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必备12丨“人机传播”的本质是什么?人机关系又如何理解?

教育   2024-12-10 17:02   浙江  


作者 | 希希

编辑 | 阿铎

25起航班公益带读:后台回复“起航班”免费参与!

25拖鞋哥新传考研QQ群:947374650





考前必备11>>

媒介与人/人机关系





  • 预测考题1:谈谈人机传播有哪些人性化特征,以及未来发展的新趋势(30分)
  • 测考题2:请谈谈你对人工智能时代人机关系的看法30分)
  • 预测考题3:有学者指出,“在鼓吹技术进步带来幸福的现代时期,人们乐于想象技术的进步是对人的解放”,但情况也许并非如此。有关技术对人的影响,你同意以上哪种观点?为什么?30分)
  • 预测考题4:结合元宇宙的发展与应用,虚拟数字人的伦理困境与应对策略(30分)

参考答案



01

预测考题



谈谈人机传播有哪些人性化特征,以及未来发展的新趋势(30分)

人机传播是指人类与机器进行的信息传递过程,是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机器成为传播主体的新传播模式。正如媒介环境学派学者保罗·莱文森所言,技术的发展是在模仿甚至是复制人体的某些功能,如今人机传播也愈发具有人性化的特征,并且在未来将会进化出更多的新特点。

一、行为模仿:人机传播的人性化特征

(一)人性化思维:拟仿人类思维,完成机器生产
人工智能可通过对人类生产的作品进行提取分析,对人的思维逻辑进行归纳和模仿,从而生产出具有“人化”特征的新闻作品和文化产品。“AIGC”已经成为了现实,在2022年高考中,百度推出的AI数字人度晓晓则首次挑战高考语文作文,仅用40秒就写出了《苦练本手,方能妙手随成》,并被认为能获得“48分左右”的成绩。人工智能生产的机械化文本虽缺乏人情温度,但实然有着人的逻辑思维体现。


(二)人性化形象:拟仿人类外形,完成人形构造

为最大程度迎合受众,人工智能所推出的“虚拟人”多以人物外形为原型,其外形构造有着“人性化”的特征。从清华大学发布首个虚拟学生“华智冰”,再到“柳叶熙”“微软小冰”,数字虚拟人的形象和气质都被打造成了拥有完美身材和国风气质的女性形象。人形的构造让受众产生亲切感和自然感,更有利于受众的心理接受,和情感上的投射。


(三)人性化情绪:拟仿人类情感,进行对话交流

除了思维和形象上对人的拟仿,人工智能还能模仿人的情绪和情感,打造“社交机器人”来与受众进行对话和交流。比如ChatGPT的出现则是通过对人类情感的模仿,以亲切的昵称和人化的话语习惯与人类进行交流。与传统媒体发布消除人们对不确定性的新闻报道不同,ChatGPT除了提供用户想要了解的信息还能够根据用户的语言情感,通过情感计算和人工智能算法来生成情感回应。比如,当用户感到沮丧或者不安时,ChatGPT可以用更加温暖和关切的语言来回应,或者提供建议和解决方案,以帮助用户缓解负面情绪,减轻情感压力。

二、未来将至:人机传播的新趋势

(一)互动传播方向:机器的程式化互动促进人的共情性交流
未来通过数据技术对人的情感进行计算与模拟,可能会变得越来越普遍,这也意味着机器会拥有“情感智能”,也就是识别和表达情感的能力。新华社、人民日报推出的智能主播模仿真人的形象与声音,具有机器的精准。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的内容传播中,智能主播或社交机器人与人的互动会变得越来越普遍,它们甚至可能以拟人化的实体方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内容传播会更多借助人-机互动的界面。

(二)信息增值方向:机器的知识生产助力人的意义创造
媒体不仅是信息的搬运工,还需要挖掘信息的深层意义,实现信息的增值,机器主要通过知识生产来完成这样的增值,而人则需要在知识生产基础上实现意义的创造。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机器在知识生产方面能力会越来会强,甚至在某些类型的知识生产方面,会超过人的能力。这也为媒体的资讯内容升级为知识产品提供了基础。

