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雍也》《墨子·兼爱》《孟子·梁惠王下》阅读答案及翻译--三则材料思想的相同点

文摘   2024-12-04 11:28   山东  

材料一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选自《论语·雍也》,有删改)

材料二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亡有。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选自《墨子·兼爱》,有删改)

材料三 齐宣王问曰:“人皆谓我毁明堂。毁诸?已乎?”

孟子对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则勿毁之矣。”王曰:“王政可得闻与?”

对曰:“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诗》云:‘哿矣富人,哀此茕独。’”王曰:“善哉言乎!”

曰:“王如善之,则何为不行?”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货。”

对曰:“昔者公刘好货。《诗》云:‘乃积乃仓,乃裹糇粮,于橐于囊。思戢用光,弓矢斯张。干戈

戚扬,爰方启行。’故居者有积仓,行者有裹粮也,然后可以爰方启行。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对曰:“昔者太王好色,爱厥妃。《诗》云:‘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有删改)

10.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昔者A文王之治岐也B耕者C九一D仕者E世禄F关G市讥H而不征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尧舜其犹病诸”中的“病”与成语“病入膏肓”中的“病”意思不同。

B.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场所,凡朝会、祭祀等重大典礼都在明堂举行。

C.“内”与后文的“外”是针对男女而言的,意义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的“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中的“内”意思相同。

D.“寡人有疾”的“疾”与“声非加疾”的“疾”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子贡想以博施于民、济助众人等事功去行仁道,孔子认为那是圣人的事功,连尧舜那样的圣王也不能做到。

B.墨子正面立意,假设天下人“兼相爱”,就能消除种种乱象,使天下大治。

C.齐宣王肯定孟子的王政主张,但又不想实行,辞以“好货”“好色”,孟子说,只要“与百姓同之”就行,最终说服了齐宣王。

D.孟子以文王治岐为例,提到王政的具体内容,关乎耕者、仕者、商人、罪人等,并强调要关心鳏寡孤独者。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皆谓我毁明堂,毁诸,已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这三则材料既体现了孔孟儒家思想的一脉相承,也体现了儒墨两家思想的相通之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三则材料思想的相同点。(3分)


参考答案

10.BDF【解析】句意:从前周文王治理岐山的时候,对农民的税率是九分抽一;对于做官的人是给予世代承袭的俸禄;在关卡和市场上只稽查,不征税(3分)

11.C【解析】C错误,意思不同。“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中的“内”同“纳”,意思是“结交”。句意:没有到了出嫁年龄而未嫁的女子。/不是因为想要去和这孩子的父母结交。(3分)

12.C【解析】C.“最终说服了齐宣王”于文无据。从材料三可知孟子想办法把仁政理念说给齐宣王听,齐宣王以“寡人有疾,寡人好货”想方设法抵挡孟子的思想,文中并没有提到最终说服齐宣王。(3分)

13.(8分)(1)看待子女、弟弟、臣下就像看待自身,怎么会做出不慈爱的事?所以不孝不慈的现象都没有了。

(2)别人都建议我把明堂拆毁掉,毁掉它呢,还是罢了呢?

【解析】(1)“视”,看待;“恶”,怎么;“施”,做、实施;“亡”同“无”,没有。

(2)“谓”,告诉;“毁”,拆毁、破坏损害;“诸”,之乎;“已”,止,罢了。

14.三则材料体现的思想相同点:①对他人有爱心(同情弱者、博施广济、仁爱他人、兼爱他人);(1分)②推己及人,将心比心;(1分)③与他人同甘共苦(与民同乐)。(1分)

【解析】①材料一“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材料二“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材料三“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由此看出,三则材料都强调对他人有爱心(同情弱者、博施广济、仁爱他人、兼爱他人);②材料一“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材料二“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材料三“王如善之,则何为不行”“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由此看出,三则材料都强调推己及人,将心比心;③材料一“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材料二“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材料三“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由此看出,三则材料都强调与他人同甘共苦/与民同乐。

参考译文:

材料一:子贡说:“如果有人能广泛地给老百姓以好处,并且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说是仁了吗?”孔子说:“何止于仁呢!那一定是达到了圣的境界了吧!尧舜对此恐怕都感到为难呢!所谓仁,是说自己想站得住,于是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行得通,于是也使别人行得通。能以自身作比方去类推别人,可以说是实践仁的方法了。”

材料二:细察它们的起因起源于何处?都起于不相爱。假若天下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还能有不孝的吗?看待父亲、兄弟和君上像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呢?还会有不慈爱的吗?看待弟弟、儿子与臣下像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慈的事呢?所以不孝不慈都没有了。还有盗贼吗?看待别人的家像自己的家一样,谁会盗窃?看待别人就像自己一样,谁会害人?所以盗贼没有了。还有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吗?看待别人的家族就像自己的家族,谁会侵犯?看待别人的封国就像自己的封国,谁会攻伐?所以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都没有了。假若天下的人都相亲相爱,国家与国家不相互攻伐,家族与家族不相互侵扰,盗贼没有了,君臣父子间都能孝敬慈爱,像这样,天下也就太平了。

材料三:齐宣王问道:“别人都建议我拆毁明堂,到底是拆毁好呢?还是不拆毁好呢?”

孟子回答说:“明堂是施行王政的殿堂。大王如果想施行王政,就不要把它给拆了。”宣王说:“可以把王政说给我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从前周文王治理岐山的时候,对农民的税率是九分抽一;对于做官的人是给予世代承袭的俸禄;在关卡和市场上只稽查,不征税;湖泊捕鱼都不禁止;对罪犯的处罚不牵连妻子儿女。年老没有妻子的男子是鳏夫,年老没有丈夫的女子是寡妇,年幼就没有父母的孩子是孤儿,年老了没有孩子的老人是孤独者。鳏寡孤独,这四种人是天下穷苦无靠的人。文王实行仁政,一定最先考虑到他们。《诗经》说:“有钱人的生活是可以过得去了,可怜那些无依无靠的孤人吧。”宣王说:“这话说得好呀!”

孟子说:“大王如果认为说得好,为什么不这样做呢?”宣王说:“我有个毛病,我喜爱钱财。”

孟子说:“从前公刘也喜爱钱财。《诗经》说:‘收割粮食装满仓,备好充足的干粮,装进小袋和大囊。紧密团结争荣光,张弓带箭齐武装。盾戈斧铆拿手上,开始动身向前方。’因此留在家里的人有存谷,行军的人有干粮,这才能够率领军队前进。大王如果喜爱钱财,能想到老百姓也喜爱钱财,这对施行王政有什么影响呢?”宣王说:“我还有个毛病,我喜爱女色。”

孟子回答说:“从前周太王也喜爱女色,非常爱他的妃子。《诗经》说:‘周太王古公亶父,一大早驱驰快马。沿着西边的河岸,一直走到岐山下。带着妻子姜氏女,勘察可筑房屋的地基和方向。’那时,没有到了出嫁年龄而未嫁的女子,也没有成年而未娶妻的男子。大王如果喜爱女色,能想到老百姓也喜爱女色,这对施行王政有什么影响呢?”

古诗文学习
古诗文学习,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古诗词名句,古诗鉴赏试题,文言文试题及翻译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