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谷里的小伙伴都知道,我分享了一些培训讲座的笔记。因为形式比较有趣新颖,类似于手账,图文并茂,被大家称之为“创意笔记”。
今天就和大家说一说
创意笔记是如何诞生的
【文末会分享高清版笔记】
做笔记的一些思考
1.有闻必录是一种陋习
祖庆老师有一句名言:所有事情都全力以赴是一种陋习。借用这句话,我想说在听讲座或培训的时候,有闻必录也是一种陋习。
我在群里看到很多人都做了录音转录,或者现场就跟着做笔记,做思维导图,当然这是很好的学习态度。但还需回去多消化和整理,才能内化为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所以,如果是仅仅停留在认真记笔记的层面上,我建议还不如好好认真听。理清楚整一个讲座的逻辑,点与点之间的联系等,才能促进我们的理解。
2.更关注自己“未知”的部分
正如学生并不是脑袋空空走进课堂,我们每个人都带着已有的学习经验走进这一次次讲座。因此,我会把关注点放在我目前比较薄弱的点,或者是比较感兴趣的部分,从整体上去理解这个部分的位置等。
参加培训或讲座的最大作用就是为我所需,为我所用。最好是能结合自己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对标对照看看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地方。
最简单的例子,李祖文老师分享了自己创办一间读写课室的经历。除了其中发生的感人事迹,我在他的讲述中,我找到班级图书角3.0版本的措施。
3.学会补充相关的学习资料
一场讲座的时间是有限,但学习内容是无限的。在听讲座过程中,我看到感兴趣或者值得继续仔细学习的内容,我会通过各种渠道找出来,作为补充资料,加深我对这个话题的理解。
比如丁老师提到的一篇被《小学教与学》转载的论文《学习任务群视角下单篇课文与整本书统整教学实践》,学校制定的立人书单;或者褚清源主编提到的系列好文章……
这也是“以点带面”的学习方法。仅仅是依靠一场讲座是不够的。讲座更多是一扇帮助我们新世界的大门,而我们还需要跟着脚步,慢慢找到自己的方向。
下面我会详细介绍我制作创意笔记的思路。
创意笔记思路举隅
很多人可能都很关心做笔记的硬件。
其实很简单,就是一台Ipad+pencil(苹果笔)+goodnotes(目前仅支持苹果系统)。其他品牌品牌也能实现类似的效果。
但我觉得,内核是形成自己内化理解。按照讲座的逻辑和自身理解,再次排列组合,形成自己一份创意笔记。
下面只有6份笔记。也是侧面体现,并不是所有的笔记都适合这样的方式来总结。总之,你的笔记是为了自己,而不是为了显摆。
1.祖庆老师《修炼一颗心》
祖庆老师的开篇讲座内容详实,引经据典,句句戳心。但我能力有限,只能吸收部分目前对我比较有启发的几点。如何去构思这份笔记和打通我的思路呢?我采用了数字法,用数字“1-6”串联起我的思考和理解。
2.智渊老师《教师专业阅读怎样才有效》
智渊老师讲座也分享了很多内容,我把对我启发最大的点写在笔记上。
首先是一句话:面对有挑战性的任务,你是选择寻求奖赏,还是寻求自我?
其次是五个支点。这五本书,代表五个领域。具体是什么领域呢?我简单梳理了一下,通过对比的方式罗列出要点。当然这也需要以点带面,从一本书可以走向一套书,从一套书走向一群书。
最后是智渊老师的“海拔五千”计划、AI与教师写作的关系。我简单带过了,因为我已经通过他的公众号和视频号有所了解,感兴趣我可以找到更多相关的内容去学习。
3.竹平老师《一线教师写作的N个意识》
竹平老师的这一讲思路就很清晰了,是由一个个意识而展开论述的。在视觉上,我设置为一个网状的结构,表示这几个意识之间是有一定联系的。
我选择了两个短句作为金句。我尤其习惯“带着思考上课,课后有思考”这一句,我想在下学期在这点上花点功夫。在“借力”意识这一点上,补充了观点、文章、身边人和表达四个维度,帮我去记忆和理解。
4.丁丁老师《从浪漫到精准:我的读写变奏曲》
丁丁老师给我们分享了自己的读写变奏曲,讲述她是如何从浪漫散步式的写作,慢慢走向精准挖井式写作的过程。夹叙夹议,一边讲故事,一边给干货。除了主核心要点,我还专门开辟另一个案例库。
每一个案例其实都很值得我去学习,尤其是那篇被转载的核心论文。通过检索,我还找到“立人书单”(在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同时我发现,丁丁老师也很关注口语叙事力这一话题,感兴趣的不妨多关注一下。
5.柏柏老师《演讲:语言力提升训练》
柏柏老师的分享就很有知行合一的感觉,本身的讲座就是一场演讲。逻辑很清晰,先提出三个问题,再用三个分点“言之有态”“言之有据”“言之有场”来回答这三个问题。所以,我的笔记根据演讲的思路而展开。
6.清源老师《写做的进阶》+论文点评
其实这个笔记,花了我不少心思。清源老师在讲座中分享了四点,我主要记录了第四点——【写做进阶】写做进阶可重点关注什么,以及后续论文点评中的建议。时间关系,我一开始不是很明白其中的关键术语,比如“3211结构化表达”等,我就查阅了不少的资料。
顺藤摸瓜,我发现清源老师写了不少类似的文章,可以作为我的笔记补充的学习材料。比如有:
于是,我继续补充和完善我的学习笔记,充实!
这一次培训还邀请了其他老师作为分享。尽管没专门做一张笔记,但于我而言也是很有收获的。通过这一次培训,我接触到了一种新的“3211”结构化表达。
下面,我就简单试着用这个支持性工具,对李祖文老师的讲座《我的读写教室建设十年路》做一个学习笔记。
三句话:
1.解决孩子“离书最后一米”的问题,让孩子与书“伸手可及”,增加碎片化阅读时间;
2.做了游戏,不代表就能很好进行文字表述;
3.不断激发好奇感,才能让学生对“读写课室”保鲜。
二点思考:
1.面对学生存在的读写情况,根据实际需要,实施了“学习日志”的办法。这点可以和作业登记本结合在一起,促进良好的家校协同(尤其是低段);
2.习作在真实情境下,未必能直接促进学生的文字表述,而是需要多一些支架,比如工作纸(习作纸),帮助学生观察和记录,才能打通实操(游戏)和文字表述之间的差距,促进学生习作学习的真实发生。
一个问题:
1.工作纸的设计如何发挥团队的作用?如何更好结合实际情况,发挥出实际效用?(存在经验不足、参考有限、暂时无法全年级铺开等)
一个行动:
1.借鉴李祖文老师的做法,让学生携带一本喜欢的书籍来阅读,随后和同学交换阅读,做好跟踪记录,让班级图书角的书籍活起来。
想要这些笔记高清版
可以在后台回复关键词“111”即可
(如有异常,请稍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