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元新闻“前传”

文摘   财经   2024-12-05 22:56   安徽  


《肖申克的救赎》剧照

                                          全文共1955字,阅读大约需要4分钟


2008年,我一个人从广州带着价值好几千万的电源设备蹲在包头的一家工厂里,等着他们开生产线,开一条线投一条线的设备。我那年24岁,是一个只有两年经验的“工程师”,主管产线的老陈是淮北人,酒量无双,他让我从宾馆搬出来,搬到他的办公室住,这样我每天可以陪他练魔兽直至深夜。


结果有一天下午,我俩正在魔兽的时候,一个操作工推门进来,大惊失色道:陈工,汶川地震了!


后来我俩都没有再打魔兽,每天都在电视和网络上看各种各样关于汶川地震的报道。工人们下班后都不回宿舍,都聚在食堂看。记得有位官员,接受采访的时候对着镜头哇哇大哭,我那时才20岁出头,对这个世界还没有足够的同理心,但依然被那种几乎弥漫所有个体的人类共同情感所震慑。


有一天晚上,老陈喝完酒对我说,他在外面飘了12年了,想家了,打算今年底就辞职,回淮北老家。


几年后,我也回到家乡。有一段时间我失业,和M住在一个毛坯房里,每天最大的娱乐就是等M下班之后,和她一起看美剧。M很激进,她反对互联网,从理论上证实了上网会让人变傻,因此我们的出租屋不装宽带。她随身带一块移动硬盘,每天上班下载各种各样的美剧、电影和《康熙来了》,回来挑大家都喜欢的,一起看。


那时候也没有美团,我每天早上要去菜市场买菜做饭,如果我那天不想干,就找一家我俩都喜欢的饭馆,比如两个红绿灯之外的“老地方”(饭馆名),打包带回家。


我就是这么认识川普的,是在一档美国综艺《学徒》里。每一季他都要在24个人里挑选一位商业领袖,每集淘汰一人。他的伎俩就是每集挑两个对立的人,在具体事务上各执一词,把队友也割裂成两派,然后让大家表态支持谁。到最后时刻,他才君临天下,临时定一个标准,再以此标准fire掉一人。


我那时候就发现,川普定的标准只在本集有效。一个人一集里可能因为“团队责任心”强而获胜,下一集可能就会因为“处理团队事务没有边界”而被淘汰,全凭川普一张大嘴牵引。用时下的话来说,就是川普“双标”。


后来,我进了报社工作。和M也结婚了,但争吵也越来越多,一直发展到,不管发生什么事,就是谁也说服不了谁。


“没想到你会这么看我。”M生气的说。


“你也是。”我说。


有一次我真急了,一个人在交叉小径的花园疾走,耳机里放着动力火车的《第二次分手》,月光惨白,我绝望地想:我和M是一个初中、一个高中的,拥有同一帮朋友、同一个班主任,住过同一个地下室、同一间出租屋,十几年来一起闯过所有的险滩,有过这么多共同经历,为何看法却如此不同?


“我们真的还能再次拥有建立起人类之间的普遍共情、乃至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理解的基础吗?”


算起来,我和M好像很久没有一起聊天一起看完一部电影了。


因为“公共大屏”早就退出家庭生活了,哪怕是春晚。她活在她的手机里,我活在我的手机里,我们再也没有老友记、杜琪峰和昆汀了;我们甚至连关注的热搜都不同,对于她关注的热搜,我一无所知,从姓名到标题。也只有在聊到周星驰的时候,才能勉强串一句词,但那已经是二十年前了。


我们也不愿再去适应对方的口味了,"你点你的,我点我的"。但你吃你的外卖,我吃我的外卖,好像不是在一起吃饭。


我们都在用“印象”和“标签”理解对方,那是最容易获得的、最让自己舒适的和最简单的,简单到只需要看看10万+标题就好。


在辽阔却又狭窄的“小屏”里,我们信奉不同的价值,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甚至看到不同的事实,自觉皈依不同的权力阵营,为自己微弱的生命寻求庇护。科技正在改变潮水流动的方向,也在改变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但在潮水之上,可有你的梦想之邦?


有一天,M说,她要重新开始读书,把她研究生没读懂的书,再拿出来读;还说她做了一个梦,梦到自己在一个黑洞洞的网吧里总也输不对验证码,内心山河破碎。一直以来,她都是个总是忧心科技反噬人类的悲观主义者,也是我见过的女生中,最后一个使用支付宝和小红书的人,至今仍然坚持阅读“纸的艺术”,坚信ChatGPT 没有人类聪明,然而也对马斯克的“脑机接口”心生畏惧。


我在交叉小径的花园疾走一段之后,也决心转身回家。


有一天,我和M又聚在一起,接连看起久违的《黑客帝国》和《肖申克的救赎》。那是个宁静的午后,墨菲斯给主人公尼奥两片药丸:蓝色代表「从梦中醒来」,红色代表「跟我前进,领你去看真相」。几乎没有犹豫,尼奥选择吞下红色药丸,探索世界之谜;瑞德又读起安迪的信:“Hope is a good thing, maybe the best of things 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 ”


好像默契又重生了。


一个月之后(差不多是2023年秋天),在“老宋烧烤”那间弥漫着烧烤和香烟烟雾的房间里,一群记者开始讨论到底叫什么名字?那场讨论旷日持久,从迷雾中走出来是如此困难,一直到那个名字被起出来——


《元新闻》。


元新闻上线一周年特别推送



撰稿丨元新闻编辑部

编辑 | 梁巍  美编 | 周继龙

 校对丨胡威坤

审核 | 一审 梁巍  二审 潘艳刚  三审 杨宇坤


本文首发于元新闻  转载请联系后台


  欢迎分享转发,点个“赞”和“在看”

元新闻
安徽日报报业集团旗下财经全媒体。奔跑时代,我们一起深读理解世界。 投稿、投诉、合作:邮箱 yuan_News@163.com V: YXW20231204 T:15256224171;055165183190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