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量2W+文章的背后,我做了什么?

学术   教育   2024-09-26 19:03   广东  


说实话,遇到这样的教研组,很难不成长!(点击即可阅读)这个文章的阅读量远超我的预期。截止到我编辑的时候,这个推送阅读量,已经超过2.4W,超过600次转发。

说真的,有点惶恐。一来,我觉得文章内容一般,分享的不过是我的零星想法;二来写得还不够深入,更多是我的感性认识。但不管如何,我想如何开展教研活动,是大家关注的话题。如果能对大家有点儿启示,我自然是很开心的。

为何这文章能够得到这么大的关注度?

我自己总结了三点:

一是标题聚焦关注。关键词“教研组”“成长”直击现在教研的痛点:教研无效性,要么是批斗大会,要么是全程夸夸笑。或更多是事务性工作的公布和讨论,年级组老师各自为政,没有教研等。

二是内容实操参考。我分享了自己上公开课的磨课的关键点,也分享了整套学习单的设计,或许能帮助到大家;

三是关键人物助力。除了得到了系统流量推荐,这文章也得到了张祖庆老师的“在看”,陈大伟老师也在推送中加了超链接。

前晚,陈大伟老师要邀请我做学员分享(戳:请你足够相信,走的每一步都算数)我简单做了三点分享,在这里整合成这个文章,分享我是怎么写出这篇文章的。(根据口述整理,略显口语化。请见谅!


第一个是我对作业的理解,在此理解之上,我是怎么去做写完这一篇文章的,文章大概有什么内容?在这个文章形成过程当中,我经历的一些选材和组织上的一些调整。

  

我对作业的理解


作业就两点,一个叫聚焦话题,聚焦话题是课堂观察和讨论的经历。二是作业要求,本身比较简单的。一是要基于自己的观察和回顾,也就是说不能借用别人的内容,是自己亲身经历的。


第二是要有故事性,这不仅仅是一个经验的总结,在这个过程当中,也要出现一些故事性内容和相关的分析。

这种分析怎么来?我们可以看陈大伟老师的两篇文章,给了很好的分析的框架和思路。


接着是要对阅读者有启示。在此基础之上,我就梳理出几点方向。



一是观课议课的定义,它有什么特点和特征?它有什么立场?观课议课的4种类型,我分享的经历,到底属于哪一种?


二是这既然是一个案例的课例,当然也是一个故事。但如果你成功就是故事,那如果失败就可以成为事故,我觉得这还是挺有意思的。


第三个是你要想对别人有启发,我觉得首先对自己肯定是有启发的。如果事情对你的本身不是很有感触,或者是没有什么收获的话,那阅读者、受众、读者,其实是很难感受到你的启示的。


第四个第五个是我的整体的框架定下来,就是要有自己的经历,在同时也要在过程当中把自己的得与失给渗透进去。


  

文章的主要内容


在此基础之上,我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这篇文章的和框架。


先讲一下我的经历背景。其实我在一开始要讲这作业之前,要考虑到两个背景。一个是上课背景。我上这节课的时候的背景是怎么样的情况,我为什么要选择这节课来上课?



这肯定是有特定的一个原因的。当时是为了一节公开课做准备的。也就是说这可能更涉及到我自身语文教学,学校在语文学科建设方面的展示。所以考虑的因素会更多。


换言之,这一次就是磨课的经历,其实锤炼我的教学基本功,也是在集体关注我们课堂的现象。就是我们以这节课例为切入点,所以要讲到这样一个背景下,我才能更好去分析。


我觉得陈老师讲的那四个点,其实还有很有意思的。你要怎么去判断一节课上得怎么样?四个类型其实是给了我们很好的一个方向。


进教室观察和研究课堂教学主要有这样一些目的:

一是调查课堂现状,通过调查寻找未来改革方向;
二是鉴定教学水平,目的在判定优劣,分出等第;
三是锤炼教学行为,意在磨砺优质教学;
四是讨论和交流课堂现象,旨在研究问题和改进教学。
不同的目的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并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手段。
陈大伟.观课议课的三个基本立场[J].上海教育科研, 2017(1):4.


