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数,忙中有序
1.按照多个维度,梳节点,排顺序;
2.化被动为主动,做准备,会调整;
3.明确具体要求,定方向,找准点。
多维度梳理时间节点
上图是我结合三年工作经验,简单按照学年维度来梳理每月大事记。通过梳理后,可以明显感觉似曾相识,可以说每年来来去去做的事情都大同小异。
从新闻工作角度来说,这属于“规定动作”,每年到了时间节点就要去做的。比如我校综合素养节和文化艺术节学年内交替进行,综合素养节在12月,文化艺术节在每年5-6月。
需要注意的是,每年2月和9月都是开学准备,但2月是学期衔接,而9月是学段衔接。对比之下,9月的开学准备的内容可能会更多,如果更换了班主任,需要做好学生信息等材料交接,在班群提前做好通知和带班理念说明;班级管理资料上,值日表、花名册、课程表等表格都需要作出新的更新。
除了宏观的学年维度,还可以从一日常规入手。下图是我入职第2个月简单梳理后,打印出来张贴帮助自己高效工作的。
化被动为主动,适时调整
当然,在实际中,工作的推进没有我们想得那么顺畅。在把握大方向的前提上,在日常中做好准备的同时,也要适时调整。
以学校文化艺术节为例。班级合唱比赛就是规定工作,只是每一年的主题存在差异。这是我们班想要拿个第一的项目,因此我在本学期初就做了规划,和孩子们选定了《有我》这首歌,也利用课间等时间播放,磨磨他们的耳朵。
但今年的主题是“中华传统文化”,需要在合唱中加入诗朗诵。选择的《有我》这首歌就不符合要求了。怎么办?我让孩子们自己选择几首,我们再集体决策,最后选定了《上春山》这首歌。
再说每学期一次的家长会。家长会讲什么?这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尤其是这个班,我已经带了第三年。一来,该讲的都讲过了;二来,很多事情和内容也可以在班群说。
带着这样的疑惑和思考,我在开学初就有意识班级孩子需要引起重视的话题,和家长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工作中有意识收集,用一张便利贴记录下关键词。
此外,我每个学期开学初都会发一个问卷调查,里面就有家长针对孩子假期的反馈和关心的话题。具体可看:开学前,我给家长布置了这个作业。
除了学校统一安排的活动,我在家长会也会安排一些亲子活动或者特色内容。在家长会开始前,我会利用日常零碎时间看看有哪些好的活动可以借鉴或模仿,提前做好物资和活动的安排。
明确具体要求,把握方向
我一直坚信一句话:方向要比努力更重要。
换句话说,做的努力要朝着正确的方向,不然就是白搭。在工作第一年,我也时常做一些无用功。除了累到自己,自我感动,一无所得。
为此,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在做这件事情都会明确这件事有什么要求或标准,再着手去做。比如,学生呕吐怎么处理?大课间出操有什么要求?(时间、队伍、踏步等)在什么情况会停课?红暴怎么办?
上述是针对某一具体活动,只要是熟悉了流程,处理起来就很高效。但实际中,同样一件事,情况不同,要求也会存在变化。
以班群信息通知为例,有的信息发群里就好了,有的信息则需要家长必读。对于转发到群里的信息(如每周五防溺水和安全提醒、班级活动图片或表扬等),编辑好后发群里就好了。
而对于很重要的事项(如停课紧急通知、周一大型活动安排,社保体检等),需要每个家长必读的,不然会影响到后续的工作安排。
除了在群里@所有人 之外,我还会用“通知”功能,家长在阅读后,需要点击确认。这样就能确保信息被有效查看且通知到位。
我还设置了自动提醒功能,到了某个时间点,还没查看确认信息的家长会收到系统的自动提醒。如果还没确认,我知道点开“通知详情”,就可以查看确认和未确认名单,届时点对点联系就好,免去了人工排查的繁琐,极大提高工作效率。
管理有方,稳中求新
知道要做什么,是高效工作的起点。要真的做到高效工作,还需要逐步掌握班级管理的方法,在平稳的节奏中做出适当的创新。
我总结出三个小做法,供大家参考。
形成自己的一套SOP
所谓的SOP(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英文直译是“标准操作流程”,把现场所有的工作制定出一套流程,每个人按部就班地按照流程来执行,直接指示员工如何进行单元内操作,是作业员进行操作必须遵守的标准。
简言之就是,制定出适合自己的一套工作流程。针对某一个事情,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是对上述“心中有数”的具象化。
以班级常规展示活动为例。
学校相关部门肯定会发布相对应的标准和要求,还会安排班级常规展示活动。从学校角度出发,只需做一个常规展示的项目和评价标准的指引,具体到展示安排和日常训练,就要结合年级和班级情况做出对应的调整。
为此,我制定了班级的常规展示实操版指引。从人员分工到统一口令,从环节衔接到训练更新,都形成了一整套清晰明确的流程。
这里的队列展示环节,乍一看可能有点小问题:为什么这里会出现“女生向后转”、“回班准备课本”“坐端准备”的口令和提示?