(三)内容优势方向:机器的信息加工优化人的观点表达
在信息处理能力方面,机器无疑具有显著优势,无论是信息采集的维度与广度,还是信息加工的速度与效率,或是信息延展的能力。虽然机器可以进行一些规律的提炼,而能提出有针对性观点的,最终还是人。当然,人的观点提炼也不能完全脱离信息背景,基于机器提供的更丰富、深入的信息背景,人的观点也会有更坚实的依据。

正如保罗·莱文森所认为的那样,后续发展的技术是前面技术的“补偿性媒介”,越来越能体现出“人性化趋势”,人机传播中所体现出来的人性化特征是对之前机器的感知、信息加工等欠缺能力的补足。但我们应该看到的是,在人机传播不断发展之时,也要警惕技术“反客为主”,勿让人类丢失了主体性。比如高拟真AI出现后对现实人际关系的挤占,或是法规真空下的机器伦理问题等。正如学者彭兰所言,人与机器的关系是“此涨彼不消”,若想达成这一良性关系,应当时刻怀忧虑之心,即时规避技术进步的负面影响。


02

预测考题



请谈谈你对人工智能时代人机关系的看法(30分)

人工智能时代,技术的使用越来越广泛。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5G等技术已经渗入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与机器之间的边界被打破,关系也将被重塑。因此关于人与机器之间的关系也成为了业界和学界的讨论焦点,人们的关注也从以往的对人与人、人与内容的关注拓展到人与机器之间的关系的关注。我认为人机关系并非一方对另一方形成宰制关系,而是一种协同合作的关系。

一、人机关系:协同合作

(一) 新闻智能采集生产中的人机协同

麦克卢汉曾说,媒介是人体的延伸。人工智能时代,机器进入了新闻内容生产的各个环节,延伸了新闻从业者的各方面能力。一方面,智能传感器实现了信息采集全时化和全面化,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人工采集的不足;另一方面,机器也协助专业记者生产,实现了新闻的自动化生产,例如新华社的“媒体大脑”在会议报道等领域已经实现了自动生产,是人机协同的良好印证。


(二)新闻信息把关分发中的人机协同

在人工智能时代,UGC与公民记者崛起,丰富新闻图景却也带来了其生产内容参差不齐的弊端,一些虚假信息、低俗信息混淆了视听。而其生产速度与传播速度之广是专业新闻工作者的审核速度所不及的,因此人工智能审核技术能够成为信息核实的重要力量。此外,在进行新闻内容分发时,算法推荐能够协同人工分发机制,为用户推送个性化的信息。例如阿里巴巴“AI谣言粉碎机”就是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协同把关。


(三)个体数字化生存状态中的人机协同

人工智能时代下,人们借助各种智能技术达到了赛博化,随时处于数字化生存状态。一方面,从身体数据化而言,人们通过使用可穿戴设备来实时监测自身健康数据来使得自己的身体数据化,借助智能技术的数据存储分析与可视化生成一个数字自我;另一方面,从社交数据化而言,个体使用社交媒体进行数字化展演,在网络世界中进行虚拟生存,积累社交资本。


二、人机之间的冲突


(一)主体性之争:伦理边界与法律约束

在人与机器的协同关系之中,人工智能机器在多数情况下展示对人能力的超越,人工智能的发展已经逐渐成熟。人工智能机器在各方面的运用已经引发了一定的主体性问题,一方面,在伦理与道德方面,人工智能隐藏的偏见以及引发的其他伦理问题,其责任主体能否认定为是机器还存在争议;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生产内容的著作权归属也需要进一步在法律方面进行界定,比如《纽约时报》状告OpenAI侵犯其版权,就是最佳例证。因此,如何对其创作的心智贡献和可版权性进行有效界定,对整个著作权概念的存在都将产生挑战。


(二)导向性之争:价值理性,还是工具理性

在人与机器的协同关系之中,人工智能机器崇尚效率,能够提高生产发展的效率,但是却成为了新型的压迫与禁锢,进一步促进了罗萨所说的“加速社会”,人们逐渐陷入数据中心主义,追崇工具理性,一切能够促进生产的数据与指令都成为社会运转的中心,达到普遍的异化。这与人所追求的价值理性有时候却存在悖论。例如,可穿戴设备收集人的数据会提高效率,但是却使得“人”被从现实意义上剥离了一切社会关系和政治身份,沦为数字资本对个体施以控制的数字“人”。


