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星驰联合创始人、CTO:王智灵
全文共3882字,阅读大约需要8分钟
十年前,深耕在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的王智灵常常要面对一个场景,那时的城市面貌还远未形成如今这般繁华的景致,深夜空旷无人的道路就是他和团队最好的试炼场。
除了像孤舟一样的测试车辆,蜷坐在车辆后排抱着笔记本电脑的王智灵,时常听到耳边呼啸而过的渣土车,撕破了夜晚的宁静。
“不如让我们的(测试)车,去和渣土车迎面混行,以此来测试程序运行的效果?”
十年后,王智灵依然为当时的“灵光乍现”感到后怕和懊悔。
“后来看到新闻报道,当时与渣土车相关的伤亡事故发生率惊人,那两三年路测的时间里,我们到底有多少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01/
被合肥国资“看上”的准独角兽
2023年国庆节期间,合肥骆岗中央公园登上全国TOP20(数据来源:高德地图)的热门旅游目的地。伴随着骆岗一起“出圈”的,还有自主行驶在公园内的14辆无人驾驶车辆。
它们皆来自于合肥本土一家名为“安徽中科星驰自动驾驶技术有限公司(下称:中科星驰)”的企业,4辆无人驾驶巴士、6辆无人售卖车和4辆无人清扫环卫车穿梭于数万客流之中,既使遇到突然冒出的行人也能从容刹停,再根据前方路况自主启动。一时吸睛无数,引发市民好奇和围观。
运行在骆岗中央公园的中科星驰无人驾驶观光巴士
这些如今能够“独当一面”的科研成果,王智灵整整“孕育”了它们15年。
在成为中科星驰CTO之前,王智灵的学业生涯和职业生涯里只有“机器人”与“无人驾驶”两个关键词。
“中科星驰将它们合二为一。”
就在本月,中科星驰完成Pre-A轮过亿元融资,中安资本、合肥创新投、合肥高投领投。这家成立不到3年的“智驾新军”,一跃成为被VC机构青睐的香饽饽。
无论是网络热炒上演黑马逆袭剧情的“最牛风投”,抑或是“合肥是‘产投’不是‘风投’,是‘拼搏’不是‘赌博’”,合肥国资在产业布局方面的前瞻性有目共睹。
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竞赛公认的下半场,智能驾驶如同当年的液晶显示、动力电池、半导体一样,被反复提及。
“中科星驰成立的前两年,并未谋求融资,而砸进去的是几位联合创始人的真金白银”,王智灵告诉元新闻记者,今年是中科星驰真正驰骋起来的一年,连续中标芜湖港智能网联及自动驾驶应用、蒙城县智能网联等几大标杆性项目,合同额已经超过1亿元。
较长的项目筹备和验收周期,使得中科星驰这种初创型公司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而无人驾驶方案的研发,对资金有着源源不断的需求。
1886年,卡尔·弗里德里希·本茨将内燃机装在了四个轮子上,创造出世界第一辆汽车;但提出“让每个家庭都拥有一辆汽车”的亨利·福特,才是让人类进入汽车时代的鼻祖。
就像2011年“上岛”的王智灵和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的无人驾驶团队,他们并不知道未来将会迎来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爆发,但他们深知无论是燃油车还是电动车,无人驾驶一定是汽车发展不可改变的趋势。
02/
商用无人驾驶的“国家队”
据行业相关研究数据,2019年中国无人驾驶商用车正式开启商业化。2019-2023年,中国无人驾驶商用车市场规模从271亿元增长至1088亿元,预计到2028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4492亿元。
在智能驾驶领域,一直有“纯视觉”和“激光雷达”路线之争。一方面是以特斯拉为代表的FSD(完全自动驾驶)纯视觉方案日趋成熟,另一方面则是基于激光雷达成本的下降,国内新势力呈现百花齐放的竞争态势。
英伟达自动驾驶中国团队负责人吴新宙曾表示,短期来看,视觉方案是无所不能的。
王智灵曾向团队发出灵魂之问:不同于城市道路工况,在无照明条件的矿山、厂区,纯视觉方案何以令人放心?
