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学习系列思考和教学设计:
今天分享“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相关批注和课例分析。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第二学段要求和教学建议
(1)阅读有关科学的短文,尝试发现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草木等大自然的奥秘,依据事实和细节,运用口头和图文结合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语文新课标,P29
【批注】“阅读有关科学的短文,尝试发现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草木等大自然的奥秘”提示中段思辨性阅读的材料主要是科学短文,关注大自然中的自然现象,大自然是这一阶段孩子最容易接触和了解的生活,在教学可以多听,激发学生对自然的探索和好奇心;
这也对应了后面的“教学建议”部分提到的:设置“大自然的奥秘”“生活中的智慧”“我的奇思妙想”的情境,这启发了我在进行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时候,可以从这些角度入手,才能创设更合适的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和动力。
而“依据事实和细节,运用口头和图文结合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告诉我们要引导学生在表达中,需要做到依据事实和细节,学会在短文中提取到相关的信息以此来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而不是异想天开,毫无根据,引导学生关注所有的想象都要做到合理,才能更好说服他人。这其实也对应了教学建议中的“通过具体例子引导学生知道事实与观点的不同。引导学生发表对文本的看法,尝试表达自己的观点,从文本中寻找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
同时,在表达方式上,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口头和图文结合的方式,乐于和同学分享自己的学习所得。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中,渗透一些信息整理方式方法,如表格梳理、思维导图等方式,起到引导性和示范性。
(2)阅读解决生活问题的故事,尤其是中华智慧故事,结合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学习思考的方法,尝试运用列提纲、画思维导图等方式,表达故事中的道理。 语文新课标,P29
【批注】这体现了语文学习和生活之间的链接,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在生活中要做到学以致用,对于中段学生有点难度,在教学中就需要教师及时点拨和引导思考。
如在三下第二单元“寓言故事”单元中,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故事和明白道理,更重要的是要“结合生活实际说说故事道理对你有什么启发”,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人与事,寻找和发现生活中相似的事物,从文本走进生活,明理导行。
(3)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主动记录、整理、交流自己发现的问题和思考,学习辨析、质疑、提问等方法。
语文新课标,P29
【批注】这说到了三点:一是思辨性阅读不仅仅是针对文本,也是对生活的一种思辨。如果仅仅关注文本学习,是对学习的窄化。可以说,思辨性不仅是语文学科需要,不仅是其他学科需要,更是生活所需;
二是怎么思考问题?问题是最好的老师,态度上要主动,是“自己想要”而不是“别人要我”,方式上是记录、整理和交流,这三者也是循序渐进,记录是要解决问题是什么,整理是对问题的更进一步深化和了解,交流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或吸取经验或请教他人,在交流中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三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辨析、质疑和提问”是主要的方法,还可以是辩论、点评等方式。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第二学段要求和教学建议
选择是薛法根老师主编的《遇到问题怎么办——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设计》。
(复制以上蓝色字体后,点击“搜一搜”即可查看课例!)
余党绪老师在《义教阶段“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的三个任务》[1]中指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教学任务可分为三个方面:
一是思辨意识的培养,事实发掘与逻辑训练是重点;
二是判断能力的训练,以全面的分析作为突破口;
三是理性表达的训练,重点是文本评价。
三者互相交融,但各有侧重,共同作用于理性思维品质的培养。尽管这三者是有机融合,不可分割。但这为我去学习和分析“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提供了一个思考框架。
因此,我试着结合新课标精神和余老师提到三个任务,分析我认为这篇教学设计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
一、思辨意识的培养
要学会思辨,首先要学会思维,学会合理的思维和正确的思维。在这个学习任务群中,思辨意识可谓是贯穿其中,表现在:
1.“思辨”情境具有逻辑性。
围绕“遇到问题怎么办”这一学习主题,从不同角度,按照“发现、分析、运用”三个层次引导学生去探究与实践,体现了新课标的情境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同时,情境任务下的子任务和学习活动的设计,也紧扣“问题”和“办法”两个关键词,融合朗读、识字、阅读和表达等学习实践活动,通过对比、联想和类比等思维活动,链接课文与生活实际,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真实的情境中。
最值得一提的是任务三“我们一起想办法”,将《班级公约》的口语交际转化为“聚焦问题”和“找到办法”的语言实践活动,实现了学以致用。
2.借助多种工具梳理关系。
在学习任务设计中,根据文本特点,设计了多种学习工具,将思维方式可视化,渗透思辨意识的培养。设计中这样的方式随处可见:
借助时间关键词的圈画,帮助学生理清《亡羊补牢》的事情发展脉络;
通过质疑和比较养羊人和种田人的做法,引导学生通过找到相似或不同之处来理解“问题”和“办法”的关系;
按照“遇到什么问题”“用了什么办法”的逻辑,记住表格按照梳理“我”、同学们和老师们的不同的做法;
再如子任务二“老师更有办法”中,设置了“找问题”“找办法”“议办法”层层推进的学习活动,实质上都是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从而在学习中培养思辨意识。
二、判断能力的训练。
这里的判断力包括事实判断、价值判断与审美判断等能力。如何提高学生的判断力?余老师认为一是事实发掘;二是逻辑思考。两者都需要做到全面,要考虑到具体的情境。
在事实挖掘上,这一学习任务群设置了很多“辩一辩”的学习活动,如讨论养羊人和种田人的做法对不对?事例中的人和故事中的人有什么相似之处和错在哪里?“我”、同学们和老师们的办法谁更能解决问题?这些问题都指向要学会去“辨析态度与立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
在表达态度和立场的时候,尤其关注判断的依据,要学会在文中找到依据,在生活中寻找依据,学会“负责任和重证据地表达”。
在【“我”、同学们和老师们的办法谁更能解决问题】这一教学设计中,三个办法其实都是在解决问题,需要思考哪一个“更能”。这一环节就考虑到了情境的差异,三者都在解决问题,但从全面的角度来思考,老师的做法是最能体现“换位思考”的判断依据的。这也是为何说“老师更有办法”。
在逻辑思考上,更多是体现教学设计上。要想让学生学会有理有据表达,首先就需要对文本进行深入地学习和研究。这个学习任务群的子任务实际都是从文本出发,通过表格、流程图、故事轴等工具,帮助学生进行故事情节的梳理和对比,渗透思辨思维,学会从逻辑角度去思考问题。
三、理性表达的训练。
这里说的理性表达,有两层含义:
一是表达的态度——“负责任”,你要为你说的话负责任;
二是理性表达的具体要求——“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
除了上述提到的“辩一辩”的学习活动,学习任务群也设置很多表达类的实践活动,如讲故事。为了让学生讲好故事,设计者提供了多样学习工具,如借助故事轴讲《亡羊补牢》,借助故事山讲《揠苗助长》,借助“问题—办法—结果”思考框架对比两个寓言故事,借助流程图来讲《小马过河》的故事等,其实都在引导学生学会“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而不脱离文本、凭借语感去表达。
这不仅是基于脚手架的学习支持,背后更多的是对理性表达的充分引导。
以上就是本人浅薄的分析,希望大家不吝赐教。
参考文献:
[1]余党绪.思辨意识·判断能力·理性表达--义教阶段“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的三个任务[J].语文建设, 2023(1):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