(三)情感性之争:数据化呈现,还是情感性引导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机器的智能化已经能够涉足艺术性创造的领域了,例如机器人小冰曾在华西都市报开设写诗专栏,并且进行原创诗集的发表。但是虽然人工智能生产的艺术作品具有一定的审美与创意,其终究是在机器程序的指令之下完成的数据化行为。作为人的创作者具有一种内驱力,虽然创作活动有规律,但很多时候这样的创作是在顿悟活动下进行的,具有独特的魅力,而这是机器无法模仿的。作为人的专业记者在进行交互时,能产生真实的基于同理心的交流与情感,比如在一些灾难事件的报道中,记者能施予受难者人文关怀。


美国作家凯文·凯利曾经在《科技想要什么》中指出,人类既是技术元素的主宰者,也是它的奴隶,我们的命运将是保持这种令人不快的双重角色。我们不能只是拥抱技术,而是与机器共进退。在人工智能时代下,人机协同将成为一种常态,在新闻生产、个体生活当中体现出来,这样的关系源于其既存的冲突,但也存在着一定的主体性、价值性争议。因此需要人能够始终保持理性看待机器的审慎,在拥抱新技术的时候,不能丧失自身的主体性,怀有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


03

预测考题



有学者指出,“在鼓吹技术进步带来幸福的现代时期,人们乐于想象技术的进步是对人的解放”,但情况也许并非如此。有关技术对人的影响,你同意以上哪种观点?为什么?(30分)

我赞同“技术进步是对人的解放”的观点。技术进步为世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解放了人类生产力,为公众的表达赋权,促进了人的解放。虽然在进行一番冷思考后,仍会发现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也为人带来了桎梏,但是作为技术使用主体的人类,其对技术的控制能力依然存在,通过能动的使用技术依然能为人类带来更大的解放。

一、媒介技术进步为人类带来解放


(一)技术进步解放生产力,推动变革

口语传播时代人们使用结绳记事来进行生产活动;印刷时代人们通过书籍来传递社会知识,以进行生产活动;广播与电视时代,人们可以通过电视媒介与电话来沟通生产活动;互联网时代,各种自动化技术依赖电脑控制,极大解放了人力劳动与生产力。


(二)技术进步促进时空平衡,社会稳定

媒介技术的进步,使得各种形式的社会形态逐渐趋向稳定,外在表现为国家与国家间关系的稳定,内在表现为社会内部结构逐渐趋于稳定。英尼斯在《帝国的传播》一书中指出文明若想保持繁荣并得到延续,就需要保持媒介在时间偏向与空间偏向上的平衡。媒介技术的进步使得时间与空间上的媒介趋于平衡,进而促进了社会、国家的稳定。


(三)技术进步传承文化,提供教育

印刷时代,纸张是偏向空间的媒介,因而能够将知识传播至较远范围却无法做到长时间的延续。而随着技术进步,步入互联网时代,其做到了时间偏向与空间偏向之间的平衡,能够将知识传播至世界范围内的个人,同时也能完成知识的媒介储存,向后世进行传播。知识的媒介化储存也为个人得到便利的教育资源提供了机会,使得知识能够在世界范围内液化流动。


(四)技术进步传递信息,提供娱乐

麦克卢汉曾言,媒介是人的延伸。早期,人类传递信息只能依靠书信、报刊与口头传播;随着广播、电视的普及化,电磁波为人们传递信息提供了巨大的便利;互联网时代,技术的进步使得微型通讯设备得以普及化,人人都能成为信息的传递者与接收者。与此同时,技术的进步也带来了娱乐方式的改变,从物理游戏,到广播电视,再到数字化的媒介设备提供娱乐,技术的进步丰富了人类进行娱乐的方式。