我简单说一下。“女生向后转”是让男女生两列队伍分开前后门进班,分流让进班过程更有序和顺畅;“回班准备课本”“坐端准备”是为了和下一环节进行衔接(“早读和课前准备”环节)。
对比学校引发的行动指引,这些部分是我根据实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增加的,目的就是让实操版发挥更切实的指导。
这份班级常规展示实操版指引已经更新到4.0版本,每次更新都要投影出来,让学生心中有数。
未来根据年级上升,也会做一些简化处理等。换言之,即便是制定了具体实操版指引,也需要根据实操情况和学生进行调整。
这样下来,无论是常规展示,还是班级日常管理,都变得更有效,也更好发挥班级小先生的作用。这不仅仅是为了比赛拿到好名次来增强班级凝聚力,更是借此契机,将常规落实到位,形成良好的班级风貌。
最明显的就是班级午餐午休。看班的老师,只要维持好基本秩序,在小先生的口令指引下,午餐午休就可以实现了“全自动”运作,井然有序。
同样地,还有我们班今年登上学校六一展演的《上春山》活动,我也制定了详细的台词本,整个表演的细节都形成了固定的流程,所以我们班节目只排了一周多,但效果不错。
▲这是3.0版本,用了不同符号和颜色做批注提醒
与此同时,我也形成一套节目排练的流程:确定曲目—找一个样板—对标要求修改—明确人员和任务—学生观看视频学习—有序排练:唱好歌曲—手势舞—队列队形—上下台—谢幕。其中,及时修改和标注细节贯穿全程。明年排节目,我直接按照以流程来做,可以少走弯路。
其余的家长会、开放日、儿童节活动等,都可以这样做。下面是我按照“会前准备——会中关注——会后小结”的顺序,简单罗列每阶段要做的事情,防止遗漏。
有效整合资源,实现协同效应
形成一套SOP更多是针对具体一个活动或项目,那实际情况是,我们需要同时面对很多事情,需要多线处理,又要怎么做呢?
我的方法是:有效整合资源,发挥协同效应。
协同效应:两个事物单独效果的叠加不及二者共存或合作的状态,既即“1+1大于2”的现象。
简而言之就是,从全局出发,找到要做事情的关联性,合并同类项,实现1+1>2 的效果,而不是单打独斗,吃力不讨好。
先说我们班的班刊《知无央报》第1期(部分版面)。
其中有一版面是“学雷锋”主题。我整合少先队学雷锋活动、语文“学雷锋”演讲活动和班级家长义工志愿服务活动。(之前也介绍过,可以点击:邀请家长参与“学雷锋”活动,真特别!)
一个版面三类素材。
班刊这一版面集合了一张致敬身边雷锋感恩卡作品图,四篇优秀演讲稿,九张家长义工志愿服务照片,图文并茂,素材鲜活。
一个主题三次引导。
作为中队辅导员和道法老师,活用身边鲜活教育素材,引导学生通过制作感恩卡参与“学雷锋”活动;作为班主任,巧借教育契机,引导学生用行动表达爱,促进家庭和谐亲子关系,营造良好家庭氛围;作为语文老师,分享优秀演讲稿作品,引导学生向身边的人学习习作方法。
目前班刊已经完成了4期制作,感兴趣的老师,可以扫码查看《知无央报》(1-4期合集)。
再比如班级文化建设中的图书角。
我以班级评选阅读月活动评选书香班级为契机,和孩子一起完成班级图书角2.0建设升级。最主要的原因是想在班级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和班风学风。
我主要是做了以下四点的举措,和大家分享。
一是书籍分区编码,登记入册。按照书本来源和尺寸大小编排整齐后,仿照图书馆给每本书贴上编码,手写登记入册;
二是完善借阅公约,及时跟进。根据班级制定的阅读公约,安排专门小先生,及时跟进书籍摆放和登记借阅情况。与此同时,安排学生制作阅读提示或阅读金句等作品,提醒和营造氛围;
三是花样激趣推荐,读写结合。在班上我做了四张“叶老师推荐”的阅读推荐,类似于逛书店看到的广告。或提问,或共情,或预测,多方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图中的两套书是《名家名篇的阅读密码》和《名家名作的习作密码》,阅读+写作相结合。从书籍被翻阅的痕迹来看,推荐书籍深受孩子们的喜欢。
四是我们把班级图书角命名为“知吾央楼”,和班刊《知吾央报》相呼应。班刊打印好后,会放在班级黑板旁边的收纳袋。我还补充了一些本区新闻报纸,供大家参考。
说到班刊收纳袋,我还记录过一个小故事。这故事也让“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具象化。作为班主任和语文老师,我甚是欣慰。
小公约,发挥大作用
最近发现班级的班刊栏的报纸整理得很好,我还在纳闷,就看到了这个公约。这个公约在最下面,挺不起眼的,却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我有两点感受:
1,位置有点偏下,但其实是符合孩子们的身高和角度的。有时候,我们是不是可以从他们的角度去看待这个世界。
2,公约是孩子们自发去做的,去写的。做得很简约但不简单,有称呼,有分点,有规则,还有负责人。
这就是把语文学到的运用到实际生活的做法!值得点赞!