第二个部分是课堂观察与讨论。在这个当中其实我的思路其实也是比较明显的,就是我聚焦了两个核心的话题。


第一个话题是教学环节设置,怎么去设置它?最终是为了要促进学习目标达成。第二个话题是要给予足够的脚手架去帮助学生获得习作的方法。这两个点是我们在讨论过程当中紧紧围绕两条主线,也是层层递进的。


第三个点是成功的一些启示。我把成功启示概括成了三个点,就是抓关键词。我觉得这三个关键词也是对应了陈老师对于观课议课中提到的关键词。尊重对话促思也是三个点,这是我们文章的大概的内容。


观课议课旨在研究和改进,它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对课堂教学中共同关心的现象和问题进行观察和对话,以期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教师研修活动。

陈大伟.观课议课的三个基本立场[J].上海教育科研, 2017(1):4.


  

选材和组织过程


在这个过程当中,其实并不是一次性就完成的,但其实过程当中还是挺曲折的。整体而言,我是经历了多次调整,一边写一边修改,包括标题。一开始其实都没有确定下来,我一直在想这个标题怎么样更合适,后来,才慢慢确定我的思路。


选材上,经历了印象到感触的过程


印象最深刻的是,我在2021年4月份在实校实习的新教师汇报课,也算是第一次转盘式磨课。转盘式磨课就一共有四个班,这个班每一节的这些课都是我来上,也就是说这一节课我上了四个班。


其实转盘是一直磨课,一边上课一边磨。我觉得对于当时我来讲,其实印象是特别深刻的。就我成长经历而言,这是自己绕不过去这个点,是我教学的开端,我觉得印象特别深刻。


但是即便是印象很深刻,更多的是在心情上、情绪上。但是有很多细节,因为没有得到及时的记录,所以就很多东西已经不是很清楚了。所以我就改成了另一个感触特别深的内容,也就是我刚才讲的那节公开课。


从一开始的印象深刻到后来的感触深刻,我觉得感触深刻要自己有所感,写出的内容才能够大家所能感染到大家。所以在选材上我就选择这一点。


组织上,经历了线性到有机的过程。


在这三次磨课到底是什么在发挥作用,到底是什么在改变?我想除了一些细枝末节,比如说你的板书要怎么调整,你的这个过度怎么调整,评价语又怎么调整的。


我想这个其实都是小的调整,更大的是那种骨架上的调整,我觉得有这个骨架很重要,只有确定好骨架,你的课才可能成功。其他的细枝末节优化,更多是一种锦上添花。


所以如果我是说这样的细枝末节,可能对我来讲本身就没有什么意义。我只是把这个事情只是重复了一遍而已,只是有一个故事,但是没有分析,也可能对大家没有启示。


在这样在这样思考之下,我就做了一些调整。我就聚焦这样一个思路:聚焦问题,效果怎么样,然后再去实践。


比如说我第一次做的事情是把它上成了口语交际课,更关注的课前的导去,但是并没有落实到这个写作当中,那就去改了之后再看效果怎么样。


整体而言,我的分享,其实很简单。我觉得在这个过程当中一定要学会不断去反复去打磨,才能够把自己的文章变得更好。


文章还是要改出来,虽然我交得也比较仓促,但是我其实每一次做作业,我都一般会改个两遍,就是自己通读一遍然后再改因为有时候你思路的确定,不是一蹴而就的。


总结一句话就是:越写就越会写。


和大家共勉。

👇往期回顾👇

1、请你足够相信,走的每一步都算数
2、遇到这样的教研组,很难不成长!
3、AI魔法,一键让习作“月”然图上

给生活比个Ye
传播学硕士/ 在职小学语文教师 不定期分享:读书笔记/生活感悟/摄影/Vlog……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