二、技术进步带来的桎梏不足以掩盖其进步性


(一)人类始终是技术使用的主体

使用技术的主体一直都是人类,且只要人类继续进行技术的使用,说明其仍然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与合理性。正如卡茨提出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向我们展示了受众对媒介的主动需求是媒介技术产生与变革的根本原因。因而技术对于人类而言更大的意义在于服务于人类的需求,这是一种对人类的解放。


(二)人对于技术具有能动的批判与改造能力

人类对客观世界具有主观能动性,在传播学领域,无论是经验学派、批判学派抑或是技术学派,其都在给予媒介技术进步以一定的肯定的基础上,对媒介技术进行过理性的研究与批判,从而让人们意识到了媒介技术使用的双面性。依据这些批判的观点,人类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技术进步的两面性,进行合理使用,而非固步自封,对技术进步望而却步。


技术的进步诚然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或多或少地对人类世界产生了一定桎梏的作用。但是,我们仍要清晰地看到,人类的主体性与能动性依然能够使我们清晰的洞察与改造技术造成的缺憾。因而,不必太过悲观,我们应当在审慎看待技术问题的基础上,继续展开对新技术的无限探索。

04

预测考题



结合元宇宙的发展与应用,虚拟数字人的伦理困境与应对策略(30分)
虚拟数字人指存在于虚拟世界中,基于计算机图形学、图形渲染、动作捕捉、深度学习、语音合成等技术打造的、具有外貌特征、表演能力、交互能力等人类特征的复合体。随着元宇宙的发展,数字虚拟人的伦理困境逐渐凸显,在规训与沉迷、化身与真身、凝视与偏见等伦理困境中,法律、政府、平台、个人皆有可为。

一、伦理困境:在虚拟笼罩下的迷失


(一)规训与沉迷:技术想象重塑价值尺度

元宇宙出现初期,给予了人们对于虚拟数字技术的完美想象空间,极大地加速了媒介沉迷的“繁衍”,进而加大了虚拟媒介对于人行为、意识的规训力度。当腾讯借《脱口秀大会》的大热推出数字虚拟人“梅涩甜”后,观众对于该演员近乎完美的表演非常满意,该演员通过迅速“造梗”和点名真实脱口秀演员,洗脑式的段子极大地刺激了观众的传播行为。如此基于技术想象的完美数字虚拟人或将更轻易博得观众的信任甚至诱发数字沉迷,虚拟数字人在表演中不断输出价值观,在技术想象的赋魅下悄然重塑观众的价值尺度。


(二)化身与真身:媒介异化下的恐怖谷效应

“恐怖谷效应”主要是源于人们对于与自己高度近似的新型事物的不安感与恐惧心理。元宇宙在应用过程中,引发了媒介使用者,甚至技术设计者对于媒介异化的恐慌。这种恐慌也基于数字虚拟技术带来的化身与真身的伦理关系。如央视推出数字虚拟人版康辉、尼格买提等少量仿真角色后,恐怖谷效应下极高的相似度给观众带来了危机感,从而引起心理上的不适。


(三)凝视与偏见:独立人格象征下的身份设定

从长远来看,元宇宙为代表的虚拟数字平台将创造越来越多的数字虚拟人,一旦这些化身在虚拟面纱的遮蔽下助长现实社会对于弱势群体,包括女性的凝视与偏见,将使社会陷入更深重的伦理困境。从“柳叶熙”到“微软小冰”,数字虚拟人的形象和气质都被打造成了拥有完美身材和国风气质的女性形象,注入了社会对于女性身材和外貌的高度凝视和强烈偏见。在元宇宙平台“啫喱”中,性别成为可供选择的身份设定,出现了男性伪装女性参与虚拟关系的建构,无形中加固了男性为主导的思维,数字虚拟人的独立人格象征成为突出问题。


二、应对策略:虚拟文明的建设


(一)摆脱沉迷:虚拟数字文明认知教育

虚拟空间带来了整个神经中枢的延伸,在此基础上,受众的媒介沉迷程度和范围将会大大加深,因此,应当发挥政府和法律的力量,在意识层面加固虚拟数字认知。既要让虚拟用户认识到虚拟数字的运作背景、逻辑,又要培育虚拟用户对于虚拟数字人、虚拟世界的文明观。