上述两个案例是多个任务的合并,用一个活动或主题串联起多个任务。下面再简单分享两个特别案例。
一是善于发挥优势特色。我们班的国旗下讲话,是如何实现全员参与和亮出风采的?具体可以点击查看:把直播搬到国旗下讲话,是种什么体验?
简单来说,这次活动就是充分整合并发挥了我作为传媒人的优势,班级孩子的特色(广播站成员+班级艺术创造氛围浓厚)和已有的校运会表演《把未来点亮》,实现排练时间短,上台表现棒的效果。
二是巧妙联动班级活动。每年儿童节,都会给孩子们送一份礼物。今年我就提出可以送一套书——四年级语文上册快乐读书吧必读书目。这份礼物,既是一份精神食粮,也可以为下学期组织开展“整本书阅读”共读活动做足充分物资准备,一举二得。(不管是不是我继续带班,受益的都是孩子们)
勤于总结,勇于更新迭代
如上述所言,三年班主任工作中,有很多事情都是重复在做。那么,年年都是差不多的规定动作,如何做出新意呢?
首先要做到勤于总结。其实每年的班主任工作总结和语文教学总结,我还是会花点心思去写,不仅仅是为了学校的资料存档,更是梳理自己在过去一年中做了什么,做得怎么样,有什么可以改进的?
总结的来源和思路来自哪里?其实就是来自于日常工作中的资料里——从做好资料存档开始。我从第二年开始,就对硬盘中的资料和文件夹进行了统一的归档整理。主要是两点做法:
一是统一思路和命名,分为多级标题。(如下图所示)逻辑结构就类似一本书的目录,一篇论文的结构。
▲可以点开大图查看,更清晰
一级文件夹是主要业务,如班主任、宣传科、语文科组、语文教学、道法教学、劳动教学和外出学习等。(也会有个人文件夹,包括个人资料、职称评聘等);
二级文件夹是学年度和学期,如2021-2022-1,就是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
三级标题是某个业务在某个学期具体做了哪几类的事情;四级标题是这一类型下的子文件夹。
二是标注有序编号,快速明确内容。(如下图所示)逻辑原理是借助有序数字,固定文件(夹)在硬盘中的保存位置。
▲部分资料库、文件夹的整理与归档
固定好之后,我每次查找文件,就能快速找到对应的文件(夹)。除了简单的数字序号,部分文件夹或文件(主要是活动类/汇报类等),都会在文件名体现出该活动的具体日期。
如我这次分享做的课件,就被命名为“20240606XXXXX”。看文件名就马上可以知道,而不需要去找聊天记录等,大费周章才找到这一点儿信息。
虽然说可以一键检索,就能找到文件,但通过这两个方法,我能更好更准确快速找到文件,也更方便做总结。何乐而不为呢?
从归档资料中学会总结后,更要勇于更新迭代。基本上,每次活动我都会做一次小结,思考下一次可以怎么做。关于更新迭代,上述分享已经有很多例证。
这里再补充一个三年的儿童节活动案例。每一年的活动都不一样,每一年的活动安排,都有新的思考。
一年级,上小学的一个儿童节
当时因为疫情,家长们无法在现场和孩子们一起度过。我觉得这非常遗憾,于是联动家委策划家长“让爱同屏”的祝福语录制活动,向孩子表达儿童节的祝福。家长剪辑成一个完整的视频,在儿童节活动现场播放。我至今难以忘记孩子们看到家长祝福语视频的兴奋、惊讶和感动。我还看到好几个孩子在偷偷抹眼泪。
二年级,搬新校,来到新班级
这一年在班级口号、班训、班风建设的基础上,完成了班徽的设计。于是儿童节礼物之一,就是定制的实体班徽。在班级氛围布置上,给他们安排了一场露营风格的活动,一起吃蛋糕、吃西瓜等,还可以一起住在帐篷里,主打就是一个尽情享受欢乐。
▲第二个儿童节班级现场布置,氛围感拉满。
三年级,共同创造一份集体记忆
树立一个目标,齐心一同兑现,完成一场演出,班级合唱比赛登上学校六一汇演;(之前的记录:在做班主任的第1000天,我看到了光!)
