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零重力飞机工业(合肥)有限公司完成A+轮融资,由肥西县运河产业基金有限公司领投。
从3年前的近千万元种子轮融资,到眼下的超亿元A+轮融资,零重力飞机工业已经完成五轮融资,进而支撑公司不断发展壮大,成为2024年度安徽省专精特新企业。
这家初创的科技型企业,专注于研发制造载人电动垂直起降(eVTOL)飞行器,有着“构建地球上第三种交通生态”的宏大愿景。
几乎没有一家科技型初创公司,没有宏大愿景,不向往“垂直起飞”。但是,与有成熟产品、运营和盈利模式可供“抄作业”的传统行业创业者们的极大不同在于,他们不仅需要研发新技术新产品,往往更需要通过一个个场景示范应用的点滴积累,亲手把市场“焐热”。
越是被认为前景广阔的创业项目,可能越需要经历这样充满不确定性焦虑的“漫长导入期”。很多时候,或许这样的期限并非绝对那么长,但是,许多科技型创业公司等不到那一天就倒下了。
为什么多轮融资成为很多独角兽或者明星公司成长的“标配”,其机理或许正在于此。
而这背后,则是一个宏观叙事层面的议题: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
今年年中,针对当时出现的多起股权投资机构起诉创业者的一级市场“起诉式退出”案例,创业黑马董事长牛文文曾说过这样一番话:“很多独角兽、明星公司的创始人,表面上光鲜亮丽,实际上是个穷人。不能让背负创新责任的新质生产力代表,同时在另一条战线面临生死考验。”
事实上,科创企业在初创和成长过程中,很多时候都难以摆脱“实际上是个穷人”的窘迫和承压之境。
道理很简单:科技创新具有投入大、周期长、高风险等特点,从基础研究到成果落地转化,再到商业化的一步步成功,需要大量长期、稳定的资金投入。
即将过去的2024年,耐心资本成了热词,根源也正在于此。
近年来以科创出名的安徽,一个重要的突破口就在于科技金融生态的持续性、创新性、体系性改善。
2021年以来,安徽科技贷款余额3年多时间内连跨6个千亿元台阶,从1525亿元增加到今年9月末的7273亿元。同时,组建运营安徽省新兴产业引导基金体系,截至2024年11月底,已累计设立母子基金135只,实缴规模合计534.75亿元,累计投资项目469个。
为科创公司的垂直起飞梦想“伴飞”,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人或一类人的“偶发式”耐心,而是通过持续探索优化科技金融生态,涵养多方面、体系化的“可复制”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