(二)控制媒介:平台治理与追责的补位

虚拟数字人的角色设定、行为活动等都基于虚拟数字技术平台的设计和运作,因此要治理相关媒介伦理失范行为,就必须规约平台主体责任,内外兼施,从外部力量而言,应当健全平台治理体系,以明晰化的条例完善对于虚拟数字场域的规约。从内部力量而言,要加强平台责任意识,加大追责力度。


(三)破除凝视:技术逻辑与权力的重置

针对弱势群体和女性可能存在和加重的凝视问题,有必要在创设数字虚拟平台和数字虚拟角色的过程中有所作为,以技术逻辑平衡权力的设置,如设置身份门槛、打造固定性别ID等措施。此外,应当呼吁社会树立保护弱势群体的意识,不论是在现实空间亦或是虚拟空间。


数字虚拟人带来了技术想象下的规训与沉迷,造成价值迷失;媒介异化下的恐怖谷效应;独立人格象征下的身份设定。这些伦理困境的出现正如《自主性技术》中所言的“人们出于满足某种目的的需要而生产出技术,然而这种目的却因为符合使用技术手段的需求而受到了技术的改造。”面对虚拟技术的异化,以政府为代表的诸多主体应当着力于发展虚拟数字文明认知教育;实现法律治理与追责的补位;利用技术逻辑重置权力的分配。

希希点评


“人机关系”一直是考研亘古不变的热点,因为技术的发展始终会围绕着一个核心——人。

媒介演变一直有这样的一个发展规律:从媒介形态沿革的历史来看,为何我们要不断地去创新媒介表达形式,究竟是在追寻什么?事实上,媒介技术的演变看似是在做“加法”,叠加技术逻辑,但其实是在做“减法”,减去时间、空间、心理情境所带来的传播障碍,还原面对面人际交往时的那种“传播有效性”。这便是“技术发展”的本质。


今天我们用4道题来给大家押一押人机关系的考点,尤其是在今年ChatGPT、元宇宙、AIGC等技术热点下,对于“人机关系”的思考显得尤为重要。




第1题,考察人机传播有哪些人性化特征,其实是在问人机传播当前有哪些模仿人类行为功能的特征,我们可以从思维、外型、情绪三个角度来谈人性化特征的体现;第二问人机传播未来发展的新趋势,可以谈谈机器对人的优势、人对机器的补足,这里可以参考网传书上对于“智能生产中人与机器的不同偏向”来答。另外人机结合的不良趋势也可以写,作为一个拔高点,比如技术依存,进行反向思考。反向思考要么放在第二问里,要么就放在结尾进行升华。


当然,结尾也可以写如何看待人机关系来进行拔高,比如——


随着人机传播发展,人机协同共创将成为新的传播方式,机器提高生产效率,进行基础的信息生产,而人的参与提供更多人文关怀和情感属性,人机共创将实现一个更加协调、更叫高效的新未来。因此,在人机协同时代,应当把人的生产力从繁杂琐碎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而是投入到更有人文价值、更能促进社会进步的活动中去。


机器与人的主体性地位一直以来都是人机关系不断争夺的焦点,然而机器必然不可能取代人,人的“人化”价值将永远是人的核心价值所在。因而在人机传播的未来,机器只会作为增强人的功能、提升人的效率的工具所在,不会僭越人的主体性地位。人在这之中也应当重新掌握对机器的主导权,控制机器而非迎合机器。人应该超越机器,保持自身对现实世界的洞察力与判断力。




第2题,考察“人机关系”,这是智媒时代对“人与技术之争”的核心命题。在人工智能时代,“人”和“机器”作为信息生产主体,都属于“生产者”这一范畴,因此可以借用“矛盾分析法”来破题——


核心观点:人机关系并非一方对另一方形成宰制关系,而是一种协同合作的关系。


统一:人机关系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体现在哪些地方


矛盾:人机之间有何冲突矛盾


辩证地看:人机关系将会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会更好


按照这个答题框架来写,再结合课上讲到的“机器人是否会取代传统记者”的内容来思考即可,其道理是相通的。




第3题,考察“技术对人的影响”,这是一个观点题,确定观点,阐述理由,自圆其说就可以。答案可以有三种形式——


观点1:技术是对人的解放

一、个人层面:技术发展拓展人的能力

二、群体层面:技术发展承载集体记忆

三、社会层面:技术发展改变生活方式

四、国家层面:技术发展召回地球村落

 