欢享一桌零食,快乐一起游戏,收获一套图书,一套四上语文共读书目作为礼物;写下一份书信,一次自我对话,共绘一份蓝图,给六年级的自己写一封信。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班级活动取消了文艺汇演环节。对于同学的表演,第一年没见过,大家很新鲜;第二年还可以,吃着零食看表演;第三年基本上就没意思了。
我也觉得,儿童节更应该是大家一起欢乐,一起游戏,享受和同学一起过节的气氛。所以这一次,设计了好几个游戏,班上每个孩子都能参与到2-3个项目,还邀请了现场的家长一起玩。
三年活动,三次更新的背后,实际上就是对工作和活动的再思考,再实践。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对班主任工作更得心应手,不至于落入到僵局,无法走出来泥泞。
相处有爱,同中求异
常言道,“教育学就是关系学”。古语有云,“亲其师,信其道”。这都是在强调师生关系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我深以为然。
因此,在三年的相处中,我一直在做的一件事就是:相处有爱。爱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体现在学校生活点滴中。如何爱一个学生,我想每个班主任都有自己的做法。
那我能做什么?我做了什么?时间有限,简单罗列了一下:
其实,我想这其实也没什么。拍摄和记录本身就是我的专长和爱好。直到我看到一篇心理学论文,我才发现,原来我做的事情那么有意义。
本研究为教育实践中师生关系的培养提供依据。 师生间的互动关系和双向发展,从人际方面说是师生平等、共生、互动的积极共同经历;从教育角度看,是师生互动、共进、发展式的核心途径。 学生从老师身上学到做人的道理、做事的经验、做学问的方法,老师则从学生身上感受到天真、纯朴、欢乐、温馨。 因此,学校要通过师生共读、共写、共学、共事、共游、共玩等途径彼此沟通,相互认同,共同濡染,促进和谐,在保持差异性的同时不断地消除隔阂,拥有共同的记忆,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美好生活的一段人生旅程。 丁玉婷, 张畅, 李冉冉, 丁文宇, 朱静, 刘伟, 陈宁. (2023). 积极共同经历促进师生关系的机制:情感联结的中介作用. 心理学报, 55(5), 726-739.
这就是教学相长吧!这就是陶行知先生说的“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在创造先生!”说到创造,我想起我在二年级开学典礼上被问到的一句话。
“新的学期,你有什么新期望?”
“我想带领我的班级,实现人尽其才!”
这其实就是我慢慢形成的带班理念的诠释,让班上的每个孩子都能在班上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这就是标题中说到的“同中求异”。
先是共同创造一个向上的班集体。
我也很骄傲地说,三年来我们班已经实现了三个校级项目比赛的第一名,分别是校运会体育专项团体赛、校运会入场班级风采展示和文化艺术节合唱比赛的第一名。
尽管还有其他大大小小的比赛,但是这三个是我和孩子一起设定的目标。严格意义来说,拿奖不是我要做的事情,而是他们自己要做的事情。我也不着急,一直鼓励、信任和支持。
第一年就拿到体育专项团体赛第一名,说明他们本身就有这个优势;第二年想冲班级风采的第一名,虽然有很大的进步,但还是无缘一等奖。我看得出来,他们心有不甘,我就继续鼓励,给予充分的肯定和信任;第三年上学期,终于拿到了风采展示的第一名,全班欢呼雀跃,我趁热打铁,提议向着第三个目标迈进。
三年级下学期,真的实现了,完成了!而且拿了双第一,为此,我还特意仿照新闻稿,编发了一条推送,在班群和大家分享喜悦!
三年,实现三个小目标!这背后最大的动力源泉不是我这个班主任要去做,而是班级上每个孩子自发的“我要去做”。这就是爱,对班集体的爱,有班级荣誉感。
在集体活动中育人,我也始终尊重每一个人的个性优势。按照多元智能理论,每个孩子都是独特存在的个性,有自己擅长的技能。作为班主任,我要做的事情就是看见,并给予展示的机会或平台。
学校广播站招新,我积极推荐几个孩子去面试;活动需要讲解员,我也鼓励孩子去试试看;习作写得好的,我积极联系报纸或杂志,尝试去发表;跳绳好的,我引导多在日常中锻炼,为班级比赛做准备……
当抱着让孩子被看见,被欣赏,被认可的心态去带班,或许路途上会有很多风雨,但并肩同行的一路,这里的风景独好。
或许我做了很多,或许我也没做什么。
三年来,针对班级管理,我看了不少书,做了不少的尝试,最大的感受是,每个人生而不同,没有一种办法能一劳永逸,真诚才是最大的必杀技。
谨以此文,送给我的三年班主任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