因此,中科星驰采用的是华为海思芯片+多感知原件的智能驾驶方案。而在应用场景方面,中科星驰定位“智能新能源商用车机器人公司”。
不同于新能源新势力面向广大消费者的宣传策略,目前中科星驰主要面向B端用户,提供特定商用场景下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
在技术实现上,矿山等特殊商用场景下无人驾驶要解决的最大问题是路的不同。乘用车的公路、高速场景都有明显的车道线、路标和其他交通标记,各个矿山则没有这一条件。
每一个矿区的区域结构、流程动线、开采规模和实际路况都有很大区别,这意味着自动驾驶系统需要根据特定的矿山环境进行适应和调整。且矿山本身不具备良好的通讯条件,对于“车路云”协同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科星驰各类无人驾驶车辆
“中科星驰认为,汽车的最终形态一定是‘汽车机器人’。”
在中国科大,王智灵所学的专业叫做自动化,实际上就是不同形态的“机器人”,在不同的阶段它有着不同的形态,也许是工业机械臂、也许是具身人形机器人,也许只是一个虚拟的“大脑”。
“我常常跟团队讲一件事情,过去100年中,人们对于无人化的追求从未停止过”,自1925年美国纽约街头出现第一辆通过无线电遥控的“无人驾驶汽车”,100年过去了,“技术累积了百年,终于到了爆发的时候。”
无人驾驶(AI绘图)
国内虽然也已经布局无人驾驶40年,但其发展还是遇到了瓶颈。因为涉及感知、决策、执行等多个层面,需要集成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而鉴于路况的复杂、汽车可能遭遇的各种突发事件,以及汽车传感器的灵敏度和电脑与人脑的不同思考方式,让人类让渡自己的一部分安全和隐私给汽车这台“移动的电脑”,还是很难完全做到。
今年年中,“萝卜快跑”无人驾驶出租车在武汉、广州等地大规模上路,却也引发舆论两极分化,甚至是网约车司机的集体抵制。结合当下作为最低就业准入门槛的网约车,有人认为“此刻并非无人驾驶落地的最佳时机”。
基于物流货运卡车存在“事故率高、运输效率低、人工成本高”等问题,港口、厂区的物流运输无人驾驶化成为一门“热”生意。
“无人驾驶从来不是要取代人,而是要服务于人,为人提供安全和便利”,王智灵解释说,中科星驰聚焦在矿山、港口、园区、厂区这些极度危险或者相对枯燥的工作,“让机器人替代人去承担这些危险或枯燥的岗位,通过无人化形成提高生产效率的工具。”
作为承接无人驾驶“国家队”中科院十五年技术积累的团队,中科星驰创办之初,王智灵等几位联合创始人将公司愿景定为:商用车机器人,走遍万里山河。如今,基于“车路云”协同发展理念,该愿景被修订为:星智领航,驰骋万里山河。
正如他从接触无人驾驶的最初就笃定的信念:百年前燃气机上车,开启了人类车轮上的时代;如今要让机器人上车,在世界各个危险的角落为人类而工作。
03/
成为独角兽 超越独角兽
2024年年初,国内AI头部企业商汤科技的年会上,已故创始人汤晓鸥博士以“AI数字人”的形式与大家重新“见面”,并勉励各位“往前走,别回头”。一位年仅55岁的国内人工智能领军人的逝去,令人扼腕。
同样是在11月11日,重庆老牌车企力帆科技宣布由旷视科技CEO印奇出任董事长,引外界猜测在智能驾驶领域早有布局的旷视,是否要借力帆正式进军智驾赛道。
某种层面来说,王智灵与印奇都是中国科大的校友,而同样毕业于中国科大的汤晓鸥也是他们创业的领路人。
工作中的王智灵和团队成员
15岁考入中国科大少年班,1998年自湖南邵阳老家赴合肥求学之前的王智灵对这座未来的科创之城毫无了解。
“就像从一座县城(邵东),到了另一座县城(合肥)”,他半开玩笑地说,“但是我有幸也成了合肥崛起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毕业后在合肥科学岛上15年的科研经历,王智灵认为自己是“兴趣使然”,并且懂得如何“苦中作乐”。同时,从默默无闻的小团队,到如今科研成果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下落地转化,“我赶上了无人驾驶发展的黄金时代”。
估值超10亿元,准独角兽,目标IPO。只是中科星驰的第一步。在王智灵看来,中科星驰绝不满足于成为行业独角兽,而是要在场景应用和落地转化中,谋求成为国内头部、国际领先的自动驾驶技术公司。
“不得不承认,成为独角兽对中科星驰这样的技术公司来说意义重大,可以获得大量的资金支持来推动技术研发、市场拓展和吸引人才。”
在商用无人驾驶赛道上,如今也是“车水马龙”。一是上游的无人驾驶解决方案提供商,比如小马智行、易控智驾、智驾科技、商汤绝影等;二是上游零部件制造商;三则是金龙、宇通、江铃、解放、江淮等中游制造厂商,它们与方案厂商合作,并从交易中收取制造部分的费用。
因此,中科星驰在发展策略上坚持“两路并行”,即特殊场景下的商业应用落地+拥抱主机厂,打造“场景+整车+技术”的黄金三角商业模式。同时,通过有序布局智能汽车零部件、低速特定场景、高速干线物流三大业务,在业界最快实现了商业闭环。
中科星驰获江汽集团股权战略投资
2022年末,刚刚成立仅一年的中科星驰便获得江汽集团股权战略投资,双方合资启动“星驰智卡”项目,为江汽提供专业的、领先的、全栈自研的自动驾驶核心技术与产品。也正是基于此,中科星驰可以快速研发成功首款车载智能通讯终端(iTU),并顺利进军整车零部件研发与制造。
作为公司CTO(首席技术官),王智灵直言自己依然是带学生的科研人员,科学家思维与企业家思维有着很大的差异,但研发是中科星驰的根本,而一个包括市场、战略、管理、人力的完整团队才能让中科星驰真正驰骋起来。
“无数个夜晚,我们把车开到合肥北城外乡村的小路上测试,月光影影绰绰照在路边的荷塘,我们摘下莲蓬,觉得那些密密麻麻的莲子,就像是无尽宇宙中的星球。”
问起中科星驰的名字是如何来的?王智灵说,我们希望未来的中科星驰,能够汇聚更多优秀的人才。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滕王阁序》,编者注)
撰稿丨元新闻 戚飞 “元公司”栏目出品
编辑 | 戚飞 美编 | 周继龙
校对丨胡威坤
审核 | 一审 梁巍 二审 潘艳刚 三审 杨宇坤
本文首发于元新闻 转载请联系后台
欢迎分享转发,点个“赞”和“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