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上语文 | 《3.不懂就要问》课堂记录
文摘
2024-09-07 08:52
浙江
1.出示课文插图,你会发现这篇课文跟我们前面两篇课文有些不一样?(由学生发现)有一个特别的标志,课题旁边有一个星号,这个星号是表示略读课文,还有颜色的变化。第二,在略读课文的标志下面,有一段小字,这叫学习提示,就是这篇文章我应该怎么读。
读一读:阅读课文可以读得粗略一些,了解课文大意就行,如果有个别的字不认识,个别的词语不理解也没有关系。
2.课文总共有几段?九段(出示标段号)3.这篇课文讲的事情是发生在100多年前的,所以文章当中会出现一些我们感觉到新鲜的词语,请同学们读一读,划一划。
4.学生汇报,讨论(1)私塾,私塾跟现在的学校有点像,但是又不一样。老师找到的图片是这样子的,古代家庭或者老师个人开办的教学场所,这个私塾往往就只有一个老师,他教的就是四书五经当中的内容。生:我们一般上课,老师都会讲解文章的意思,自己的理解。可是先生从来不讲,只是让学生自己读书、背书。是呀,这是与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不同,这跟第一课民族小学一样,让我们挺惊讶的。老师这边也有一把戒尺,给同学们来看一下,这个上面还写了弟子规。不过,古代的先生用戒尺责罚学生。老师的戒尺做什么?划线、点黑板。更老的戒尺是这个样子的。先生对学生实行体罚的时候所用的木板。鲁迅先生的启蒙老师叫寿镜吾先生,可厉害了,但是他也很严厉,三味书屋里面,他不仅有戒尺,还要罚学生跪。郭沫若也是个大作家,他小时候也是被老师的戒尺给责罚过。
(6)鸦雀无声。谁能帮他来解释一下?22号说,一点声音也没有,非常安静。我追问,为什么要写鸦和雀?7号说,因为乌鸦和喜鹊是最吵闹的鸟了,他们都没声音了,说明很安静。说得真好!34号举手说,时间短,小朋友补充说,就是一眨眼,一转眼或者顿时。这里是孙中山不愿糊里糊涂,老师如果不讲的话,他就不懂意思,就糊里糊涂了,是不是?
它的反义词是什么?如果老师讲了之后他们会怎么样?本来是什么都不知道,糊里糊涂,现在老师讲了,我就能够清清楚楚的明白文章意思了。(写“清清楚楚”)5.老师也找了一些有新鲜感的词语,看看跟你的一样不一样。
(1)那时候上课老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我们读书是不是这样子?我们读书是怎么样的?叫抑扬顿挫,是很有节奏感的。因为古代有很多的诗文,他们读的时候要拖长音的,有平仄变化,像唱歌一样。你看刚才梦晨说老师教的方法不同,现在学生学的读的也不同,这是内容的新鲜感。
除了咿咿呀呀,你还发现学生怎么学习?(2)学生们读的时候还摇头晃脑的。我们呢?头正肩平坐端正。当孙中山站在问问题的时候,小朋友居然怎么样?居然觉得问问题要挨打!
但孙中山先生和同学们想的不一样,同学们是不敢问,孙中山先生是壮着胆子问,问谁?问先生。所以同学们,有新鲜感的,有时是你感到陌生的词语和句子,没见过或不理解,有时是生活环境跟我们不一样,让我们觉得特别。6.出示词语,先自己读读,再跟同桌一人一个词把它读出来。强调挨打的读音。
强调多音字:背后、背包、圆圈、羊圈7.请同学们再来读文章,想一想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观点?他想说什么,在课文当中能不能找到一个具体的主要方向?题目、开头、结尾、人物说的话……
生回答: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一篇文章如果想表达一个观点,其实是有很多方法的。
题目当中有没有直接写出来他的意思?有结尾的时候,作者把句子写出来了,也可以通过文章里某个人物的嘴巴说出来。好学、不懂就问的人是不是?挺希望学到东西,他很会问问题。就叫勤学好问。好,请小朋友在语文书当中记上这几个小字。
孙中山背书很流利,却不懂书里的意思,他壮着胆子问先生。先生的反应是什么?他检查完孙中山的背诵后,收起戒尺摆摆手,让孙中山坐下,开始讲解。10.同学们知道孙中山先生提问是有风险的,其他同学的表现跟他不一样。孙中山要壮着胆子去问,说明他自己也知道这个风险的。第二,同学们居然是吓呆了。霎时变得鸦雀无声。因为别人都不敢,他却决定去做这些事情。因为提问是冒着风险,所以我们说孙中山是——勇敢的人。因为孙中山先生认为,学问一定要弄懂,他是一个勤学好问的孩子,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不怕先生责罚,壮着胆子提问。
好,我现在再问你,你是同意孙中山先生的还是同意同学们的?你在班里面是那个不懂就问的,还是像那些不敢问的同学?我希望你慢慢的能变成勇敢的,不懂就问的孙中山,好吗?11.给同学们补充,孙中山长大后,成为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被称为中华民国的国父。
你去外面旅行的时候,会发现有很多的路叫中山路,中山路就是来纪念孙中山先生。反思:总的来说,这堂课是比较顺利的,花了30分钟时间完成,学生也有课内做作业的时间。在课堂讨论时,学生划词与讨论的也比较踊跃。初步渗透了一些阅读的方法,并且融入了《作业本》和《先学后练》中题目的重难点。
不过我注意到,课堂中,学生对新鲜感词语的敏锐度,明显高于句子,不过句子的新鲜感,大多由词语引起。只是如第一课的三个从,四个有,三个向,还有第二课的拟人,在第三课中没有那么明显,只有靠其他练习来观察学生的掌握情况了。
对三年级第一单元,进行新鲜感的发现,我还是有些疑惑,因为这属于综合性的感觉,需要中高段一直保持。对于学生来说,新鲜的来源有很多种,写作内容、形式,或者说写法,都是有很丰富的变化。停下来想一想、划一划,是一种咀嚼和品味,但是在阅读长文或书时,其实是一种障碍甚至阻碍,让流畅的阅读停滞,这还是需要区别的。
更希望学生能多读些完整的故事,在阅读中或阅读后,可以适当品鉴词句,但更多的是对故事本身的思考、对人物命运和选择的理解,而不是一些品质的宣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