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菜园上市,给徽菜提了个醒

文摘   2024-12-25 22:21   安徽  

图:小菜园


全文共3768字,阅读大约需要6分钟



进击的徽菜①

【编者按】

徽菜不仅是中华传统美食文化的重要组成,更是讲好安徽故事的重要载体。元新闻将推出系列报道,共探徽菜向上向新的力量。

12月20日,安徽餐饮企业“小菜园(00999.HK)”在港交所敲钟上市,中国餐饮行业新增一家上市公司。


这一次敲钟,对于餐饮行业来说意义重大。因为距离资本市场上一次响起餐饮企业的钟声,还是2020年的同庆楼(606108.SH)和巴比食品(605338.SH)。


两家企业也都与安徽有关。前者是成立于1925年,总部位于合肥的“同庆楼”;后者则是由安庆怀宁人刘会平在上海从一间包子铺创出来的“中国包子第一股”。


同时,小菜园也成为安徽铜陵首家在港交所上市的企业。


今年4月,安徽省商务厅等14部门联合印发《安徽省徽菜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要推动徽菜“走出去”,实现徽菜产业高质量发展。至2026年,全省餐饮业年营业额力争突破4000亿元,“打造一批跨省经营、跨境经营的徽菜品牌企业”。


小菜园的成功上市,无疑为徽菜“走出去”取得了开门红,也为安徽餐饮企业乃至徽菜产业提振了发展士气。


01/


性价比的胜利


12月20日,香港天气晴,港交所内大家静待一个安徽厨子的敲钟时刻。


图:小菜园于港交所上市


小菜园创始人汪书高携夫人与中介团队、亲友团、股东等一一合影留念,与他们共享这一荣耀时刻。


这一刻,似乎可以回望小菜园出发的起点——夫妻店。


正是从铜陵一家夫妻饭店起步,后来他们才拥有了十余家连锁经营的“和谐大酒店”。2011年,汪书高就萌生了“走出去”的想法,他带着600万去南京开店结果失败,由此萌生了从原有的商务酒店转型的想法。


汪书高是个低调的企业家,按他自己的话说,“我不是什么民营企业家,就是个‘店小二’”。


初中毕业后,18岁的他去江苏拉了十年的板车,直到1999年才学了厨师,也因此觉得“干过十年苦活,没觉得干厨师累”。


小菜园的平价气质,与汪书高“吃过苦”有着直接关系。就连名字的来历,也源于公司自己种的200亩菜地。


而极致的性价比,正是小菜园成为“中式正餐第一股”的制胜法宝。


图:小菜园门店


小菜园定位“大众便民中式餐饮”。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大众便民中式餐饮市场是中餐市场的一个细分子市场,客单价在100元以下,可进一步分为客单价低于50元以及介乎50元至100元的两个细分子市场。而按照2023年的数据,50元至100元的市场规模占大众便民中式餐饮市场总额约62%。


招股书称,“小菜园”客单价介乎50元至100元,在中国大众便民中式餐饮市场的所有品牌中排名第一,力压排在其后的太二酸菜鱼、呷脯呷脯等品牌。


2021年、2022年、2023年及2024年前8个月,小菜园实现收入26.46亿元、32.13亿元、45.49亿元、35.44亿元。


性价比并没有拉低小菜园的盈利能力,Wind数据显示,其2023年11.7%的净利率甚至超过了海底捞以及旗下拥有肯德基、必胜客的百胜中国。


在我国目前的人口结构中,80后、90后、00后人口数量分别为2.19亿、1.88亿、1.47亿,“80后、90后、00后已经成为餐饮消费的主力,而他们的消费习惯决定了兼具性价比和良好体验的业态是主流趋势”,安徽省餐饮行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郑德贵告诉元新闻记者。


图:小菜园创始人汪书高


在小菜园诞生的前一年,汪书高曾经带着几位厨师长遍访国内主要城市的网红餐饮,当他在杭州外婆家排队一个多小时才吃上饭之后,对大众便民中式餐饮有了最初的认知。


“这模式,能成!”


如今,被小菜园曾经“摸着石头过河”的外婆家已经连续8年未开新店,门店数量也早就被这个后来者远远甩开。


02/


“时尚餐饮助力徽菜远航”



小菜园的上市,让郑德贵也感到由衷的振奋。


作为省餐饮协会的副会长单位,郑德贵曾多次赴铜陵与汪书高交流,在他看来,小菜园成功的秘诀有很多,但适应当下时尚餐饮业态的发展是首要因素。


图:郑德贵(左一)与汪书高(左二)


《安徽省徽菜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提出的主要任务,第一为培育壮大徽菜龙头企业;第二为支持企业连锁经营。


网络上归纳总结,安徽人撑起了中国餐饮业的半壁江山。在郑德贵看来,实则有失偏颇。


“我们业内通常将同庆楼、老乡鸡、小菜园以及蜀王看作是安徽餐饮的‘四大金刚’。”


根据省餐饮协会的数据,全国中式快餐第一名老乡鸡目前拥有1200余家直营门店,营收规模超61亿元;小菜园截至上市前,拥有663家直营门店,营收规模45亿元;我省首家餐饮业主板上市企业同庆楼拥有60余家直营门店,营收规模超20亿元;全国团餐行业前四强的蜀王,全国拥有700余家门店,营收规模超20亿元。


此外,还有营收规模10亿元档位的黄山大厦、岸香咖啡、栖巢咖啡等。


以《方案》为指导,头部企业均通过连锁化经营,在徽菜餐饮企业中形成头雁效应。


“品牌化、品质化、规模化是徽菜餐饮企业能够持续健康发展和快速增长的三大前提”,郑德贵坦言,企业在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资本的加持才能实现规模化经营,否则往往受到种种限制而止步不前。


