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心血来潮,使用腾讯在线文档,分门别类整理自己入职三年来的小成绩,也算是做一个小总结吧。
内容包括带班或个人荣誉、教科研课题、公开课或示范课、指导学生获奖或发表和讲座等。熟悉的小伙伴就知道,这其实就是职称评审的资料。
除了以上常规的内容,我也增加了公众号的转载情况分析。这也算是我去年从谷里杭州站回来后,开始尝试教育写作。
从数据上看,截至目前,一共有18篇公众号被转载,共计39次。其中“祖庆说”转载9篇,“星教师”转载3次。
👇具体转载的情况如下👇
你说我写作认真吗?
确实还是挺努力的,几乎每一条推送,我都会尽全力去写好,尽可能能给大家分享最实在的干货,也受到了很多小伙伴的鼓励和肯定。
你说写作拖拉吗?
确实也是,我大概坚持了2个多月的日更吧。除了工作事务确实繁忙之外,在过去一年,我还在谷里书院担任了两届线上读写营的助理导师,学完了新网师5门课程,还带着孩子们创办班刊《知无央报》……
但是话说回来,我的公众号需要日更吗?
曾经,我是觉得没必要,我一直谨记着2句话。一个是祖庆老师说的:说得好,更要做得好。一个是刘波老师在《中国教育报》发表的《教师写作:“日更”不如“深耕”》。
可以说,这两句话,深刻影响了我的教育写作。
这两句强化了我的完美主义。有时候很多话题和内容,其实我都能写,也能输出一些自己的想法。但总感觉见不得人,或者是没有梳理好,就不写。
就好比现在,我有很多的选题想写,比如:三年级换笔有什么注意事项?孩子在习作中写字潦草怎么办?三年级怎么带着做笔记?教师写公众号有哪些雷区是不能碰的?诸如此类的内容,一直在脑海中。
这两句话更激发了我更关注实践中的推进,从开始的策划,到过程的推进,再到后期总结,我都尽可能做到尽善尽美。所以,从文章内容上,很多文章都是我实践过,并且不错的话题或内容。换句话说,更像是一个活动的小结,或者是经验分享。
那么,“日更”还是“深耕”?
在长沙的时候,李鑫也在现场和我沟通交流这一话题。我当时给的想法还是“深耕”,公众号是一个公共写作的平台,也要时刻爱惜自己的羽毛。直到现在,我也依然很笃定这一信念。
但我真的觉得自己退步了,或者是遇到一个瓶颈期。想写的东西很多,但能写好的却不多。且不说文章的阅读量,到现在我还没有拿得出手的代表作。
说真的,我是焦虑的,也是忐忑的。
最近在阅读祖庆老师的《给青年教师的36条成长建议》。在读到祖庆老师和李政涛老师的对话,我恍然大悟。
原来,我的问题是搞错了顺序。
其实很多道理、想法、体悟,不是读明白、想明白,而是写明白、写清楚的,由此我悟出了“以写促读”“以写清思”“以写引思”的道理。(李政涛)
……
关于写作,我觉得过去的思维习惯是“先有写作需要,写作能力,再养成写作习惯”,其实可以倒过来,不管成色、结果如何,要大量地写,甚至乱七八糟地写,培养写作习惯,生成写作需要,提高习作能力。(李政涛)张祖庆,《给青年教师的36个成长建议》,P5
我的误区是:
想清楚了再去写,而不是越写越清楚。
我的误区是:
有能力后再去写,而不是越写越会写。
我的误区是:
做好了才能去写,而不是越写做越好。
想到这里,我想起了褚清源主编的“写做的进阶”笔记。这可不是错别字,在他看来,“写”和“做”是辩证统一的。为此,他提出了三个转向:
从“名词思维”走向“动词思维” 从“关注结果”走向“关注过程” 从“我做什么”定义“我写什么” 褚清源,谷里长沙站讲座《写做的进阶》
正如祖庆老师所言,零零星星的写作,也许闪烁着一刹那的智慧光芒。所以,我想,“日更”和“深耕”其实是不冲突的。
在“日更”中积蓄成长的力量,
为“深耕”培育沃野千里。
在“深耕”中积累写作的素材,
为“日更”耕耘希望满园。
新学期,新做法,新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