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上语文 | 《1.大青树下的小学》课堂记录和反思

文摘   2024-09-02 23:19   浙江  


9月2日,开始正常上课。
第一课原名《民族小学》,曾选入人教版,改名《我们的民族小学》,现在部编版又改名《大青树下的小学》,我猜是因为更贴近生活些。

作者吴然,来自云南省文史研究馆。文章通过描写西南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反映了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一、早读
昨天布置了预习作业,特别强调朗读课文。

今天早读时,因为晨读的书籍还没到,先读语文书。

1.听全班齐读,大致上还是满意的。

2.看第一课资料袋,读四个少数民族名称,观察他们的服饰特点。

3.读课后的生字和词语,让学生在词语表中找三类词:表示事物名称的词、表示动作的词、描写事物或人物的词。(与《作业本》第3题关联)

一开始,大部分孩子没有把“早晨”“穿戴”放进去,说“早晨”是表示时间的词语,但其实也是事物的名称,“穿戴”有时是表示衣帽、首饰等,有时是表示穿上并戴上,名词、动词都有。

其他三类分得还算快,但在作业本练习中,发现几个学生对“好奇”不太了解,放到动词处。

二、第一节语文课

第一节课开始,我们首先是进行课堂整理,站姿、书本摆放,而后再进行常规朗读。

我给孩子们读了张之路的《汉字打架》,讲“尖”和“爽”如何打得激烈,“尖”如何一分为二,“爽”如何伸出四只手把“小”和“大”扔到树干上。
这篇故事还挺有趣的,其实我很想让学生把第一课中的生字拆一拆,也编编故事,但看看时间,还是先学字词吧。

正式进入教学,其实也就只有20分钟了。具体步骤如下
1.读课题,第一遍比较拖,第二遍强调简洁明快,老师范读,学生再读。
2.找一找大青树在哪里?找找课文插图第三页右上角,发现“铜钟”,说说它作为铃声的作用。
3.找一找有新鲜感的词语(其实在早读前,读完课文就应该自己找)
4.有新鲜感的词语,有的是不了解,可以找资料了解。
出示四个民族名称,读一读(再强调读词干脆)。出示四个民族图片,下面读四个民族文字介绍,老师读,学生连一连。延伸到五十六个民族(讲这个学校的学生来自不同的民族)
5.有新鲜感的词语,有的是没见过,可以找图片了解,出示绒球花、太阳花、凤尾竹的图片和文字。
有的词语可以通过字形、偏旁来了解,比如“坪坝”,出示图片和解释。
有的字需要找字源,了解字体的演变,比如边疆的“疆”和“雀”,让学生用拆字法去记忆,并提供字源变化和字的解释。其实“摔”“鼠”这些字也可以渗透,让学生说说记忆方法或容易错的地方,会不会更有意思。
(此处可以追问:为什么要写到这么多民族、这些花草、这些活动)
6. 朗读词语,用红字强调生字,并提示同音字,与《作业本》第2题相呼应。但没想到“同学、穿戴、沉重”错了好几个人。
7. 做《作业本》第一面,生字没有特别强调,发现学生对结构的把握不是太好,第二课要调整。
三、第二课时

下午第二节课前,还有三个男生没有做完,进行了批评,也有四个学生虽然做完,质量不高,书写和错误率高,第二节语文课进行了作业反馈。

  1. 1. 复习,说说上节课我们找到的有新鲜感的词语。

  2. 2. 读第一自然段,说说哪句话让你有新鲜感?

(1)13号找到的“大家穿戴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但没有说出理由。

(2)36找到“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但只说了半句。
我进行范读后,小朋友发现有三个“向”,再请同学齐读这句话。感觉还没到位,就让学生左边一列做动作,右边一列朗读,指导动作后,进行互换读。

这些小学生向这些小鸟、老师、国旗做动作,你们会向谁做动作呢?(对应《先学后练》的题目)7号就想到了放学时,向老师、同学说再见……35号说上学时,跟同学打招呼,向保安叔叔问好……
我提示,除了人,也可以跟物做动作,比如每天上班,我会向樱花树投注目礼,看看它们的叶子变化……

(3)6号同学找到“早晨,从……从……从……有……有……有……还有……”但也是读了半句,在我提醒下读完。但我故意说忍不住帮他读一读,进行范读(特别强调“从、有”),27号马上发现从和有的重复,全班齐读。

(4)比较三个“从”和四个“有”去掉后的句子,和原句的区别。30号说这样就把从哪里来,什么民族说起来的说清楚说具体了。
我再联系每天早晨,学生们上学,是从哪里过来的呢?8号说我是从学校对面小区来的,有的是玉溪路走过来的,有的从公交车坐过来的,有的是家里人开车送过来的……35号再联系原句,进行了总结。

3.老师总结,除了民族不同、穿戴不同,请同学们在2到4段找找,还有什么不同?

(1)铃声不同。35号说我们的铃声是广播来播放电子的音乐。请全班用嘴来模仿铜钟的响声。40号说广播在墙上,铜钟在大树上。

(2)游戏不同。下课时,他们摔跤、跳孔雀舞、做游戏。

(3)14号说,上课时朗读课文一样,但是窗外的小动物不同。请同学们圈一圈哪些小动物来听课?写了这些(补充“树枝”),说明学生们朗读很好听。让学生列举体现的依据: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猴子跑来听。 
老师提出疑问,为什么树枝不摇了就说朗读好听?有学生说,是风儿都不吹了,也很有意思呢。我进行比较,找这些事物,都是很容易动的,他们不一样,就更衬托出读书真好听。同样学生们下课后的活动,也吸引了小动物们。举例说一个同学很聪明,也要找到这样的依据。

4.老师总结,民族不同,环境不同,下课的活动不同,这些都是特别之处,请同学们做《作业本》第4题。建议学生说出不同的方面,然后用上有……有……有……进行举例。这道题是有难度的,想看看明天学生的做题情况。

四、尾声
因为两节课都没有上足时间,还剩了点尾巴。明天会用一节课来补充,内容:
1.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询问学生能想象出怎样的景象。

2.读课文时,你有没有发现它写的时候是有顺序的?(上学路上,上课时、下课时,最后总结小学很可爱。)
3.描述自己学校的校园一角,有能力的孩子模仿课文写一写。
4.听写词语
5.练习反馈、讲解。
如果还有时间,其实可以进行拓展。
这篇文章曾经被郭老师批判过,说它文体不清,存在虚构和非虚构的混淆,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容易误导。比如猴子来听朗读,松鼠来看学生做游戏……
或许,可以问问他们:
真的有两只猴子听同学们读课文,松鼠和山狸看同学们做游戏吗?
这所小学在哪里?
大青树是棵什么树?
古老的铜钟是什么年代锻造的?
要不要如此考究下去,我还需要思考……

流萤点灯
记录工作与生活点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