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风投"出手 国资重掌文一科技!

文摘   财经   2024-10-18 20:34   安徽  



来源:文一集团官网


全文共3718字,阅读大约需要10分钟

在过去一周内,合肥国资以6.6亿元拿下一家上市公司控制权。


10月15日晚,文一科技公告,控股股东铜陵市三佳电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及其一致行动人安徽省瑞真商业管理有限公司将向合肥市创新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合肥创新投”)转让合计持有的公司2699.3865万股股份(占总股本的17.04%),转让价格为24.45元/股,总价款约为6.60亿元。


这也意味着,合肥创新投成为文一科技控股股东,合肥创新投作为合肥产投投资板块,由后者间接控股,合肥产投将取得文一科技间接控制权,而其背后百分百控股的合肥市国资委则成为实控人。


2002年上市后,文一科技已经七易其主。


10月16日复牌后,文一科技已连续涨停,10月18日股价收31.89元。



    曾遭赵伟国四次“举牌”


2016年1月28日晚,赵伟国和他的紫光集团通过二级市场买入805万股并举牌中发科技(后更名为“文一科技”),并表示不差钱,“不排除在未来12个月继续增持中发科技。”


受此影响,中发科技股价在6个交易日内从14.81涨到24.43。走出了6天4板的大涨行情。


                           

彼时,赵伟国在半导体领域有“并购狂人”之称。他在2013年7月以17亿美元收购国内最大手机主芯片公司展讯通信;同年10月以9.1亿美元收购国内第三大芯片设计公司RDA锐迪科微电子;2015年5月又以不低于25亿美元收购惠普旗下IT系统领域的H3C“新华三”51%的股权。


紫光集团也成为全球仅次于高通和MTK的第三大手机芯片设计公司。


赵伟国的格言是:“资本是逐利的,产业发展需要资本的支持,资本投资我们,我们拿钱去做产业,资本再到资本市场去套利”。


但赵伟国的“打法”被人颇多“诟病”,认为他一直操弄资本游戏。彼时世界芯片制造的前三分别是英特尔、三星电子和台积电,中国排名最靠前的华为海思居世界第十九。但赵伟国扬言要“做世界第三”,“买下台积电”。


鸿海董事长郭台铭当时忍不住说:赵伟国不过是一个炒股的投资者,怎么能去问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一个世界半导体教父,公司多少钱要卖?“不是你今天用钱就可以买的。”


赵伟国举牌中发科技之后,很多投资者都猜测:控制中发科技后,赵伟国很有可能注入紫光旗下优质半导体资产。


也许是感受到了威胁,在赵伟国首次举牌之后,中发科技的控股股东国购在6月3日宣布转让中发科技股份。国购集团创于1993年,是安徽明星企业,曾位列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69强、中国民营企业243强,2013年时国购总资产逾350亿元。


袁启宏(国购集团)是在2015年以1.3亿元的代价入局中发科技的,一年之后他把股份卖给文一集团的周文育,价格是1.5亿元。袁启宏小赚一笔。


左一:袁启宏 右一:周文育

至此,当年安徽最大本土开发商、身处房地产鼎盛时期、现金流充裕的文一集团正式入主中发科技。


但在19天之后(6月22日),赵伟国辖下的紫光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紫光通信系基于再度增持中发科技达到10%,触发第二次举牌,仍然“不排除在未来12个月内继续增持中发科技股份”。


几乎在同时,文一集团宣布通过旗下多家公司增持上市公司至25%,并触发举牌。捍卫控制权的态度可见一斑。


此后,大股东和二股东开始轮番举牌抢夺“中发科技”。


2016年12月27日,紫光第三次举牌。

2016年12月29日夜,文一集团再次举牌。

2017年11月,“中发科技”更名为“文一科技”,“昭示主权”之意不言而喻。

2017年12月8日,紫光第四次举牌。


然而,风云变幻。2018年,赵伟国辞任紫光股份和紫光国芯董事长,对外宣称“工作繁忙”,随后,紫光资金链断裂消息传来。


2018年12月,紫光宣布增持计划实施完毕,此时紫光占股 21.24%;文一占股27.09%。双方围绕“文一科技”的股权争夺告一段落。


此后,资金链吃紧的紫光开始一路抛售“文一科技”,直到2020年6月9日紫光最后一次发布公告称已清仓,不再持有文一科技。


从20多块钱高调买入,到六七块钱黯然离场,紫光留下落寞背影。




   2002到2024七易其主


文一科技在2002年上市,曾被称为“中华模具第一股”。


 文一科技主要产品

创道硬科技创始人步日欣则称:文一科技所在的半导体塑料封装设备领域并不是一个传统行业,“该细分领域是半导体关键环节之一,而且高端核心设备也被国外厂商垄断。”

                                                                   

据元新闻整理,从2002年到2024年,文一科技七易其主。


文一科技七次易主

伴随着数次控制权变更,文一科技也曾多次筹划业务转型,但均未成功。2014年,公司曾筹划收购江苏广和慧云大数据科技有限公司,但由于未与交易对手方达成一致,终止重大资产重组;2015年,曾筹划非公开发行,募集资金拟用于收购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资产,最终也宣告终止;2016年,再度筹划定增募资,募集资金用于智能机器人研发及产业化等项目,也以失败告终。


