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教学片段与再反思

学术   教育   2024-10-06 14:28   广东  


继续更新观课议课的作业与思考。


《古诗三首》中的《山行》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首古诗。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


这里的“多种方法”可以是借助注释、找反义词/近义词,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借助插图等方式。


就古诗学习而言,更侧重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古诗中难懂的词语,但也需要结合其他的方法,多角度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古诗的意思。下面是我的教学片段和反思。


  教学片段一


师:(出示PPT)“诗人是去秋游吗?为什么?”请你和同桌相互讨论一下。2分钟时间开始。(生讨论)

生:是去秋游,这就是秋天的景色。

师:哪里看得出来是秋天呢?

生:“霜叶红于二月花”,说明枫叶红了。

师:你找到了诗中所写的季节和依据。继续。

生:他是去玩的,还是坐着轿子。

生:我也觉得是去玩,但是被山上枫林的景色吸引住了,“停车”下来了。

师:非常棒!风景是作者是无意中发现的,并不是特意,而如果是去秋游的话,这首古诗标题应该是?

生:山游。


从效果来看,我很喜欢这个问题!在以前,我可能会直接问标题中的“行”是什么意思?或者这样问很直接干脆,但也真的会很无聊。


我想起了陈大伟老师在直播中提到的一个问题,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是“磕磕碰碰”好还是“对答如流”好?我想,尽管这一个部分,我们花了不少的时间,但学生也在循循引导中逐渐找到了答案,这何尝不是一种学习呢?


不过在实际中,这一问题可能也会很难回答。不少学生在讨论的时候,回答也是天马行空,并没有结合古诗内容继续进行思考。


下次再执教的话,我会把问题替换成“有同学读完《山行》后,说这个标题应该是《山游》或者《秋游》,你赞同这个说法吗?为什么?请你在阅读古诗后,和同桌相互分享。”这样的话,指向性会更加明确,点出“行”字的妙处,也能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理性思考。


  教学片段二


师:这座寒山很远吗?要“远上寒山”?

生:有点远。感觉也不是很远。

反思:从回答情况来说,学生可能没有理解我的意思,也是我没有把问题说清楚。这提示我,不要做无效提问,学会提出能让学生理解,帮助学生回答的问题,于是我进一步引导。

师:大家都爬过山吧?有时候,我们看上去感觉山顶也没很远,距离还挺近的,为什么我们爬上去就需要很长的时间呢?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


反思:我这是在引导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词语意思。尽管借助注释是最主要的方法,但这不是对其他方法排斥,而是相互有机补充,才能体现本单元的“多种方法”。


生:(思考后,陆续有学生回答)这座山有点高。诗人坐车去的,马车有点慢。因为这条路很绕。

师:(我马上抓住了“绕路”)什么是绕路?说明这条路……

生:弯弯曲曲的!很曲折!

师:没错!因为这条路弯弯曲曲的,所以作者说——

生:远上寒山石径斜。

师:石径斜。这个“斜”字,有点意思。伸出你们的手,告诉我,什么叫做“斜”?(生做出“斜手”的动作,体会“平”和“斜”的区别)想一想,这个“斜”想说明这个寒山,还有什么特点?

生:陡峭!很高!


反思:这里的引导,我是满意的,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通过抓住“远”和“斜”来感受这座山的高与陡的特点。尤其是在引导学生通过手势对比的方式,来感受“平”与“斜”的不同,联系生活常识来帮助理解词语的意思。


不过,我现在再读一次,这里的“远”也可以理解为作者与这座山的距离比较远。结合学生在识记“径”容易与“经”混用的情况,这里也可以关注到“径”,指的小路,“石径”就是用石头铺成的小路。提醒学生,双人旁,路是人走出来的,在理解中促进学生语言文字的积累与运用。


  教学片段三


(接上)

师:没错,又高又陡峭。古诗中还有一句诗,也说明了这座寒山很高!看谁最快能找出来?

生:白云生处有人家!

师:“白云生处”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看注释。有白云的地方。白云出来的地方。

师:为什么就能说这座山很高?我们学过一个词语,高耸——

生:高耸入云。(联系了以往的知识积累或生活经验,也是在落实语文要素)

师:陡峭的、高高的寒山,还有人家。怎么样才算有人家?只有一间房子可以吗?

生:不可以。(怎么样才算呢?)还要有煮饭时候,冒出的烟。

师:白云生处,炊烟袅袅。多么温馨的画面呀!看来这寒山风景很美。诗人都忍不住停车来看了看。


反思:这部分也是我较为满意的部分。这部分的“生”和“深”是有争议的,但是以教材为准,教参也做了一些说明。


在实际汉字识记中,很多学生会把“生”写成“深”,就根本原因是没有关注到注释,没理解到“生”是“产生,生出”的意思。


因此,再次执教这门课,我会引导学生关注“生”和“深”的对比,你觉得哪一个字用得更好?为什么?通过这样的对比,不仅能让学生关注到“生”的含义,强化汉字识记,也能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古诗中用词用字的精妙之处,体会到汉字文化的魅力。


👇往期回顾👇

1.用PPT做电子印章,So easy!
2.直播预告:如何用PPT制作精美班刊
3.阅读量2W+文章的背后,我做了什么?

给生活比个Ye
传播学硕士/ 在职小学语文教师 不定期分享:读书笔记/生活感悟/摄影/Vlog……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