小菜园的性价比与成功IPO,似乎给安徽其他餐饮企业提了个醒。


“当然,资本的进入仍是一把双刃剑。”小菜园顺利上市的背后,亦隐藏背负着与加华资本对赌协议的风险,郑德贵坦言,“资本的逐利,也令餐饮企业在快速扩张中面临内控管理、食品安全、品牌宣传等方面的风险。”


徽菜产业的发展,同样享受到合肥作为新一线城市近二十年快速发展的红利。


早在2015年,合肥已成为国内继北京、重庆之后全国排名前三的餐饮连锁加盟中心,涌入合肥的知名连锁品牌超过200家。


图源:视觉安徽


徽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2021年,徽菜烹饪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承千年的徽菜明清时期随古徽商的经商足迹传遍南北,“巧妙用火、擅长烧炖、讲究食补”,以注重食材新鲜与原味著称。


然而在新时尚餐饮潮流业态下,不比川菜与湘菜,徽菜的特点恰恰成了影响其“走出去”的制约因素。


“走出去必须要连锁化,连锁化的核心是中央厨房统一配送,而讲究烹饪技法的徽菜必然需要在其中找到平衡。”


在这一点上,厨师出身的汪书高也在为徽菜走出去投石问路。在小菜园的股权架构和管理模式中,厨师长被提级至店面管理的核心,多数厨师长兼任店长并享有店面股份。此外,小菜园坚持现烹现炒,保证菜品口味。


03/


“徽大厨”已在路上



2023年拿到加华资本5亿元融资的小菜园,当时的汪书高说,“不缺钱,没怎么用这5个亿”。此次小菜园上市募资8.6亿港元,要干什么?


答案是扩张,在竞争对手尚未成长起来之前,就快速跑马圈地。


规划明后年分别开设约160家和180门店,2026年达到千店规模。


汪书高的“担忧”不无道理,小菜园的成功意味着徽商“走出去”已形成可复制的商业模式。


图:徽宴楼·臻品


12月25日,徽宴楼董事长张业青在高新区的“徽宴楼·臻品”谋划着“徽大厨”的未来。这家徽宴楼开业于20年前,出道即顶流,多年来都是高新区高端宴请的首选。


虽与汪书高并无交集,但专注于传统徽菜餐饮业态的张业青与汪书高有很多相似之处。


同样的厨师出身,同样也是从六安东市街道的一家夫妻店做起,徽宴楼曾在全省开出15家门店。


虽然店面数量不占优势,但徽宴楼聚焦传统徽菜餐饮业态,走的是重资产路线,单店投资规模甚至超过1亿元。


张业青如今不得不面对一个遗憾和一个挑战。


遗憾是早在2012年,就有资本方向他建议,按照时尚餐饮模式帮助徽宴楼走上快速扩张模式;挑战是今年徽宴楼传统餐饮业态营收下滑30%的数据已经摆上他的台面。


图:徽宴楼董事长张业青


“当年没能成为小菜园,不代表现在不可以追赶小菜园”,张业青对元新闻记者说。


传统餐饮业态的下滑使他当机立断做出关店调整的决定,而将灵活的自有资本投入到子品牌“徽大厨”。


从2023年底萌生转型想法,到今年6月于合肥标杆性商业综合体银泰中心开出“徽大厨”首店,仅过半年时间,“徽大厨”已在高新银泰、滨湖银泰、正大广场、杉杉奥莱新布局4家门店。


对此,张业青毫不回避“徽大厨”对标小菜园的想法。


“单店开店成本100万元左右,客单价65元,于肥西食品产业园新建中央厨房统一配送,每店至少标配2名厨师现场烹饪……”


以“徽大厨”杉杉奥莱店为例,试营业不到二十天时间,单店营收已达2~3万元,翻台率达到惊人的7。


“这与杉杉奥莱开业初期庞大的客流,和尚未形成规模的餐饮业态有关,‘徽大厨’抢占到了先发优势”,张业青说,但轻资产模式的转型试水,给他明年计划扩店20家带来极大信心。


图:徽大厨


与小菜园前期聚焦三四线城市下沉市场不同,张业青选择高举高打,“徽大厨”选址均在合肥一线热门商圈,明年计划走出去的首选地,亦是南京这样的省会城市。


此举的目的,一是占领客流高地独树一帜,二是保持徽宴楼深耕多年的品牌调性。


从高端的传统业态下沉到大众便民中式餐饮,两家风格迥异徽菜餐饮企业的转型路径,最终殊途同归。


“一锅成菜”是厨师出身的张业青恪守的原则,因此他对“徽大厨”的要求,同样是不做预制,而坚持现炒现烹。


在张业青看来,开店扩张是徽菜“走出去”的必经之路,但徽菜高质量发展的壁垒仍在于徽菜的文化,以及徽菜技艺讲求的师徒传承。


2012年,张业青第一次参加柳传志、李开复等人发起的联想之星创业戈壁行,108公里的荒漠之路令他从开始便“轻敌”,妄图抄近道取胜的他不慎走入沼泽,寸步难行。去年,他远赴川西德格,半个月的时间毅行844公里,这一次,他学会了自我反思与下沉心性。



撰稿丨元新闻 戚飞   “元公司”栏目出品

编辑 | 戚飞   美编 | 周继龙

 校对丨胡威坤

审核 | 一审 梁巍  二审 潘艳刚  三审 杨宇坤

本文首发于元新闻  转载请联系后台



  欢迎分享转发,点个“赞”和“在看”

元新闻
安徽日报报业集团旗下财经全媒体。奔跑时代,我们一起深读理解世界。 投稿、投诉、合作:邮箱 yuan_News@163.com V: YXW20231204 T:15256224171;055165183190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