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一退响”今天推出了一篇文章——《我在医院遇到了无案可办的“扫楼”律师》,今天咱们就来聊聊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律师“扫楼”。
你可能会觉得,律师不是应该在法庭上慷慨激昂、舌战群雄,捍卫正义的吗?怎么还跟“扫楼”扯上关系了?别急,听我慢慢给你道来。
先说说“扫楼”是咋回事。
这事儿得从一些律所销售或者法律咨询公司的顾问说起,他们手头案子少,就四处转悠,像侦探一样在医院病房里穿梭,跟患者和家属聊啊聊,想从他们那儿挖出点儿潜在的法律需求。
你瞧,这不就跟咱们平时买东西,卖家主动上门推销似的嘛,只不过这回推销的是法律服务。
其实这也不新鲜,早有报道,在美国街头,要是被车撞了,立马就有个穿黑西装、提公文包的家伙凑过来说在他耳边说:“趴下别动,剩下的事交给我。”
你看,他们律师还扫大街呢!
你可能会觉得,律师这职业多受人尊重啊,怎么能这样低姿态?现实是,法律行业竞争太激烈了,律所一家接一家,年轻律师刚入行,啥客户人脉都没有,想在大城市站稳脚跟,就得先有案子办,不然连饭都吃不饱。
这“扫楼”啊,就成了他们无奈的选择。但你别看“扫楼”这词听着有点贬义,其实它背后藏着律师的坚持和努力。律师不去“扫”,那些鉴定黄牛、法律咨询公司的人也会去“扫”。
他们把案子揽过来,再转手给律师,中间还赚个差价,律师不就更亏了?
再说了,现在大家法律意识都提高了,遇到法律问题,谁不想找个专业律师帮忙啊。可有时候,信息不对称,自己又不懂法律,“扫楼”律师不就送上门来了嘛,省得自己到处找,多方便!
咱们得看到“扫楼”背后的积极意义,虽然这方式有点让人觉得不那么体面,但它体现了律师的职业态度和行动力。通过“扫楼”,律师能接触到更多潜在客户,给他们提供精准有效的法律服务。
当然,律师还得拓展其他正规案源渠道,比如参与公益法律咨询,加入行业协会或商会,跟企业合作等。这些渠道不仅能给律师带来更多案子,还能帮他们扩大社会联系和人脉。哪里有需求,就去哪里扫,横扫一切。
总之,律师“扫楼”虽然有争议,但它本质上是律师积极进取的表现。咱们得用开放的心态看待,既看到问题,也肯定它的积极意义。这样,才能让律师行业更健康地发展,推动社会进步。