观点2:技术不是对人的解放

一、算法黑箱:权力歧视误导个人认知

二、唯数据论:量化自我下的自我宰制

三、圈层聚集:个体认识同质化

四、全景监狱:监视与规训扩大化

五、永久在线:个人难以摆脱网络连接

六、数据裸奔:隐私泄露事件频发


观点3:我赞同“技术进步是对人的解放”的观点。技术进步为世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解放了人类生产力,为公众的表达赋权,促进了人的解放。虽然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也为人带来了桎梏,但是作为技术使用主体的人类,其对技术的控制能力依然存在,通过能动的使用技术依然能为人类带来更大的解放。


一、媒介技术进步为人类带来解放
(一)技术进步解放生产力,推动变革

(二)技术进步促进时空平衡,社会稳定

(三)技术进步传承文化,提供教育

(四)技术进步传递信息,提供娱乐


二、技术进步带来的桎梏不足以掩盖其进步性

(一)人类始终是技术使用的主体

(二)人对于技术具有能动的批判与改造能力


以上三种思路都可以,第一种和第二种都比较好写,答案呈现的是第三种思路,首先亮明观点是什么,然后证明为何自己所持的观点是对的,再补充驳斥可能出现的反驳意见,最后结论重申观点、总结论述。这个思路的巧妙性就在于,比起“观点1”更进一步地展现了自己对于这个问题的认知,而且是较为深度的认知能力,是值得大家学习借鉴的一种“观点题”的解构方式。




第4题,虚拟数字人的伦理困境,需要结合元宇宙的发展来谈,此题难度较大。一方面,高度虚拟化容易带来数字沉迷、媒介异化下的恐怖谷效应,以及身份设定后的凝视与偏见,都将是虚拟数字人面临的伦理问题;另一方面,面对虚拟技术的异化,以政府为代表的诸多主体应当着力于发展虚拟数字文明认知教育、实现法律治理与追责的补位、利用技术逻辑重置权力的分配。

举一反三


1、分析媒介技术对人的社会化的影响
2、简述三种不同的人机关系
3、论述智能化内容生产中人与机器的不同偏向

接下来你还期待哪些内容?

欢迎留言告诉我



往期回顾>>
考前必备01丨希希哥的宝藏押题专栏!Sora、ChatGPT和AIGC,今年必背!
考前必备02丨算法治理与算法抵抗,今年必考的两道题!
考前必备03|媒体融合与媒体变革,又会有那些新的考点?
考前必备04丨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三个考点,你都准备好了吗?
考前必备05丨关于“议程设置”,这4道题你一定要背熟!
考前必备06丨“体育饭圈化”,注意区分这两道题!答案有不同!
考前必备07丨网络舆论与舆论监督,涉及到舆情事件就考它!
考前必备08丨主流话语权与舆论引导,加上“5G”和“后真相”会怎么考?
考前必备09|深度伪造,新闻真实的新考法!
考前必备10丨三道题目带你吃透“国际传播”!(送合集啦)
考前必备11|中国互联网30周年,“媒介与社会”将会这样考

其他补充文章
救命!研究方法常考的10个名词解释
“研究方案设计”例题模板,学会比别人起码多20分!
国际传播考点拓展:全球南方、信息主权、国际传播历史脉络
广告类重点考题梳理: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END



 

冲刺复习没方向?

以热点为导向,带你拆解200+道题目的思路

精准狙击,冲刺上岸



鞋厂24级最新喜报出炉

点击图片查看喜报详情

明年的上岸锦鲤就是你



喜欢文章记得一键三连~

拖鞋哥新传考研
“技术流”新闻传播学考研公号,为你解读考研过程的点点滴滴,用一种纯粹“技术流”的视角,还原考研真相。新浪微博:@新闻传播考研真题与真相。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