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 | 三上《4.古诗三首》第二课时课堂记录及反思

文摘   2024-09-17 09:38   中国  
  1. 1.    复习,背诵《山行》《赠刘景文》。

  2. 2.    朗读《夜书所见》,师范读,生互读,读准“挑”。

  3. 3.    梳理、解读第一、二句: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1)这里的景物是“梧叶”,指的是——梧桐的叶子。梧桐在秋天比较早落叶,所以看到梧桐,就想到秋天来了。

(2)“寒声”怎么来?生:梧桐叶子像手掌,风吹的时候声音比较大,所以是萧萧。

师:所以寒声,是谁送来的?寒声又是怎样的?结合第二句。生:秋风。

师:秋风吹动了梧叶,然后送来了萧萧的声音,这个声音让人感觉到怎么样?

生:冷,寒冷。师:寒声,就是阵阵寒意。

(3)我们接下来还要讲一个字——客。这里的客是客人吗?生:在外漂泊的游子。

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呢?你要知道古时候交通可不便利了,他们那时候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没有飞机,要么是走路,要么就是坐马车,但是坐马车也是非常颠簸的,因为路很差,还有走水路坐船,可是那时候的船可慢了,所以他们到一个地方非常的不容易,回家也很不容易。

有的人从家乡出去,很多人就再也回不来了。所以客在外地很想回家,可是很多时候是回不来。这个时候梧桐叶萧萧,天气变冷了,所以风吹动了他心里面的情感——我们叫思乡之情。

(5)小朋友自己要注意,如果你看到客这个字,你要知道他客居他乡,看到、听到梧桐、秋风这样的词,就是表现他作为游子,思念家乡的情感。很多的古诗都是这样子,景色后面有情感。

  1. 4.    解读第三、四句。

(1)知是什么意思?生:知道。师:儿童正在干什么?生:拨弄蟋蟀。提醒挑读第三声,是用细长的东西拨弄蟋蟀。学生有生活经验。

(2)夜深能理解吗?大概几点?晚上11:00 12:00 1:00……

师:篱落呢?生:篱笆。

师:一灯明,生:一盏灯还亮着。

师:从诗句上看,这家人这么贪玩,一直在逗弄蟋蟀吗?

生(35号):应该是里面的人有思乡之情,所以睡不着了。

师:问问小朋友,这两句话真的是客自己看到的吗?

生:不是,是想象的。
师:是的,明明在外地,怎么能看到篱笆里亮着的一盏灯,怎么能看到儿童挑促织呢?
梧叶、秋风是他看到的或者感受到的,就好像没有出门,我听到噼里啪啦啪啪啪的下雨的声音,我就能想象外面在下大雨了。客也是一样的,我听到梧叶萧萧的声音,我就想起我的家乡。
他是看到篱笆里的一点灯光,想到了儿童在挑促织。(此处没有明确说,导致作业中很多学生有错误)
师:现在我问你,这个儿童是谁?

生:儿童是自己。

师:是的,儿童是作者的小时候,他怀念小时候那个快乐、自由的自己。所以作者表达了两种情感,一是思乡之情,一是怀念童年。
今天听到一个小朋友说,我觉得一年级的时候好快乐呀,作业少,很早可以回家。我说现在你四年级了,要珍惜现在,否则到了五六年级,到了初中,你又会觉得前几年更好。你现在的时间就是你最好的时间,不要等失去了,再去怀念以前。
课后反思:
这首诗的情感丰富,我很想让学生理解作者思乡之情和对童年的怀念之情,所以在课堂上讲解得比较多。

匆忙中,夜书所见的意思没有讲,夜晚写下自己看见的。但可以追问,到底哪些是他看见的呢?很有意思的是,他是听见、感受、联想为主。

这首诗,其实蛮难理解的,至少在做作业本时,学生面对儿童挑促织、屋内一灯明的画面,能联想到第三四句诗,却分不清是看到什么,料想是什么。
这道题应该是我讲得不够明确,但这幅画也太实在了,怎么分清看到与想到?
复习时,默写三首古诗,11人全对,8人错五个字以上,(2人请假)。或许抄写一遍太少了。
中秋节后,需要巩固的是注释和诗句意思。

流萤点灯
记录工作与生活点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