容方、学校和家长等相关方应各尽其责,形成完整有效的责任闭环,这样我们才能形成更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携手共护青少年健康成长。


希希点评


数字时代对“人”的思考其实有很多,在我们的考题里最主要的考点就是“媒介素养”,所以我们既要关注网络传播素养,还要关注智能传播素养,以及人群里最典型的两大群体——老年群体(银发族)、未成年群体。


第1题,考察“媒介素养”,这道题考察定义和网络环境下的发展,都比较简单,在彭兰老师的《网络传播概论》里就有详细的论述。


这道题的难点在于第二问“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阶段”,这个考题是很多人忽视的,事实上这两年一直都有学校在考察。我给的思路是按照陈力丹老师在《提升媒介素养》一文来答的,主要分成了4个阶段。当然,也有学者划分成3个阶段,认为媒介素养研究和实践阶段分为:保护主义阶段、注重辨识能力阶段、能动赋权阶段(其实与上面的4个阶段是对应的,1-2-1)。大家选择一种来答即可~


第2题,考察智能传播时代的媒介素养,这个更多是基于算法技术的发展和AIGC相关技术的出现,使普通人拥有了与机器协同工作的机会而提出来的概念。主要包含算法素养、人机协同素养、人机交流素养、智能权力素养这四种,答案来自彭兰老师在论文《智能素养:智能传播时代媒介素养的升级方向》,这些素养类新名词大家可以尝试用在措施题里,是不错的加分项哦!


第3题,考察老年群体的媒介使用和数字难民现象。第一问分析老年网民互联网使用情况的变化,我们可以分为优、劣两个层次来写,也可以按照旧、新对比来写;第二问推动老年群体融入数字时代的措施,从接入沟、使用沟、效果沟来看到政府、平台、年轻群体的责任,借助案例和理论进行论证即可。


值得注意的是,答案的第4点提到了“完善算法推荐规则,协助老年人抵抗网络骗局”,这一点很重要,和当下老年群体媒介使用困境最贴近,因为平台对老年人存在明显且复杂的算法歧视现象。在算法场景下的老年人,被以年龄为核心叠加工作与生活表现、个人或家庭经济状况、个人偏好与网络日志等作为分类维度标签,对老年人进行各种精准化信息投放、喂养与驯化,在老年人的线上世界形成数字画像和信息茧房。网络上出现的爆款鸡汤、反智谣言、精神荼毒、误导消费和“杀猪盘”等各类网络陷阱与骗局,正是平台通过算法信息流投喂,将中老年人作为重点收割对象的典型案例。(参考来源:法治参考)


另外,这道题里提到的“适老化媒介”,也可以作为一个名词来积累——适老化媒介,即媒介在设计之初考虑到老年人的生理、心理、使用行为特征并据此对媒介进行合理化设计的媒介形式和载体。2021年3月5日,前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推进智能化服务要适应老年人需求,并做到不让智能工具给老年人日常生活造成障碍。当下,我国正处在老龄化与数字化的交汇期,让数字化技术更好地为老年群体服务,化“鸿沟”为“包容”,适老化媒介是重要方向。适老化媒介有利于引导老年人主动拥抱数字技术,增强老年群体在网络社会中的话语权;有利于加强数字经济产业规划,适应老龄化社会发展需要。适老化媒介的发展是一个长期、普遍而复杂的任务,因此,要加大适老化媒介的社会动员,聚合各界力量,形成多元主体协同。


第4题,针对网络成瘾的现象谈谈对青少年使用社交化媒体的看法,这是聚焦于未成年群体的经典考法。第一问负面影响可以从个体、群体、社会角度来拆分,第二问谈措施可以从主体法来写,难度较小。


此外,大家也可以关注一下老年群体的网络成瘾现象。《从线上到线下:老年人短视频使用与线下社会参与报告》显示,一方面,短视频App已成为老年人娱乐放松、学习提高、了解世界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短视频也成为老年人发展兴趣爱好的重要平台。《报告》还给出了一组调研数据:在使用短视频App的老年人中,约90%平均每天观看总时长在2小时以内,仅有约1.67%的老年人平均每天观看时长超过4个小时。尤其是在今年短剧盛行之下,老年群体更是沉浸其中无法自拔。


分析老年群体的网络成瘾,和未成年人的网络成瘾思路差不多,影响可以从个体、代际、社会角度来分析,措施可以从平台管控、青银共建、自我赋能这几个角度来分析,写法可以借鉴第4题的解题思路。


举一反三


1、谈谈你对老年群体沉迷短剧的看法

2、分析“银发族”健康短视频使用的现实困境与纾解路径

3、“随着技术的发展,在智能时代出现新的人机关系时,人也要升级与之相适应的媒介素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参考文献

彭兰.智能素养:智能传播时代媒介素养的升级方向[J].山西大学学报


接下来你还期待哪些内容?

欢迎留言告诉我


往期回顾>>
考前必备01丨希希哥的宝藏押题专栏!Sora、ChatGPT和AIGC,今年必背!
考前必备02丨算法治理与算法抵抗,今年必考的两道题!
考前必备03|媒体融合与媒体变革,又会有那些新的考点?
考前必备04丨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三个考点,你都准备好了吗?
考前必备05丨关于“议程设置”,这4道题你一定要背熟!
考前必备06丨“体育饭圈化”,注意区分这两道题!答案有不同!
考前必备07丨网络舆论与舆论监督,涉及到舆情事件就考它!
考前必备08丨主流话语权与舆论引导,加上“5G”和“后真相”会怎么考?
考前必备09|深度伪造,新闻真实的新考法!
考前必备10丨三道题目带你吃透“国际传播”!(送合集啦)
考前必备11|中国互联网30周年,“媒介与社会”将会这样考
考前必备12|“人机传播”的本质是什么?人机关系又如何理解?
考前必备13|“新质生产力”怎么考?新闻思想类考题整理来啦!
考前必备14|政务新媒体,今年就押着两道题!
考前必备15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很难背?记住这些高频考点即可!
考前必备16丨受众专题来啦!数字时代“受众观”的变化有哪些?

其他补充文章
救命!研究方法常考的10个名词解释
“研究方案设计”例题模板,学会比别人起码多20分!
国际传播考点拓展:全球南方、信息主权、国际传播历史脉络
广告类重点考题梳理: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广告策划、广告文案分析,掌握好这两个题就是“模版”
考题拓展: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怎么考?
“公关类”重点考题,这些最常考!
公关方案设计题,掌握好这一“模板”,考到了也不怕!


END



 

冲刺复习没方向?

以热点为导向,带你拆解200+道题目的思路

精准狙击,冲刺上岸



鞋厂24级最新喜报出炉

点击图片查看喜报详情

明年的上岸锦鲤就是你



喜欢文章记得一键三连~

拖鞋哥新传考研
“技术流”新闻传播学考研公号,为你解读考研过程的点点滴滴,用一种纯粹“技术流”的视角,还原考研真相。新浪微博:@新闻传播考研真题与真相。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