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 |三上《4.古诗三首》第一课时课堂记录和反思

文摘   2024-09-16 07:56   浙江  

1.自己大声读三首古诗,思考写的是什么季节,想想依据是什么?大部分孩子能说出秋天。

2.先来看第一首诗。先听老师来读一遍(师范读)。

会动脑筋的小朋友,已经边听边划节奏了。一般是二二三,第一二声可以稍微拖长音,第三四声短促些。小朋友们自己试着读读(再请学生读,男女生读,随机评价)。

3.既然是写秋天,我们找找,写了哪些景物?

(1)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

寒山,请看注释,深秋时节的山,你看这里就告诉我们季节是深秋,是不是?

第二个景物是石径。请同学们在旁边补充一下。径的意思是小路,所以石径是什么意思?是石头小路对不对?

你看到过石头小路吗?石径斜,是怎样的路呢?

生说,歪歪扭扭的,弯弯曲曲的。(老师在黑板上画出山和小路)诗人出发的地方,离寒山——远。要干嘛去?要爬山,这就是上。

(“远”写出了路长,“上”与“斜”相呼应,写出了山势的高而缓。)

(2)第二句,白云生处有人家。

这里面写了哪些景物?白云生处,你觉得景色是怎样的?

生处是什么意思?根据注释,生是产生、生出,你觉得白云产生的地方应该在哪个地方?

有小朋友说是山间,中间。有的说是山和山之间,再往上面一点,下次你去山上看云海的时候可以注意一下,是指白云升腾、缭绕的样子。

(在默写时,十多个学生还是写“深处”,让我困惑。)

“人家”是什么意思?山上有人住,附近会有房子,画一画。

(3)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

再往下请你自己画画,还写了什么景物?车、枫林。

坐的意思可多了。我现在来说不同的意思:

第一句,今天我坐车去学校,请问坐是什么意思?学生22号说是搭乘。

第二句,我们坐在椅子上。请问这个坐是什么意思?30号说,不是站着,站着太高了,就是屁股落在位置上。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坐的意思是什么?我为什么要停下车?因为我爱枫林傍晚的景色。这里的晚是傍晚,要是晚上,看也看不清了。

(《先学后练》中,还出现“果园里已经坐果的果树”,因为前面三个都能解释,这里就知道是“瓜果等植物结实”。)

秋天,枫树的叶子会变红,在傍晚的阳光下,就更红了。所以霜叶就是枫叶,只是被霜打过的枫叶,它的颜色特别艳丽,非常好看。

有一处很容易上当,会思考的小朋友已经知道了,二月花到底是不是作者看到的景物?不是。

被霜打过的枫叶,二月开的花,进行了比较。这里的“于”,就是比的意思。作者说,被霜打过的红叶、枫叶,比二月的花还要红。

为什么霜叶比二月花更好看呢?8号说是被霜打过的枫叶,有一层白白的霜,我不置可否;7号说枫叶很红,一大片一大片的红色,很少见。

4,自己读第二首古诗《赠刘景文》

5.听老师读,想想一样吗?划节奏,建议“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1)赠刘景文,赠的意思是说送。我要是特别喜欢一个小朋友,写首诗给他,比如赠某某某。

(2)介绍苏轼,注意车子旁。介绍苏洵、苏轼、苏辙,有同学知道唐宋八大家。提醒是宋朝人。

有同学跟我说,古代的人怎么这么幸福,除了自己的名字之外,还有字,还有号。苏轼,字子瞻,号,是自己取的,叫东坡居士。介绍他各方面的成就。

(3)讨论写了哪些景物。

第一句,荷尽已无擎雨盖。

有“荷”,要不要划“擎雨盖”?不用,“无”表示没有了。荷尽,是表示——荷花枯萎(27号说的)。“擎”,来根据注释,做做动作——举,向上托。“雨盖”是什么?像伞的荷叶,把雨遮住了。

出示图片,原来的荷叶是绿绿的,荷花特别鲜艳。到了秋天,荷叶都残败了(7号说的)。

全班齐读。

第二句,菊残犹有傲霜枝。

有“菊”,前面是“无”,这里是“有”。傲霜枝(出示三张图片,演示变化,理解“菊残”“傲霜枝”),菊花虽然残败了,却还有挺拔的枝条。

第三句没有景物,介绍刘景文做官不顺利,苏轼与他有深厚的情谊,帮他说话。刘景文由此升迁,但可惜两年后就去世了。

(此处,我认为是苏轼怀念刘景文的诗,勉励自己要记住秋天最美的时候。这也误导了学生,认为“君”是苏轼。但教参认为是勉励友人乐观向上,君是“刘景文”,此处最后遵从了教参。)

第四句,最是橙黄橘绿时。

橙、橘,橙子是黄色的,橘子是绿色的(出示图片)。我后来补充“荷”“菊”都是古代文人有气节的标志,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凌寒而不屈的菊花。橙、橘也是散发清香的植物,都是对文人、做官人清廉公正的要求。

(做《先学后练》时,问“橙黄橘绿”仿佛让我看到了什么景象?这里进行了补充,是秋天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

(3)齐读《赠刘景文》,试着背诵,同桌互背。

6.指导书写“寒”、“盖”、“赠”、“残”,重点是寒与残。

(两首古诗,总的来说,讲得比较细致,比如老师范读,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好停顿。引导学生关注季节,细读古诗。

第一首用画图理解前两句,第三四句讨论作者为什么比二月花更喜欢霜叶。但做题时还是遇到了不少困难。书写上有问题的“杜牧”的“牧”,白云深处的“深”,霜叶的“霜”,看来理解与抄写也不可分。

第二首用对比图,来理解荷尽与傲霜枝,并结合苏轼与刘景文的交往,来理解诗句,也理解诗人在诗中的情感,类似托物言志,也是苏轼想对刘景文说的话。若是再上,我就会让学生了解四种植物在古代文人心中的象征,再问问,苏轼想要对刘景文说什么?

三是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还不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理解,往往要结合字词,书中有的注释,要放进去,没有的要补充。否则会成为理解的障碍。讨论中,实现字词与诗句的同步理解。

我没有强求学生背诗句的意思,因为语序与情感上,当代学生与古代诗人是有隔的,非常精确地背下来,并不是那么容易。

干老师几个追问,很有意思:

1.这“远上寒山”的弯弯曲曲的石径,是诗人要走的道路吗?

2.那户坐落在“白云生处”的人家,是诗人想去拜访的吗?(人家有几户)

3.诗人的山行,是一次以进山为目的的秋游、拜访,还是一次匆匆路过山际道路的征途?

4.这幅画中,诗人认为最美的风景是什么?你认为最美妙的风景是什么?

这是路途,也是人生的旅途。有发现美的眼睛,品味生活的心灵,就能感受到,描摹出来。否则,只有羡慕、叹息的份。


流萤点灯
记录工作与生活点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