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中秋①
辛弃疾
美景良辰,算只是、可人风月。况素节扬辉,长是十分清彻。着意登楼瞻玉兔,何人张幕遮银阙?倩飞廉、得得②为吹开,凭谁说?
弦与望,从圆缺。今与昨,何区别?羡夜来手把,桂花堪折。安得便登天柱③上,从容陪伴酬佳节。更如今、不听麈谈④清,愁如发。
【注】①此词作于宋孝宗乾道中期(1169年前后),辛弃疾进奏朝廷,论议抗金方略,反对议和偏安,但是权奸当道,辛弃疾的进奏未被采纳,反遭排挤打压。②飞廉:神话中的风伯。得得:特地。③天柱:山名,在今安徽省潜山市西北。④麈谈:魏晋人好执麈尾清谈。麈尾,谈玄时所执的拂子。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上片使用“况”字,言何况中秋节是秋天的一个节日,是时万里无云,天朗气清,素月扬辉,正是赏月的好时节。
B. “倩飞廉”二句说想请风伯特地为他把云彩吹开,以便赏月,可又找不到人去给风伯说,虽有心赏月却无可奈何。
C.下片运用典故,幻想冲出云幕,登高赏月,与客从容陪伴,共酬佳节,以浪漫主义手法,把节日的欢快推向高潮。
D. 结尾以景结情,描写如今不仅不能赏月,甚至连月下清谈也不能继续的场景,表达幻想破灭后的愁苦。
15. 后人评价这首词,认为此词“似旷而实悲”。你是否认可这个观点?请说明理由。(6分)
参考答案
14.D(“以景结情”错。)
15.认可。(1分)词人写“弦与望,从圆缺”,以旷达的态度消释无月可赏的遗憾,但最终幻想破灭,中秋无月已足以让人忧愁,而当今那些主和派清谈误国,更让人忧愁。(2分)结尾处“愁如发”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内心愁苦之多,这里的“愁”既有月被云遮之愁,也有缺少知音之愁。作者触景伤怀,寄寓南归以来收复中原的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悲愁,似旷而实悲。(3分)
译文
中秋节乃美景良辰,本应该教人欢喜。况且中秋佳节,天朗气清,月光清静明朗。我特意登楼望月,但今晚却乌云蔽空,仿佛有人用一张大幕把月亮遮住。想请风伯飞廉把乌云吹散,但向谁去诉说呢?
任凭月亮从圆到不圆,今天与昨天又有什么不同呢?中秋之际,正是桂花盛开堪折之时。怎么能像赵知微那样登上天柱峰,在明月之下与家人欢度中秋节呢?当今那些主和派清谈误国,比中秋无月更让人忧愁。
简析
这首词大约作于宋孝宗乾道中期(1169年前后)。辛弃疾自少便立下了恢复中原的壮志,曾亲率骑兵独闯金兵大营。投归南宋以来,他的济世之志和救国理想都寄托在南宋王朝的复兴上。他写了《美芹十论》《九议》进奏朝廷,论议抗金方略,反对议和偏安。但是权奸当道,辛弃疾的进奏未被采纳,反遭排挤打压。此词借题发挥,明咏中秋赏月,实为忧国之思、寄恨之作。
此词起笔泛言中秋美景良辰,素月扬辉,正是赏月的好时节。接写有心赏月而不得的惋惜、无奈之情;过片四句逆挽,以超旷的态度消解无月可赏的憾恨。再由昨夜桂月堪赏,而幻想冲出云幕,登高赏月,与客从容陪伴,共酬佳节。末二句由不能赏月联想到主和派清谈误国,寄寓壮志难酬的悲苦。全词因景写情,情景交融,描写议论合为一体,其笔致婉曲、含蓄蕴藉,流露出南归以来收复中原的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悲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