文一科技之所以被各路资本重视,一是其营收和净利规模小、控股收购成本低;另一方面也是因其身处炙热的芯片行业。


2012年,《集成电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发布;

2014年,《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正式发布实施;

2019年,科创板正式开市,资本大量涌入芯片业;

2021年,《“十四五”规划纲要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十四五”期间,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将着重构建开源算法平台、并在学习推理与决策、图像图形等重点领域进行创新,聚焦高端芯片等关键领域。


中国的芯片行业就像被点燃的火焰,迅速崛起。据《财经》统计,2018年-2020年,三年间中国半导体的投资额超过了前10年的总和。


文一集团董事长周文育曾表示,文一科技对于文一集团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在2016年6月受让股权后,文一集团对中发科技提供了一系列的转型支持。”


但文一科技业绩表现一般。公开资料显示,2022年到2024年上半年,文一科技分别实现营业收入4.44亿元、3.31亿元、1.56亿元,同期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26亿元、-0.81亿元、0.08亿元。


2023年,因为没有计提旗下全资子公司中发铜陵的资产减值,文一科技甚至因为半年报存在虚假记载而遭到证监会罚款200万元。时任董事长杨林被给予警告,并处以70万元罚款。



  “耐心资本”重掌文一科技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本周,被称为中国“最牛风投”的合肥国资出手了。


10月15日晚,文一科技公告,控股股东铜陵市三佳电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及其一致行动人安徽省瑞真商业管理有限公司将向合肥市创新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转让合计持有的公司2699.3865万股股份,转让价格为24.45元/股,总价款约为6.60亿元。


这也意味着,合肥创新投成为文一科技的控股股东,合肥创新投作为合肥产投投资板块,由后者间接控股,合肥产投将取得文一科技间接控制权,而其背后百分百控股的合肥市国资委成为公司实控人。


这已是文一科技第七次易主。


对此,文一科技董秘办表示:“他们并未告诉我们为何会收购。关于公司主业和其他营业产品,目前我们尚未接收到需要调整的通知。”


但据相关人士分析,在合肥产投公开投资的100多个项目中,半导体是重要领域,其出手了长鑫新桥、海图微电子、中车时代半导体、芯能半导体等项目。“半导体行业也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合肥产投可能会对公司进行转型升级。”


今年9月底,有投资者在互动平台向文一科技提问:公司扇出型晶圆级封装样机第一阶段研发完成,即第一台手动样机研发完成,并交付客户测试验证。验证周期多久啊?文一科技表示:“公司扇出型晶圆级封装产品距离批量生产及后续研发还有很多难关需要解决且存在不确定性,主要受限于技术因素和市场因素不确定的影响。


实际上,地方国资在资本运作上已经表现得驾轻就熟,成为上市公司控制权交易的重要“买家”。


证券时报根据Wind数据不完全统计,截至7月9日,共有52家上市公司发布了“实际控制人拟发生变更或已变更”公告,其中有多家上市公司新的实际控制人为地方国资,上市公司易主国资在近半年掀起一波高潮。


微致资本投资合伙人赵培恩认为:有别于上一波国资纾困上市民企,这一波国资下场的目的则剑指产业并购。“一些地方国资的领导对买入上市公司以及后续打算都有清晰的逻辑和规划。”


另一方面,投资芯片、半导体等新兴产业需要耐心。今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指出“要积极发展风险投资,壮大耐心资本”。


与财务投资者不同,耐心资本是一种专注于长期投资的资本形式,不以追求短期收益为首要目标,是对资本回报有较长期限展望且对风险有较高承受力的资本。


“政府的钱属于天然的‘耐心资本’。”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表示。


回头看去,紫光集团前董事长赵伟国的“芯片帝国”已经轰然倒塌;有“安徽地王”之称的国购集团也已物是人非,自2018年开始接连被曝出多次负债违约、多地开发项目烂尾的消息,“老板跑路”传闻甚嚣尘上;房地产风光不再,文一集团从2023年起跌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连续两年未能入选。


文一科技的现任董事长杨林曾长期在合肥国资体系企业任职,曾担任国风新材前身国风塑业、丰乐种业董事长。2023年初,杨林加入文一科技这家民营企业,曾引发投资者关注。当时有投资者致电文一科技证券部。相关人士表示,杨林是以个人身份加入公司,不代表国资,“(他)舍弃了(国企员工身份)”。


没想到,兜兜转转,国资重掌文一科技。



来源:澎湃新闻




撰稿丨元新闻记者 梁巍

编辑丨梁巍  美编 | 周继龙

 校对丨胡威坤

审核 | 一审 梁巍  二审 潘艳刚  三审 杨宇坤


本文首发于元新闻 转载请联系后台

元新闻
安徽日报报业集团旗下财经全媒体。奔跑时代,我们一起深读理解世界。 投稿、投诉、合作:邮箱 yuan_News@163.com V: YXW20231204 T:15256224171;055165183190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