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长补短(2)申论和行测的平衡

文摘   2024-11-12 23:56   山东  

本系列第1篇西瓜介绍了「扬长补短」的3个层面,今天的第2篇就先说说第一个层面,即「申论和行测的平衡」。


理想状态下,考生的申论分数和行测接近,或者行测略强一点较为合适。比如,你申论70,行测75,或者申论行测都是70+且分数接近,都是不错的,这说明你两科的实力比较均衡,没有特别的短板。


如果你常考出「行测65,申论60」左右的成绩,则一方面说明这两门距离上岸可能还有点距离,需要继续努力;另一方面说明能力比较均衡,没有明显的偏科。


如果考生两门明显不平衡会怎样?比如行测能轻松上75,申论上60都难;或者申论随随便便就70+甚至逼近80,但行测比申论低十几甚至几十分,这是否是偏负面的状态呢?答案也是否定的。


从一个角度来说,如果考生某一科特别强,那确实意味着比较偏科,但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其中一科特别强,因此在备考时可以省下精力,集中用来「补短」,把短板补到和长板差不多的水平,就很有希望上岸了。


这里需要注意3个点:


①不同科目难度的平衡性


有一点需要注意:如果没有出题失误,出题人会更倾向于让申论和行测的绝对难度近似。或许有的考生会考出「申论80、行测50」或「申论50、行测80」的极端分数,但统计了10000个考生后,会发现申论和行测的平均分数差距很小。


这点很好理解:如果某次考试绝大部分考生行测都考七八十分,但申论却60分都考不到,那必然会引发社会舆论,反之亦然。但如果笔试的两门科目都比较难或都比较简单,那考生就会感觉很正常。


出题人绝对不会闲得没事给自己找不痛快,所以尽管历年来公考真题难度不同,但同一次考试中的申论、行测之间的难度不会差距过大。


②公考笔试的基础性


在高中及以上的学习中,不同人会有明显差距,比如相当多学生特别头痛数学,微积分和线代怎么都理解不了;有的学生不喜欢大量记忆背诵的内容,所以学不了一点历史或法律。


但公考不会。


公考的笔试特别基础。在行测中,无论是数学还是法律、历史,考查难度都不会超过初中,也就是大家在高中分科前,用九年义务教育的水平足以应对了。在申论中,我们不需要写文言文,不需要记忆冷僻的汉字,无论是概括、总结、分析、写应用文还是写「开门见山开头+3个分论点首句成排比的主干+简洁概述且有所升华的结尾」的申论大作文,都没什么绝对难度,都是义务教育完全可以应对的。


西瓜在之前的文章中反复强调过,行测的核心是「时间规划」,尤其要注重总结难题和放弃难题;申论则要注重对「给定资料」的简化概括、找到重点和写好「申论大作文」。上述目标都更多取决于考生自身的准备和努力,与高中及以上的教育毫无关系。


③申论和行测的共通性


申论和行测的考试内容看似完全不同,其实有共通之处。如果其中一门分数特别高,另一门分数不太理想,其原因可能并非考生严重偏科,更多出在「没有意识到另一门的特点」上。


一个行测水平特别高的小伙伴,申论小题也差不了,因为行测分高意味着「数量关系」「逻辑判断」「资料分析」等注重逻辑、推理、分析的高难度题型得分也不低,而申论小题则很看重考生的逻辑是否顺畅(数千字里找十句左右最重要的内容并组合成回答,逻辑不强不行)。因此,这部分考生申论分低的最大原因往往是「申论大作文没写好」,尤其是「审题没审好导致跑题」,重点攻坚这一短板就可以了。


同理, 一个申论水平特别高的小伙伴,其「常识判断」「言语理解与表达」「定义判断」「类比推理」等板块分数不会低,如果行测总是考低分,那很可能是因为时间规划不够、做题顺序不合适,导致在「数量关系」或其他难题上花太多时间,影响力行测其他板块的效率,因此每次考试行测都没做完,这么来来回回几次,可能就丧失信心了。


西瓜的CCtalk课程


购买前可在CCtalk免费试听共34节约20小时的公开课。


*关于公考相关问题请加我微信号xggkjt咨询,咨询是免费的。购买课程后,可获取后续一对一辅导等相关服务。

西瓜公考解题
直观、简明、全面、深入且免费的公考干货,都在这儿。 特别声明:本公众号和其他名称类似的公众号没有任何关系,也不存在商业合作情况。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