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见
三上第二单元的作文,是写日记。对于这个题目,学生并不陌生,因为我们已经开始自己练习。
9月24日,我在课堂上进行了写日记的教学,特别强调日记格式:
第一行:X月X日 星期X 天气X
第二行:题目(以你写的“事”为题)
第三行:正文,开头空两格,描述今天发生的事
让学生浏览了书中的例文,就布置了《秋》的主题。
原本,日记是自由书写,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但这个单元内容都是写秋天。
9月22日秋分过后,秋的感觉多了,可以让学生自由在校园、路上、小区去寻找秋天。
9月25日,日记交上来,发现一部分学生的观察不到位,大部分学生的描写流于形式,写着比较通俗的比喻,还有的不是观察,而是纯想象……
但是,怎么能奢望他们一下子观察就很细致呢?毕竟第五单元才是真正教观察。
我也在思考,是不是拔高了要求,反而让有些孩子假大空,罗列了一些秋天的事物,却没有真正去看去想。
二、找对象
针对总体观察不到位的情况,我在中午带学生去校园里找秋天。
首先来到的是桂花林,孩子们发现桂花有,但是绿绿的,还不香。
接着来到唯一的一棵栾树下,小朋友看到黄色的小花,都开心地捡起来,还找到了小灯笼一样的果子。我告诉他们,撕开来还有种子。
再往下,小朋友在小盆栽里发现了蘑菇,但我没有强调这在四季里比较常见,不能作为秋景的特征,后来好几个学生日记当中作为秋天的特征写了。
绕过盆景处,我们还去看了紫薇花,紫色的小花瓣,挺别致的。但有些同学沉浸在栾树和蘑菇边,对紫薇的观察不多。
回来的路上,小朋友一阵惊呼,原来他们发现桔子树,不就是刚学的“最是橙黄橘绿时”吗?同时,小朋友还发现一个黑色的桔子,太奇怪了。
因为是吃完午饭去的,做值日的一组没有叫下来。
三、找角度
下午进行了日记格式和内容的讲评。
第一步是写日期、星期、天气,会有学生多写年月日(学生日记本格式多了年的格式),忘记写天气,或者把天气写得特别复杂。
第二步,出示部分同学的开头。
第一个开头,写的是气温变化,小朋友发现“身上穿的衣服不像夏天那样少,短袖短裤换成了长袖长裤”。
第二个开头,是这样写的:
今天早上,我走在上学路上,天空下起了蒙蒙细雨,犹如神仙在天上洒水。我感到一丝寒意,就赶紧加快脚步,走到教室,披上外套。
放学了,我看见早桔在狂风暴雨中摇头晃脑,好像在代替秋天在跟我问好,也好像告诉我,秋天来了。
我喜欢这篇,是因为他在上学、放学路上都有自己的观察和想象,把自己融入到秋天中。因为天气冷,所以加快脚步,回教室披上外套。看见早桔晃动,用上了“摇头晃脑”,还发现秋天来了。我们也要抓住特别的秋景,来发现秋天来了。
第三个开头:
一夜秋风,一夜秋雨。我早晨起床,一闻,啊!多么香啊!一听,风呼呼地刮着,雨沙沙地下着,多么好听的声音!雨滴里透出清香,是由橘子、桂花、菊花、橙子的香气组成,一闻就可以把一些烦心事抛到脑后……
这个开头,引用了书中的句子,我告诉同学们,学会借鉴课文或优秀文章的好词好句,是可以的,但要用得恰当,最好能有一点改动。
这一段后面,写到了闻到的香味,听到的风声、雨声,是比较敏锐的。但不太真实的,师雨滴里透出的清香,日记中虽然需要有所整合,但还需要有真切的感受再记录。
同时,我读了两篇优秀作文,他们对栾树的描写和想象特别有创意,也指出里面泛泛而写之处,希望同学们注意观察。
放学时,为了那些没有去校园观察的学生,也为了多一点秋景的素材,我在家庭作业布置时,强调了两点:
1. 要有自己的观察,比如气温变化后,人们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景物的观察,比如银杏树、枫树、栾树、桂花…… 2. 孩子要有真实体验,可以在放学路上、小区里去找找秋天,也可以结合以前对秋天的记忆,融入写作中。也希望看到孩子的想象,用比喻、拟人来描写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